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學習筆記:南北朝文學

2019-11-22     語文夢工廠

南北朝文學

420年,東晉大將劉裕代晉自立,南朝開始。南朝(420—589)包括南方先後出現的宋、齊、梁、陳四個政權。這四個朝代先後存在的時間都不太長。其中宋(420—479)存在了59年;齊(479—502)最短,僅23年;梁(502—557)55年;陳(557—589)32年。由出身貧寒的劉裕建立的劉宋政權有過一段經濟文化發展的時期,但到後期,政治開始混亂,南兗州刺史蕭道成趁機加強勢力,於479年消滅劉宋政權,建立齊國。而齊國到了後期也是因為王室內部互相殘殺,最後雍州刺史蕭衍乘著內亂髮兵消滅齊國,建立梁國,稱為梁武帝。梁國政治也是一片混亂。548年,梁國發生了侯景之亂。549年,武帝被餓死在城中,梁簡文帝蕭綱即位。到了551年,侯景殺死蕭綱。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建立陳國。

而北方在西晉滅亡後,一直處在「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中。386年,鮮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國,北方局勢漸安定,北朝開始。北朝(386—581)是和南朝同時代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北魏(386—534)、東魏(534—550)、西魏(535—556)、北齊(550—557)、北周(557—581)等。534年,北魏孝武帝不滿權臣高歡而離開洛陽到了長安,高歡則在洛陽另立新帝,從此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550年,高歡的兒子高洋廢了東魏的皇帝,建立齊朝,歷史上稱為「北齊」。557年,長安宇文氏家族的宇文覺廢了西魏皇帝,建立周朝,歷史上稱為「北周」。577年,北周滅了北齊。不過北周政權到了後期,大權漸漸旁落到外戚楊堅手中,到了581年,楊堅廢了北周的靜帝,建立隋朝(581—618),並於589年滅了南方的陳國,統一全國,結束了長達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南北朝時期朝代更換非常頻繁,南北方對峙的局面長期存在,南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也有不平衡的地方,但是在分裂中民族融合的步伐卻沒有停下來。表現在文學上,這一時期的文學有著明顯的地域特點,南方和北方的文學發展不平衡狀態實際存在,但南北文風也一直互相影響滲透,到了唐代達到融合。

就詩歌而言,南朝一直在追求新變中向前發展。首先是謝靈運以山水詩為審美對象,大力寫作山水詩,接著又有鮑照發展了七言歌行體。而後到了齊梁陳三代,經過沈約、謝朓等人的努力,出現了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而民歌流入宮廷加上統治者及宮廷文人的修改、擬作,更促成了梁陳時期宮體詩的泛濫。

謝靈運(385—433),東晉謝家士族子弟,其祖父是東晉大宰相謝玄。謝靈運出生在會稽,但小時候被寄養在錢塘杜家,15歲才回到建康,所以小名客兒。謝靈運非常好學,才華出眾,18歲時就世襲康樂公的爵位,所以後人又稱他為謝康樂。謝靈運出身士族,又有很高的政治抱負,可惜生不逢時。出身寒微的劉裕建立宋政權以後,並不重用士族,謝靈運的爵位也從康樂公被降為康樂侯,出任永嘉太守等職。因為不被重用,謝靈運心中充滿憤懣,常常借遊山玩水來抒發抑鬱,自我安慰,而且時有放浪驚人之言行。宋文帝時,他被以「叛逆」的罪名殺死。

