創新決定未來:2019中國瞪羚企業省份分布&城市分布排行榜

2019-09-18     山川網


山川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上市企業、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共同組成了中國商業科技創新領域的頭部陣營。

在過往的推送中,我們曾就中國的上市企業、獨角獸企業的地域分布情況進行過相應的整理分析,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國地域經濟的活力與潛力情況。今天,我們就再來一起看看中國瞪羚企業的地域分布情況。

在討論瞪羚企業的地域分布情況前,我們首先要一起來了解一下瞪羚企業的相關定義——

瞪羚企業是銀行對成長性好、具有跳躍式發展態勢的高新技術企業的一種通稱。「瞪羚」是一種善於跳躍和奔跑的羚羊,業界通常將高成長中小企業形象地稱為「瞪羚企業」,一個地區的「瞪羚企業」數量越多,表明這一地區的創新活力越強,發展速度越快。

瞪羚,之所以叫瞪羚,是因為它兩隻眼睛特別大,眼球向外凸起,看起來就像瞪著眼一樣。瞪羚是非常敏捷的動物;以每小時80千米的速度跑下來,1小時都不覺得累。瞪羚企業的由來,正是因為兩者在「快」上的共同性。

伴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全新的轉型發展新階段,近些年全國發展較好的大中城市,紛紛出台了激勵當地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相關政策。相應企業的數量,也正成為區域經濟創新性的重要標誌。


2019年中國瞪羚企業各省分布排名

9月17日,全球INS大會研究院聯合多家財經機構,共同發布了「2019年中國瞪羚企業數據報告」(下稱《瞪羚報告》)。

關於此次《瞪羚報告》的入圍標準,報告發布方的定義如下:一是成立時間在十年以內;二是必須高新技術企業;三是排除大型央企、房地產企業以及部分資源壟斷性企業;四是年增長率不低於20%或上一年度總收入不低於5000萬。

按照如上標準,得出了2019年中國瞪羚企業的省份分布和城市分布排名情況。我們先來看省份排名——



根據《瞪羚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瞪羚企業總數達到25057家,分省具體情況如下:廣東省以4423家瞪羚企業高居全國首位,北京和江蘇分別以3190家、3180家緊隨其後。數量過千家的省(市區)還包括浙江、上海和山東。

瞪羚企業的地域積聚性較強,排名前三的廣東、北京、江蘇三省市瞪羚企業合計達到10793家,全國占比高達43.1%;如果進一步放寬至全國前六省市(加上浙江、上海、山東三地),六地瞪羚企業合計達到16267家,全國占比進一步擴大到64.9%。

而在榜單的最後七省市,西藏、寧夏、海南、青海、黑龍江、貴州、甘肅等地,各自的瞪羚企業數量均不足100家。與頭部省市的數量差距動輒以十倍、數十倍計。另外,這還只是量上的差距,如果再比較質上的差距,鴻溝將更為巨大。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我們時常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合稱為東北地區,但是從瞪羚企業的分布來看,三省的差別十分明顯:遼寧達到512家,吉林和黑龍江則分別只有120家和65家。

這一數據,也從層面印證了東北地區未來經濟復甦與重振的關鍵,在於遼寧。在不久之前的上半年東北經濟復甦相關推文中,我曾提到東北經濟的未來,需要進一步匯聚區域資金、資源與人才,爭取國家中心城市穩固區域經濟地位與格局。


2019年中國瞪羚企業城市分布排名

如果進一步具體到以城市分布來看,25057家瞪羚企業主要分布在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北京、深圳、上海、廣州、蘇州5個城市的數量過千家。杭州、天津、南京、青島和成都也擠入前十名。武漢、重慶、長沙、西安、無錫等新一線城市也位居前列。

另據《瞪羚報告》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共4423家,占比17.65%;長三角城市群共7010家,占比27.98%。從這個數據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9個城市瞪羚企業總數不及長三角城市群的26個城市。當然,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數據的缺失,報告中珠海、中山、惠州、東莞等市的瞪羚企業數量都近乎為零。



另外,我們發現,遼寧省瀋陽、大連兩座城市作為東北地區的代表性城市,在瞪羚企業數量上並沒有落後太多。其中瀋陽以157家瞪羚企業,位於榜單廈門和福州兩座城市之間,排名全國第30位;大連以131家瞪羚企業,位於榜單濰坊和南昌兩座城市之間,排名全國第34位。

東北地區擁有出色的區位優勢,不錯的製造業基礎,便利的交通條件,優質的高校與研發資源。如果未來能夠持續深化改革,合力打造單一城市群和區域中心城市,未來經濟復甦大有希望。


2019中國瞪羚企業行業分布情況

《瞪羚報告》還顯示,瞪羚企業的分布不僅呈現出區域聚集的特性,同時還呈現出行業聚集的屬性。了解具有長遠發展潛力的瞪羚企業主要分布行業,對於大家的擇業會有較大幫助。

《瞪羚報告》編撰方是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進行劃分,其中剔除了房地產業、國際組織等,將瞪羚企業劃分在15個大的行業,73個細分行業。



數據顯示,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研究和實驗發展,批發業,專業技術服務業,通用設備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商務服務業等十大行業,產生的瞪羚企業最多。

大家在選擇就業方向時,可以根據自己所學專業,靈活選擇相關行業和企業就業。



事實上,早在2018年9月,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與長城戰略諮詢聯合發布了《國家高新區瞪羚企業發展報告2018》,《報告》顯示,2017年國家高新區的瞪羚企業數量達到2857家,比上一年增長281家,群體持續擴大。

2017年,瞪羚企業實現營業收入總額1.8萬億元,平均營業收入6.4億元,三年復合增長率40.64%,實現利潤總額1799億,平均利潤6900萬元,平均利潤率10.76%。瞪羚企業群體平均營業收入是高新區企業平均水平的2.2倍,凈利潤是3.4倍,技術收入是5.2倍。

其中,2747家瞪羚企業屬於高新技術領域,占總體瞪羚總體數量的96.15%。當年度瞪羚企業科技活動投入強度達到6.98%,科技活動人員占比達32.38%;有1841家申請專利,共59635件;共授權專利數量24838件,擁有有效專利數量97119件。

瞪羚企業在迅速成長的過程中,推動了中國科技創新的進一步發展,更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從長遠看,這些企業未來成為獨角獸企業和上市公司的機會同樣巨大,員工從中獲得較高回報的可能性同樣巨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tvoTW0BJleJMoPMB5W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