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沉沉、趙穎奇
最近一檔熱門的節目《不想說特想聽》引發了大家討論。
一位時尚男公關邀請媽媽了解自己的工作,但事實是他想借這個節目,告訴媽媽他藏在心裡多年的心結。
而在短短30分鐘的對談中,母子兩人,有3次因溝通不了而憤然離席。
兒子的願望很簡單:希望媽媽理解自己的真實感受,至少不要再事事責備他,時時監控他,要求他白手起家買房買車,讓他一個北京人,在北京活得像個無家可歸的人。
而媽媽那些堅定的回應,卻不是兒子想要的。
他跟媽媽談感受;媽媽跟他談挫折教育:
兒子:我就是靠這極少的童年美好回憶撐著活到現在的,好累。
媽媽:要從小讓你有跌撞感、挫敗感,你才能長大,我知道你會恨我,我認了!
他跟媽媽談陰影;媽媽勸他豁達一點。 :
兒子:我沒有自己的門鎖;我在洗澡你可能就進來了;小時候日記,一定要看;我的手機砸了好幾台;我去談工作,你跟蹤我……
媽媽:可以翻篇嗎?人要往前看。豁達一些。大了,成人了。
他跟媽媽談真實的自己;媽媽叫他面對現實:
兒子:媽你知道嗎?我每天活得像傀儡一樣。
媽媽:你能面對現實一點嗎?
交談到最後兒子受不了了:我要的是一個媽,你懂嗎?
說罷,他搖了搖頭,無奈地下了個決定:算了……
隨後起身離場,再也沒有回到對話桌上。
作為觀眾,看得揪心的點在於,
兒子在外面已經很難了,回到家他還得帶著面具做媽媽想要的兒子。
當兒子勇敢卸下面具,媽媽卻一眼都不願意看。
他在努力表達自己的感受,希望被理解,媽媽卻接收不到、也不認可;
她回應給兒子的永遠是硬邦邦的事情和道理,留兒子一人在原地疼痛、絕望。
這讓我想起前幾天我們發布的一篇文章,一位讀者憤怒地留言道:
你們又開始給父母加責任!誰又理解過父母自己的成長環境呢?
但有意思的是,我們也收到另一條留言:
最該看這篇文章的是我爸媽,但我知道他們永遠不會看懂!
顯而易見,第一條來自父母,而第二條留言者,是子女。
這兩個留言,巧妙地解釋了一個現象:父母在等孩子道謝,孩子在等父母道歉。
但遺憾的是,他們通常都等不到。
就如節目裡的母子,兒子希望媽媽改變,媽媽卻只覺得兒子不夠成熟。
最後兩人相互看不見對方,不歡而散。
父母以為自己愛孩子,但有時候,孩子感知到的卻是相反的。
在父母面前,孩子們感覺自己在一座大山前奮力地活著,爭不過,說不服,斗不贏。
好像除了繞著走,別無它法。
就如節目裡的兒子說:我今年27歲,作為孩子,跟父母這麼疏離,我挺可悲的。
心理諮詢師劉頲頲曾在團體中問我們一個問題:
如果父母不能如你所願地去愛你,你該怎麼辦?
面對無法改變的父母,作為孩子通常有三種反應:
第一種:恨他們。
不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發泄恨意。
恨是將自己從家庭中解脫出來的第一步。
但長遠來說,只有恨,作用非常有限,並且可能有副作用。
在諮詢室中,我們常見到一邊恨父母,一邊認同父母的人。最終自己不經意之間,就變得跟父母一樣。
第二種:認命。
認命有兩種形式:
1、認同
你這樣對待我,那我也這樣對待你;
你挑剔我,我就用你的標準挑剔回你。
2、放棄
放棄跟父母真實的溝通,甚至斷絕聯繫。
就像節目裡的兒子,他最初的心愿,就是打破跟媽媽這麼多年的疏離。而聊到最後,他只感到累、無奈,一句「算了」放棄了溝通。
在這樣無解又無望的關係困境里,幸運的是,我們還有第三種選擇,那就是:
用遊戲的心態,贏他們。
恨和認命,是相對容易的事情,但也是一種被動的選擇。
甚至,因為與父母的關係如此重要,所以你會不知不覺地把這種被動複製到你其他的人際關係中。
無論你在外邊多有成就,這種被動、無助的陰影會跟隨著你。讓你在與朋友、同事、伴侶的關係中,也成為被動的那個。
而贏,需要你主動出擊,而不是在原地等待父母做出改變。
它意味著你要接受客觀現實——我的父母無法改變;
並且開始面對你自己——我要如何愛自己?
