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孩子的成績,大部分的家長想到的是報輔導班,或者是讓孩子多看書,多背,但就是沒想過自己要參與其中。
之前我寫過一篇農民父親的兒女,一個北大一個清華的文章,那位父親提到過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自己啥也不會,都是孩子教他,而正是孩子教他,需要更多的知識儲備和理解力,孩子的理解力越來越強,為的是當父親的「小老師」。
今天我要講的「猶太式輔導法」跟這差不多,兩人組成一組,父母當學生,孩子當老師,由孩子向爸媽講今天的內容。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孩子的自信心,真正地掌握老師的知識,進而再用自己的話講出來,每天家長抽出20分鐘就可以,即使不能面對面,電話也可以講解。
這種方法是日本教育專家坂本七郎在猶太人的學習方法上總結出來的,經過了1300個家庭的實驗,取得了顯著效果後,然後在日本推行。
目前,日本有大量家庭在用,每周只需要3到4次,每次20分鐘,就能讓孩子學習成績暴增。
為什麼「猶太式輔導法」有效?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問孩子上課老師講的都懂了嗎?他說懂了,但是寫作業時又不會了。
說明孩子的知識還只是處於「記憶」階段,沒有達到理解階段,更別說應用和創造階段,所以說提高成績很難。
美國教育專家布魯姆提出過「認知層級」模型,能很好地解釋孩子的學習狀態。
第一級是記憶,是指能不能記住學過的概念、含義。
孩子能死記硬背出一首詩,但是不知道含義,很快就忘記了;能背出一個公式,但是不知道什麼情況下用,什麼時候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第二級是理解,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講解知識。
第三級是應用,指孩子能不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到新的場景,甚至是舉一反三。
第四級是分析,指孩子能不能化整為零,化零為整,將知識吃透,分析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係,分析異同和因果。
第五級是評價,指孩子能不能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一件事,甚至是質疑。
第六級是創造,提出全新的觀點。
當然大部分的孩子都處於前三個階段,較少的人達到第四或者第五,一般來說,達到應用階段就差不多了。
所以這種方法就是根據孩子的學習狀態來設定的,讓孩子主動輸出,加深印象,提高理解能力,自然成績就能上去了。
怎樣實施「猶太式輔導法」?
這種學習方法的難處在於怎樣孩子主動地參與其中,一般孩子是不願意主動輸出的,所以做好孩子的工作才是關鍵。
1、和孩子進行溝通,做好鋪墊
找個時間和孩子聊聊天,可以聊聊他在學校發生的各種事,你的目的性不要那麼明確,不能直接上來就說學習不好等,引起他的反感。
給他營造輕鬆的氛圍,引導他說出學習上的困難,成績上不去,最後你再拋出學習法。
2、讓孩子對猶太式輔導法感興趣
給他講講猶太人的名人故事,例如愛因斯坦,馬克思,並說明為什麼他們那麼聰明是跟學習離不開。,再說出他們的學習都很不錯,引起孩子的興趣。
也許他會說「為什麼他們的學習都那麼好?」你再適時地提出「猶太式輔導法」,說「你要想成績好也可以做到的,我可以幫你」。
3、開始實施
剛開始時,頻率不用多,一周兩三次就可以,讓孩子慢慢適應。
告訴孩子具體的方法:爸媽當老師,孩子當老師,孩子把老師講的知識用自己話再告訴爸媽,爸媽要裝作什麼都不懂。
前一天定好第二天要教的科目,好讓孩子有時間準備,並詢問老師。
讓孩子先從自己熟悉的科目講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才能向自己不熟悉的科目出發。
爸媽可以適當地提出點問題,例如「老師,能把這個內容再講一下嗎?我不太明白」或者「為什麼這道題是這樣做的?」,增加互動,孩子的講解力更高強。
遇到瓶頸怎麼辦?
孩子在講課過程中,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講了兩三分鐘後,發現講不下去,聲音越來越小,乾脆放棄。
畢竟孩子的理解力有限,歸納能力有限,而家長就要給孩子製作教學大綱,告訴他怎麼講。
例如關於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先讓孩子說怎麼計算,然後講計算的原理。
孩子就能講得清楚了。
所以,孩子在講課時,家長要集中注意力,及時觀察孩子的狀態。適當時候引導孩子說下去,時間長了,他的表達能力和膽量就提高了。
雖然是孩子講課,但是家長花費的精力也要更多,要注意他的情緒,要注意他的方法,還要保持他的熱情。
目前這個方法有很多家庭都在用,你還要錯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