謝靈運的主要創作期是在劉宋王朝。他一生著作很多,成就最高的是詩歌,尤其是在任永嘉太守之後他寫作了大量的山水詩,以清新精麗的語言描寫了浙江不少地方的山水景色。謝靈運的山水詩一般先敘事,中間寫景,最後說理,雖然也有玄言的尾巴,但在景色描寫方面,因為對自然景物有著非常細緻的觀察,所以描摹刻畫精妙,真實地再現了自然的美,如《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出穀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寫山中一天氣候和景色變幻萬千,山水的美景讓人心情愉悅,而夕陽西下,林巒山壑中暮色深沉,天空雲霞飛舞,湖中那重重疊疊的荷葉在夕陽的映照下異常美麗,湖邊的img1蒲稗草隨著波浪搖曳。這樣的湖光山色,這樣的寧靜自然,讓詩人領悟到,置身在自然的山山水水中,與山水合為一體,人不會受到外界世俗的牽累,真正做到淡泊名利,從而得到心性的放鬆。

謝靈運有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他的山水詩用語工整,詩中有不少名句,如《登池上樓》中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語言清新自然,卻將春天自然界的蓬勃生機刻畫得極為生動。再如《初去郡》中的「野曠沙岸近,天高秋月明」寫秋高氣爽的景色,也是用語極簡,但渾然天成。經過謝靈運的努力,山水詩成為一個獨立的詩歌題材,詩壇東晉玄言詩的影響漸漸消失。

鮑照(414?—466),字明遠,江蘇人。他出身寒門,曾經從事過農業勞動。鮑照一直存有大志,但可惜「才秀人微」,一生不得志。公元439年,他去謁見宋武帝的侄子——臨川王劉義慶,獻上了自己的詩歌並表明自己的懷抱,得到劉義慶的賞識,被任命為臨川國侍郎。444年,劉義慶病死,鮑照回到家中閒居了一段時間。後來又先後做過一些小官,常常是貧病交加。461年,鮑照進入臨海王劉子頊的幕中任職。464年,宋孝武帝病死。第二年,宋文帝的第十一子劉彧殺了孝武帝的兒子自立為明帝,這下各地的藩王、將領都起兵反對明帝,劉子頊也起兵響應,失敗後被賜死。鮑照也在戰爭中被亂軍殺死。

鮑照雖然仕途不幸,但他的文學成就在當時就很突出。他的詩、賦、駢文都寫得很好,人們將他和顏延之、謝靈運並列為「元嘉三大家」。鮑照寫得最多的是詩歌,現存有200首,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樂府詩,有80多首。鮑照的樂府詩形式多樣,三言、五言、七言、雜言等都有,其中既有模擬漢魏樂府的作品,也有學習當時流行的民歌而創作的作品。鮑照在學習中加入了自己的創造,寫了不少的七言詩,而且他的歌行體多是以七言為主,也不再是逐句押韻,一韻到底,而是隔句押韻,自由換韻。鮑照的樂府詩內容豐富,有的表現了他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理想不得實現的痛苦,以及作為受到壓抑的寒門人士的慷慨不平,有的則描寫了遊子、思婦、棄婦的情感,還有的反映了當時的邊塞戰爭及征夫戍卒的生活。

鮑照的《擬行路難》十八首無論思想內容還是藝術表現都值得重視,如其中第六首: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詩人因為空有滿懷壯志卻無法實現,所以情緒激昂,食不下咽,拔劍擊柱,仰天長嘆。雖然詩人在詩中竭力表現罷官之後的天倫之樂,又以古時的聖賢來安慰自己,但讀者還是能清楚地感覺到其中蘊藏的悲憤與無奈。再如其中的第四首: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詩人心中充滿憤恨,可不敢言,只能借酒消愁。

鮑照在詩中也細膩地寫出了思婦與征夫的情感。如其第十二首、第十三首即是如此。其十二:

執袂分別已三載,邇來寂淹無分音。朝悲慘慘遂成滴,暮思繞繞最傷心。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亂鬢不設簪。

細膩地勾畫出一個思婦的形象。其十三:

我初辭家從軍僑,榮志溢氣干雲霄。流浪漸冉經三齡,忽有白髮素髭生。今暮臨水拔已盡,明日對鏡復已盈。但恐羈死為鬼客,客思寄滅生空精。每懷舊鄉野,念我舊人多悲聲。

表現了征夫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鮑照的詩歌在當時雖被人認為「險俗」,但影響很大,後人對他的評價也較高。