也意味著你要獨善其身,敢於去獲得你要的、而他們未曾給得到你的尊重、獨立、平等、真實,以及愛等等。
怎麼贏?
在我開設的即興心理戲劇團體里,有這麼一個劇情:男主帶女友回家見父母,但媽媽不喜歡兒子帶女友,這時該怎麼辦?
第一場演繹:
兒子帶著談了兩年的女友回家見父母。
強勢的媽媽,根本不把女朋友當回事,還當著她面,直言要兒子去跟某個商業夥伴的女兒相親。
兒子好說歹說,但媽媽就是不接受,甚至還揚言如果不聽話,就斷絕母子關係。
最後劇情以無可奈何的男主眼看自己的女朋友哭著跑了結束。
第二場演繹:
兒子再次回家,希望勸服媽媽接受女朋友,媽媽依然一副「我是你媽我最大」的架勢。
現場陷入了僵持,而一旁的女朋友有點恨鐵不成鋼。
此時,作為帶領者,我做了一個干預——
讓這個扮演女朋友的女孩去反串扮演男朋友,男朋友也反串,扮演女朋友,兩人角色互換。
第三場演繹:
一個新男友、新兒子的形象產生,場面發生了逆轉:
新兒子獨自回到家,不再央求媽媽接受,而是向父母宣布自己的決定:
我與我女朋友交往是已經決定了的事。我帶女朋友來,是來告訴你們一聲的,不是來徵求你們意見的。現在你們也可以告訴我你們的決定。
兒子講這段話的時候,冷靜,溫和,反而,這時的媽媽不再咄咄逼人,開始鬆口了……
這場反轉的劇情,詮釋了「不帶敵意的堅決」是怎樣讓角色實現對媽媽的超越的。
內在的力量,是可以通過言語發揮作用的。
但在發揮作用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你對自己的定位。
- 當你是「祈求」的姿態時,你在父母面前對自己的定位是低的,無論你有什麼想法、意見、主張,都會引起父母各種指點、指揮、不放心。
- 當你是「告知」的姿態時,你在父母面前對自己的定位是平的,他們能感受到你自我的力量,他們知道你已經可以為自己負責了。
雖然說「人生而平等」,但在我們的文化情境里,沒有多少家庭的父母覺得孩子生下來之後,就是和自己平等的。
尤其是孩子在從青年到成年,甚至從成年到中年的過程中,都能不斷地感受到這種不平等。
父母有時會自視為可以左右甚至主宰孩子的人生選擇或方向。
當衝突出現又不可調和的時候,雙方都苦不堪言。
面對父母,沒有平等,很難從他們手中贏回自己的人生。
回到那3場演繹,現實是,很多人無法一下字變成那個雷厲風行、用「平等」打破「控制」的新兒子。
因為這往往需要我們內心有個覺察,並從這個覺察中獲得力量,才能平等、溫和、堅定地與父母相處。
而這個重要的覺察,就是:
我已經超越了我的父母。
可以說,在很多受困原生家庭的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避免在新的家庭中,重複過去的悲劇。
但要意識到這種超越,很不容易。
在《超越原生家庭》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一種方式,那就是:了解自己的家族史。
像一個科學人員一樣,帶著耐心和堅持,去問問題,帶著好奇去了解和觀察,但不帶個人評價。
我的朋友大偉在一次吵架經歷里,窺見了家族鏈條一個部分。
大偉因為一件事和父親的意見不一致,雙方爭執不下,最後他的父親放下一句「你是我兒子!你就得聽我的!」 然後帶著怒氣就甩門離開了。
這時,大偉兒子走過來對他說:"爸爸,我知道為什麼你很多地方比不過我了。」
大偉聽了一愣,覺得這小子好像是看了熱鬧還來嘲笑自己。
「因為你爸爸比我爸爸的差太遠了,他都不懂好好和他的兒子說話的。」兒子說完還翻了個白眼。
大偉被這個意外的、又很有水平的表揚舒服到了。
他9歲的兒子無意中作了一次裁判,把「懂得好好說話」獎頒給了他。
