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家住灌口的陳先生遇到了一件煩心事,由於學校目前還沒開學,孩子經常獨自在家,迷上了玩手機遊戲。沒想到孩子用他的手機玩遊戲時,偷偷充值了3000多元。遊戲公司客服聯繫不上,他只好撥打12315尋求幫助。
集美灌口市場監督管理所的工作人員接到投訴後,立即聯繫雙方進行調查。陳先生說,因為孩子玩遊戲時用的是他的手機,微信認證為成年人,而開機密碼又與支付密碼相同,結果孩子直接用他的微信帳號登錄遊戲,等他發現時已完成充值3000多元。
灌口市場監管所隨即約談了陳先生投訴涉及的兩家網絡遊戲公司,這兩家公司的相關負責人認為,這些遊戲都是掛靠在微信小程序上的,實名註冊與微信相同,通過微信充值,需要支付密碼。如果服務是符合規定的,遊戲公司有理由不予退款。
為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執法人員耐心調解,向雙方普及相關法律法規,深入調查事件細節。通過陳先生家安裝的監控和遊戲登錄時間,初步判定確係未成年人獨自操作。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等相關規定,家長如果能提供系未成年人充值操作的證據(如親子證明、家庭監控錄像截圖等),可以協商退款。經過調解,商家退回了3000多元充值金額。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消費者,此類案例舉證難度較大,家長應控制孩子的手機遊戲時間,保管好自己的支付密碼,不要因為一時疏忽而為「熊孩子」買單。
(廈門晚報記者 高金環 通訊員 盧加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