除此之外,他的《蕪城賦》在對比中顯出了廣陵城的興衰變化,表達了對戰爭的厭惡,全賦語句典雅,駢散結合,歷來為人所推崇。而《登大雷岸與妹書》雖是家書,但寫景狀物細緻形象,語言奇麗精工。

沈約(441—513),字休文,浙江人。他出身士族,為人博學,精通文學、歷史、佛學。他在宋、齊、梁朝都任過官職。因為他曾經被封為侯,死後諡號為隱,所以後人稱他為「隱侯」。沈約是齊梁文學的領頭人物。他是南齊竟陵王蕭子良的「竟陵八友」之一,在「永明體」產生的過程中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永明體」是南齊永明年間形成的一種新詩體,也是後來唐代律詩、絕句的雛形,它對詩的句數、字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沈約、謝朓等人在傳統音韻學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四聲」「八病」說,歸納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詩歌聲律理論體系。不過他們對詩歌的聲律要求過於精細繁瑣,從實際創作來看,他們也不能完全遵守那些規定。但是「永明體」的出現為後來唐代格律詩的成熟和詩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沈約現存詩歌有一百多篇,他的詩歌清新哀怨,在他的山水詩、離別詩中這一特徵表現得更為明顯。如他的《秋晨羈怨望海思歸》緊扣詩題,一寫秋天早晨的景色,一寫羈旅之怨和思歸之心。而他的離別詩更是感傷,如《別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爾同衰暮,非復別離時。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

少年時的分別和暮年時的分別各有不同,少年時將分別看得很容易,因為以後總會有再次見面的機會,而老年時的分手則意味著再見很難。所以,今天分手時不要說一杯酒微不足道,也許下次都不會有這樣的機會了。縱使可以像古人那樣夢中尋訪,也許都會有迷路的可能,那麼我們要拿什麼來寬慰相思之情?詩中充滿了感傷。他的《悼亡詩》:

去秋三五月,今秋還照梁。今春蘭蕙草,來春復吐芳。悲哉人道異,一謝永銷亡。簾屏既毀撤,帷席更施張。游塵掩虛座,孤帳覆空床。萬事無不盡,徒令存者傷。

更是淒涼悲怨。詩人看到今秋的明月還是去年的那輪明月,地上的小草枯了來年還會再發青,而人的生命卻只有一次,逝去則一去不返,相對於永恆的自然,怎不讓人感到悲傷?

「永明體」另一位詩人謝朓(464—499),字玄暉,河南人。他出身高門士族,高祖是東晉有名的宰相謝安的兄弟,他的母親是宋文帝的長女。謝朓為人非常好學,年輕時就很以文才而知名,曾經是南齊竟陵王蕭子良的「竟陵八友」之一,也因為文才受到南齊王室的重用。不過在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他也不能逃脫悲劇的命運。499年,始安王蕭遙光密謀奪取帝位,想拉攏謝朓,可他不願意加入,因此受到誣陷,下獄而死。謝朓因為和謝靈運同宗,人們稱他為「小謝」,又因他曾經任過宣城太守,因此又被稱為「謝宣城」。