這麼多年,大偉父親的種種強勢一直讓他很難受,他好像從來沒有機會在任何衝突中和父親好好說話過。但在自己的兒子面前,他一直希望能做一個自己理想中的父親。
事後,大偉找了父親再次談起這次的爭執。
問他,為什麼當時那麼憤怒,還摔門走了。(客觀表達)
冷靜後的父親解釋說,之所以甩門離開,是因為他擔心自己會出手打人,再不走開,就可能忍不住了。
在隨後的聊天中,父親還談到了祖父,父親從小是被祖父打著長大的……
到了自己為人父的時候,覺得無論怎麼說也不能打孩子,雖然自己脾氣也不好,但一直堅守著一個底線:不打孩子。
大偉想到兒子給自己頒的「好好說話」獎,淚水湧入自己的眼框,比起祖父來,自己是否應該頒一個「不打孩子」獎給父親呢?
回家路上,大偉想到兒子9歲就波瀾不驚了,長輩發生了嚴重的爭吵,還能在關鍵時候幽他一默,換了自己可能就害怕得躲起來了——
兒子的心智已經超越了父輩,跳出了家族的強迫性重複,這當然也是一代代超越的結果。
想著4代人的互動,大偉覺察到了這個「超越」,笑了出來。
他也終於可以放鬆一些,去更加堅定地支持自己,用一種平等的狀態去面對上一輩人。
這種超越,或許正在不同的家庭上演著。
「雖然我爸(媽)那樣對待過我,但我不要那樣對待我的孩子。」類似的話,我在諮詢室聽過若干次數。
在超越父母的這個事上,不應該是他們簡單粗暴對你的時候,你打回他們;也不一定是他們叱責你的時候,你用更高的分貝對他們吼;而是——
你用自己發展出來的更成熟的心智面對他們。
作為晚輩,你可能永遠改變不了身處局限中的父母了,但你能讓自己活得更好更從容、能儘自己所能愛下一代。
大偉的情況能讓我們看到了改善的大趨勢。
我們如果從積極的層面看,無法超越的父母們就像是巍峨的高山,他們有多難搞,你的人生遊戲難度就有多大。
作為子女,真正出到社會之前,如果能先在家裡(對大多數人來說,家是相對安全的環境),打打怪、升升級,積攢經驗值。
等有一天真的在社會上遇到大BOSS的時候,你也有勇氣迎難而上,因為這陣勢你見過,甚至贏過。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如果父母不能如你所願地愛你,那麼你該怎麼辦?
我想,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去超越你的父母。
超越父母,不是去做給他們看,更不是去攻擊他們;而是想方設法地在各方面完善自己,以一顆遊戲之心告訴自己,雖然他們調高了遊戲的難度,但你保有通關的希望。
對於深陷親子關係衝突、無解無望的雙方,這樣做無疑是雙贏的:
對於子女而言,能夠跳出家庭的循環,掌控自己的人生,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
對父母而言,心悅誠服,輸了,其實也是贏了。
因為輸給更高版本的自己簡直是一種榮耀。
有人也許會說,我的父母很強勢,我贏不了。
其實,父母也是從孩子過來的。
強勢,只是他們的一個外衣,當孩子能夠超越自己的時候,父母就會變回孩子。
在你贏之前,父母連自己都不知道:他們在等你贏。
但我們希望,父母不要故意創造這樣的困境給孩子。
愛和真實,永遠是最強的武器,也是一個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財富。
你的父母如果沒有愛和真實的能力,超越父母、獨善其身,是你下一代生活在愛和真實家庭的開始。
當不了「富二代」,就當個「富一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