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的童年世界,都會呈現不同的記憶碎片,在每一張碎片中,都會呈現不同程度的故事情節,而這些情節也對我們一生的成長都有影響。因為我們的思維來源於當前的認知,而當前的認知沒有及時更新,會啟動以往的經歷和經驗,從而做出調整和選擇。
一位來訪者,他感受不到那種溫情,感受不到那種快樂,感受不到那種幸福。雖然現在的自己很成功,但是卻無法體會成功所帶來的愉悅感,他想要獲得那種久違的快樂,想要獲得那種肆意的生活,不想被束縛著。但殊不知,自己卻一直被束縛著,一直無法解脫自己。
後來跟來訪者溝通交流後,來訪者在訴說他童年的經歷,他說他的童年沒有體會那種親密關係的幸福感,沒有感受到那種愉快感,總是在驚慌失措的情緒中度過,總是在父母的責罵聲中度過。每一種信息的輸入,都帶給了自己無窮的悲愴之情,一直在壓抑著自己的情感,一直在克制著自己的情緒,無法釋放自己,無法釋懷自己。
童年的快樂,可以讓人在今後的歲月時光中經常回憶;童年的快樂,可以讓人在今後的挫折失敗中重振雄風;童年的快樂,可以讓人在遇見抑鬱的時候,慢慢療愈自己。
來訪者目前的抑鬱症狀出現了問題,自己無法進行調整。其實和來訪者從小的成長經歷有關係,因為童年痛苦的感受比快樂的感受更多,於是就產生了抑鬱情緒的堆積,無法進行排擠,勢必更加嚴重。諮詢師從三個方面給予來訪者指導。
第一項指導:讓來訪者列舉童年的快樂事件。其實每個人不是一生都是痛苦的,有歡喜,也有悲傷,上天是公平的。在給予痛苦的時候,也會給予快樂。讓來訪者列舉童年快樂的時刻,是點亮來訪者的快樂驅動力,因為長久的抑鬱情緒讓快樂的感受消失了,需要重新啟動來訪者的快樂源。就像用土灶做飯,首先得要引火燒柴,這樣柴火才能燒得旺。
第二項指導:讓來訪者在當下體驗快樂的感覺。在和來訪者的溝通過程中,來訪者的心理變化從剛開始的緊張到目前的放鬆,諮詢師詢問來訪者的情緒變化:來訪者說此時此刻的心情是愉快的,是有朝氣的。諮詢師對來訪者說要經常保持這樣的情感感受,這種情感體驗是給自己增加愉快情緒的體驗。當增加越多,那麼個體的抑鬱情緒就會減輕,而且有時候需要刻意給自己製造這樣的場景。
第三項指導:讓來訪者接納目前的抑鬱情緒。有時候我們越是想要忘記一件東西,最後很難忘記,因為每一次的提起,就是在強化這件東西,時間久了,自然而然記憶就會更加深刻。對於抑鬱情緒也是如此,越是想要把它搞定,越是不行,相反還會讓自己更加難受。因為抑鬱情緒就像彈簧一樣,越是壓迫它,反彈力越強。
來訪者回去後,根據諮詢師的三項指導,落實到行動中去。經過一個多月的訓練,來訪者的抑鬱情緒明顯有所減輕,至少第二次在諮詢的期間,感受不到那種抑鬱了,而是能夠侃侃而談,也能夠直接面對自己的情感體驗。
抑鬱的情緒在臨床上經常見到,尤其是因為焦慮、失眠、人際關係、情感困惑、人生迷茫等各種原因的困擾,自己卻無法擺脫自己,於是就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每一種抑鬱情緒的出現,都會有相應的辦法進行治癒,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諮詢師的能力。一個人抗爭有點困難,兩個人的抗爭,那就是一加一大於二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qg2JHEBiuFnsJQVK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