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今天的討論之前,我想問問大家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孝順是有償的嗎?
熟悉我的讀者們都會知道,素來我都是比較喜歡把深刻的問題和矛盾輕鬆地說出來,看文章,圖的就是個休閒不是,我很明白這個道理。但作為筆者傳播正能量的作用多呢,遠比故事本身的精彩程度更重要,即便大家不喜歡看,認為是湊字數,我也會孜孜不倦地寫下去。
我知道大部分人不看,但總有人會看,把現實輕鬆化,道理簡化是因為不想給大家施加生活以外的附加壓力。
而今天比起以往的討論,是個非常沉重的話題,也是極具爭議性的話題。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確嘛,根本不需要討論,孝順當然是無償的,父母養育孩子長大,父母老了孩子孝順,這是烏鴉反哺的精神,也是存有感恩之心,是義務,也是生而為人必須要做的事情,所以不存在爭議。
我很認同這個觀點,可是當你捫心自問,當你看看周圍的那些你看到過的,聽到過的,實際發生的事情,結合這些現實,再去回想這個問題,你是否還會堅持這個觀點不變,是否真的不會動搖呢?
我想,真的很難。
要孝順的對象,是父母,但不僅僅是父母,但我們今天要談的,也只是孝順父母這個範疇。
孝順應該是無償的,不管是道義上,還是感情上,可你還是會看到很多有些人的孝順的確是有償的。
怎麼個有償法兒?就是我對對方好,不是不求回報的,我是想從對方身上得到些什麼,所以才付出了行動。套上孝順,也一樣。
大多數人的人,孝順父母,根本沒有想過回報,即便年邁的父母為自己的生活增加了許多負擔,他們依舊會履行自己的義務,或是為了感情而堅持扛起重擔,不會因此產生不滿情緒。
然而就是有那麼一撮人,他們想要父母長期積累下的物質財富,存款也好,房產也好,首飾養老金各種。
你還不能說這就不對,因為有些老人呢,是真的心甘情願願意把一切都給子女,畢竟老人已經老了,他們花不了多少錢,辛苦了一輩子,就是為了給子女積攢下一些基業,讓子女們可以過得更好。
這是一份愛的給予,父母願意給,子女拿著沒有任何問題,只是有些人,卻本末倒置了,他們把這份給予當成是理所應當的,卻把孝順當成了「得到」的工具。
每月拿8千退休金,晚年被兒女視為「仇人」
這是陳阿姨的原話,當她決定把自己的一切真實遭遇都述說出來的時候,她也下定了很大的決心,那是與子女徹底撕破臉的決心。
「我已經七十多了,沒幾年了,我現在也沒什麼其他想法了,本來是可以好好地跟著子女過下去的,是我自己不想繼續了。被子女爭搶著養老的這幾年裡,我已經身心俱疲。」
陳阿姨,48年生人,小的時候上過幾年學,後來下鄉當過知青,後來回到家鄉,遇到了自己的老伴兒,與之結為夫妻,相守了大半輩子,十年前,老伴兒去世以後,陳阿姨就一直一個人獨住。
陳阿姨有一兒一女,早已成家,家裡也在近幾年添了第四代。兒女們從父親不在以後,就一直希望陳阿姨能把房子賣了跟子女一起同住,但陳阿姨沒有肯,都以一個人住慣了為由給決絕了。
但是自從三年前,陳阿姨冬天下床時不小心摔倒,有了輕微的中風症狀以後,子女們都不再同意陳阿姨繼續一個人住了。
畢竟年事已高,陳阿姨自知自己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也就不再推遲,最終決定在兒子和女兒兩家交叉著住,讓子女輪流養老。
這本不是陳阿姨自己的想法,她只想著,能有個長久住下去的地方就好,住誰家都一樣,但子女卻不同意,兒子和兒媳一定要陳阿姨住在自己家,女兒也一樣,且針鋒相對起來。
「老人本就是應該住在兒子家裡的,住在女兒家算怎麼回事,女兒家老人住著總就是個客人,哪裡能安心住下去呢?」
「呦,瞧我嫂子說的,沒見的你什麼時候這麼陰晴過,我自己的媽,難道我會伺候不好?還要你這個外人跟著參和,也不知道你心裡真惦記我媽,還是惦記其他什麼呢!」
兒媳和女兒吵得不可開交,兒子呢,在中間也不怎麼說話,也不表達自己的意見,最終還是陳阿姨自己出面制止了,表示自己兩家都一起住,這才平息了這場家庭矛盾。