謝朓是齊梁時期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永明體」的代表詩人。他現存詩歌170首,其中不少詩已經有了五言律詩的雛形。他的詩歌既有曹植的風格,又兼有謝靈運、鮑照的風格。他進一步發展了山水詩,他的山水詩描寫細緻,語言清新,沒有像謝靈運詩那樣有一個玄言的尾巴,情與景結合得非常自然。比如《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寫詩人站在山上眺望京城,只看見夕陽下參差不齊的屋脊,明艷照人,天空中布滿了美麗的雲霞,澄清的江水如同一條白練,平靜地流淌向前,江中的小洲上滿是喧鬧的小鳥,而各種各樣的花開滿了芬芳的郊野。面對如此美景,詩人不由地想到自己很快就要離開這裡,到那遙遠的他鄉,再想到不知何時才能回來,心中充滿了惆悵。整首詩語言自然流暢,春天的美景和思鄉的情緒和諧地交織融合,詩中的「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因為比喻得當,色彩對比鮮明,成為名句。他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等也是情景交融的作品,「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這些名句就出自其中。而他的小詩如《王孫游》寫「綠草蔓如絲,雜樹紅英發。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語言清新自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唐人的五言絕句。謝朓不僅在當時的文壇有著極高的聲名,而且他的詩歌創作對唐代的詩人也起了重大影響。

北朝文學有自己的地域特點和成就。除了北方民歌之外,活躍在文壇的北方本土文人也創作了不少作品,其中《水經注》和《洛陽伽藍記》可算是北方本土文學成就的代表。《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洛陽伽藍記》的作者楊衒之都是北魏作家,前者集六朝地誌之大成,寫出了祖國的山水之美,後者記錄了洛陽的佛寺佛塔及相關的活動。

同時,北朝文學又在對南朝文學的模仿學習中向前發展。來自南方的文人如庾信、王褒等人推動了北方文學的發展,加速了南北文風的融合。

庾信(513—581),字子山,河南人。42歲以前,他生活在梁朝,和徐陵一起擔任蕭綱的東宮學士,創作了不少輕艷的宮體詩。侯景之亂時,他逃到江陵。後來在出使西魏期間,因為梁朝被西魏消滅,又因為他的文才出眾,庾信就被強行留在了北朝。他在北朝很受器重,先後在西魏、北周任要職。即使後來北周允許南來的人士回去,庾信也不能回,只能在北方終老。所以,42歲以後的他一方面在北朝受盡禮遇,一方面卻有著亡國之痛、故國之思,始終生活在矛盾之中。

因為有這樣的人生經歷,庾信後期的詩歌除了與北方貴族的唱和之作還有前期華麗雍容的風格之外,更多的詩歌有了深刻的內容和真實的情感,其中既有對時代滄桑巨變和羈留他鄉的感傷,又有對故國山河的思念,還有對人民苦難的關注,風格變為悲涼蒼勁。他的《擬詠懷》二十七首可算是代表作。比如其中的第十一首云:

搖落秋為氣,淒涼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壞杞梁城。天亡遭憤戰,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壘,長星夜落營。楚歌饒恨曲,南風多死聲。眼前一杯酒,誰論身後名?

詩人痛苦而又無奈地悲悼故國梁國的滅亡。其中的第三首:

俎豆非所習,帷幄復無謀。不言班定遠,應為萬里侯。燕客思遼水,秦人望隴頭。倡家遭強娉,質子值仍留。自憐才智盡,空傷年鬢秋。

道出了自己羈留在北朝的痛苦心情。而第七首:

榆關斷音信,漢使絕經過。胡笳落淚曲,羌笛斷腸歌。纖腰減束素,別淚損橫波。恨心終不歇,紅顏無復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斷河。

則既有對南歸的渴望,對故國的思念,又有羈留之恨。

庾信的一些五言絕句也寫得很精彩,如《重別周尚書》寫道:

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唯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

詩的境界開闊,情調蒼涼,不同於南朝文人的精緻。可以說,庾信的詩歌既吸收了南朝文學聲律、對偶、用典等修辭技巧,又有北朝文學雄渾剛健的風格,因而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而他的駢文《哀江南賦》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線索,敘述了梁朝的興亡歷史,作品感情深沉,文辭優美,變化多端,是南北朝賦中傑作。

庾信是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他推動了北方文學的發展,對南北文風的融合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gSypW4BMH2_cNUgRIHG.html




名家構思拾趣

2020-01-31










楹聯趣話8則

2020-01-19



勵志語錄100句

202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