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有三關,你敗在哪裡?

2019-09-16   法圖曼

改變有不同,學習做家長是一個改變思維方式的事情,同時也是學習一種新技能,屬於難度最高的一種改變,其過程曲折而又有起伏,需要的時間也會更長;而身體的改變比如減肥、跑步、健身,難度沒有意識層面的改變那麼大,需要的時間也會相對短一些。雖然難易程度不同,周期也不同,但我們大部分情況都要經歷三關,每個人的計劃在改變的道路上夭折,雖然原因各不相同,但有很多共性。

改變有三關,你在哪裡敗下陣來?

第一關:新鮮期

還記得我們在新年立下的那些志向嗎?減掉10斤、讀50本書、跑步、創業……到年終總結的時候,有多少人實現了願望呢,很多新年伊始立下

的志向,還沒等到新年結束就已經夭折了。

抵禦變化不能說明你有問題,只能說明你是人類中的一員,這就和我們的體溫恆定一樣,是這種穩定讓人類在世界得以生存的。而很多人卻因此開始譴責自己,認為自己不行,這種挫敗感讓很多人選擇放棄,都說目標重要,而給我們帶來挫敗感的恰恰就是目標。

目標可能根本不是我們內心真正所想,可能來自人云亦云,可能來自看到別人創業你也立志,其實朝九晚五享受天倫之樂的生活才是你所嚮往的;看到別人瘦身你也節食,其實和三五好友享受美食是你生活的重要樂趣;也許你羨慕別的媽媽輕聲細語地和孩子說話,但咱就是個雷厲風行、有啥說啥的痛快人,裝得了一天裝不了一輩子啊。

目標可能太過「高大上」,就像爬山,山頂看都看不到,爬了半天沒什麼進展,哪還有力氣再爬。

比如減肥,很多人最開始定的目標太高,一個月瘦10斤,不吃任何不健康食品,每周鍛鍊7天,剛開始幾天都進行得良好,體重秤上的數字直線下降,但99.9%的凡人是無法忍受清教徒式的禁慾生活的。當你實在忍不住狂吃完一袋薯片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不能成大事,於是先譴責,譴責之後就坦然把冰箱裡的冰淇淋也一起幹掉,話又說回來,誰讓薯片太咸,正好要靠冰淇淋中和一下呢。

比如學習做媽媽,我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不吼不叫,從容應對任何挑戰,做一個「聖母」。剛開始幾天,家裡的小朋友也因為我們的改變感到很新鮮,但小孩子總會在我們最沒有耐心的時候來挑戰我們。實在不知如何處理撒潑打滾的孩子,媽媽大吼一聲在所難免,但這和我們的目標背道而馳,於是我們自已貼上「我不是好媽媽」的標籤,索性放棄。

人們通常認為目標是激勵我們的動力,但當你一提起它心裡就發緊的時候,目標有可能已經給你帶來反作用了,它在時刻提醒你:你不行,還差得很遠。它會減弱人們對過程的享受,最終導致人們停止前行。

第二關:鬥爭期

首先恭喜你,至少過了第一關,人們初次嘗到了改變的喜悅,每日打卡曬朋友圈得到諸多讚美,會以為前途無限光明,但世界不是按照我們的預期發展的,我們不可能每天靠著打雞血過日子,慢慢地各種意外開始出現。

我有一個學員給自己制訂了學英語計劃,她的計劃是,每天早晨送完孩子,回到家先學習2小時,開始兩個星期進行得非常良好,但忽然有天孩子生病了,一個星期沒有去學校,於是她學英語的計劃泡湯了。她非常氣餒,於是徹底放棄,再也不敢面對自己跌倒的戰場。

在這裡出問題的往往是我們的計劃,如果我們不能把出錯當成人生常態,我們的計劃就會太脆弱,太挑戰人性,缺乏彈性。

第三關:穩定期

每一個走到這一關的人都應該為自己鼓掌,但是很多到了這個階段的人,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似乎永遠無法登頂;還有的人達到一個目標之後就不知何去何從,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例子,那些玩命考完鋼琴10級的孩子,從此不再碰鋼琴。我基本常年保持著體重上下變化不超過兩三斤。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個在身體管理上比較自律的人,但我也希望自己的身材更健美一些。

在我眾多的媽媽學員中,有的媽媽學習了各種教育學、心理學的課程,真的是由內而外地發生了很多變化。她們不僅自己變得更加有智慧,還去講課幫助更多的媽媽,但她們總是覺得自己做得還是不夠好,為自己偶爾的發飆感到內疚。

這就好比一個人在不停地地爬山,而不給自己一絲閒暇去欣賞「會當凌絕頂」的美好,我們需要給自己獎勵和認可,這個獎勵不一定是物質的,可以非常簡單,哪怕是對自己說一句「你真的很了不起!」

寫下這段文字的此時此刻,我在內心為我的自律鼓掌,一下子我又覺得力量倍增,人生要是變成了一場苦修,豈不本末倒置?

提問:

我們如何找到合適的目標?

如何幫助自己建立穩定的習慣?

我們又如何讓習慣的養成更加持久呢?

關鍵是

提問:

我們如何讓自己變成自己希望成為的人,但又同時享受一路走來的每個時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