自從決定住子女家以後,陳阿姨就託兒子把老房子賣了,陳阿姨本來打算著房子賣了,給子女一家一半兒,她是個自覺的老人,總覺得自己不管在兒子家還是女兒家,都是個拖累,總得要給子女們交一些生活費的。
可是房子賣了,事情又來了,陳阿姨說要對半分,兒媳卻不同意:「媽,這錢不能這麼分的,兒子哪能跟女兒拿的一樣呢,兒子家才是您的家啊,以後就算是您百年了,祭拜您的還是兒子,能給您準備身後事,給您捧照片的還是兒子。」
當然,女兒得知以後也不能高興了,又鬧到了哥哥嫂子家,硬要把陳阿姨給接走。
「媽,你就眼睜睜看著你老閨女被欺負嗎?我嫁到婆家吃了多少苦,這些年你們為了哥哥娶媳婦,給他蓋房子,你不能這麼偏心!」
陳阿姨到底還是把老房賣的錢平均分了,兒媳雖然心裡不高興,但對陳阿姨表面上還是客客氣氣,陳阿姨住在兒子家,兒媳婦也是好吃好喝的從來沒有虧待過陳阿姨。
女兒呢,對陳阿姨也足夠好,總是盼著陳阿姨過來,提前兩天就迫不及待把陳阿姨從兒子家接回家住。
子女們爭搶這孝順,陳阿姨應該高興才是,然而陳阿姨心中卻一直都一個疙瘩,沒辦法解開。
「我一個月有八千元的退休金,老頭子的一點積蓄都給了兒子,我自己這點錢,本來是留著自己生病養老用的老本,但是平時兒子或者女兒困難的時候,我都拿給他們用,所以我就懷疑他們對我好,是不是......哎。」
本來只是心中的疑慮,但子女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嚴重,陳阿姨最終下定了一個決定,告訴子女打算和老姐妹們一樣,住進養老院裡。
按照陳阿姨的退休工資標準,她完全可以找個條件很好的,可以真正讓她安享晚年,又清靜的地方,這樣對於兩個子女都好。
可陳阿姨卻沒想到,她的想法讓兒女們都慌了,並且強烈反對。
「媽,你住養老院讓外人咋看我們?」
「媽,你是不是對哪家有意見,有意見你就說出來。」
但陳阿姨還是執意去住了養老院,陳阿姨原本覺得,這些都是為了子女好的,然而就在她住進養老院以後,子女卻因為她的「任性」對她越發冷淡,甚至連看都不來看她了。
被兒子女兒爭搶著孝順,陳阿姨卻沒有感到一絲的快樂和幸福,她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變成了子女眼中的「搖錢樹」,雖然她並不是不願意給予子女,可是子女這份過分顯露的功利心,還是傷透了陳阿姨的心。
她想住養老院,本就是不想讓子女們因為她的存在產生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她也不想再接受子女這種違心的好,所以才做出這樣的決定。
本來只是疑心,然而當陳阿姨真的做了,才發現現實遠比她看到的想到的還要殘忍百倍。
她想過子女會生氣,卻沒想到,子女會因此與她反目成仇,徹底把她當成了仇人,僅僅只是因為,她決定住養老院,決定把養老金自己存著花。
孝順本來應該是無償的,贍養老人本應該就是義務,然而陳阿姨的子女,為我們赤裸裸地展現了某些子女們的醜惡嘴臉。
養老金是老人的,老人花不完那也是老人的,他們卻認為這就是自己贍養老人的回報,是自己應得的。儘管屬於父母,子女之間卻因為爭奪這筆本不屬於任何一方的財產而互相爭鬥,互相敵對。
這些人,不是因為孝順而得到,而是為了得到而孝順。如果得不到,這些人就乾脆不孝順,甚至有些人呢,得到了還是不孝順,因為已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那還做那些無意義又麻煩的事情幹什麼呢?
如果你站在子女的角度,或許也能理解他們這麼做的理由,然而當你站在老人的角度,才會發現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
養育了多年長大成人的孩子,贍養你孝順你,你卻不知道他到底是真心還是假意,你為他付出一切,卻不知道他到底能不能以十分之一的感恩回饋於你。
你把血肉割下來喂給他們,或許他們還覺得不夠多,不滿足,像禿鷲一般盯著你殘存的軀殼,誓要把你蠶食殆盡。
試問,誰不膽寒?
孝順,從來就不是有償的,從來都不該要求回報。或許從父母那裡得到所有,從來都無關孝順,可是你也該明白,生而為人,有些良知不該被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