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補習班》——中國孩子失去創造力了嗎?

2019-07-22   口袋電影十


「你為什麼讀書?「

「因為要考清華北大」。

這段電影中在90年代就開始的對話,即使放到現在,我們也太過熟悉,熟悉到不會去思考這份理所當然的背後是什麼。對於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國學生和家長來說,清華北大是太多人的終極理想,還需要什麼原因嗎?

但有一位父親,在那個時候就明確地告訴自己的孩子「no」,「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永遠不要停止思考,要一直想」「做你最喜歡做的事。

由鄧超、俞白眉聯合執導,鄧超白宇等主演的現實主義教育題材電影《銀河補習班》已於7月18日上映。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本是橋樑工程師,亞運火炬手,在聖火傳遞的當天,他親手設計並建造的大橋垮塌,因此入獄7年,也錯過了兒子馬飛七年的成長。電影展現了從90年代到2019年近30年的時間跨度中,父子二人的成長之路。電影里的教育背景和所探討的教育命題,在今天看來,並不因為時代的原因,而顯得隔閡,它們真切地延續,並且還廣泛存在於當下的中國。




一場不同教育觀念的拉鋸戰

《銀河補習班》和世界電影史那些教育電影有一脈相承的探討議題,我們很容易能聯想起《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放牛班的春天》等教育類影片。但它又是獨特的,每一個從義務教育階段走出來的我們,從電影中會看到那些熟悉的老師和家長、熟悉的場景,甚至熟悉的衝突和對峙。那甚至不啻於是當代中國集體記憶的一種。

影片最引人注目的衝突之一,莫過於出獄後的父親馬皓文和教導主任閻主任立下賭約,馬皓文要讓班級倒數的「問題學生」、兒子馬飛擠進年級前列。這是一場不同教育觀念的拉鋸戰。



父親馬皓文的教育做法在當時顯得離經叛道,在所有人奉行著」十年苦讀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時候,他帶領孩子跑步,上學路上睡草地、「玩電腦」,逃課帶兒子去看航模展覽。

人生就像射箭,而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話,那每天的拉弓就毫無意義。」在他的啟發下,兒子馬飛最終找到並實現了當航天員的夢想。而且,在後來的危急時刻,兒子能憑藉著父親教育「要一直想一直想」的信念,堅持思考不放棄,順利完成自救,甚至哪怕在廣袤的銀河系遇到危難,父親對他的教育也照樣起作用。馬皓文身體力行的教育也詮釋了,愛的本質是希望對方擁有獨立的人格

《銀河補習班》里有一處驚心動魄的場景,馬飛熱愛的模型飛機被教導主任摔得粉碎,而反諷的是,此刻背景音是一群孩子們在課堂上朗讀韓愈的《詩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不少人的學生生涯中,隱隱約約有這樣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影子,他就是「博喻學校「的教導主任閻主任。他對待學生嚴苛負責,兢兢業業,最珍視的東西是,辦公位對面的牆上掛著的那些密密麻麻的第一名錦旗。

電影對這個人沒有片面化、臉譜化。而是去探討他背後的行動邏輯,那一代人生活環境極其艱苦,閻主任從他「沒鞋穿,光腳上學」的教育背景出發,深切地知道上學機會不容易,為了完成人生的升遷,他們必須得努力完滿地完成面前那份答卷。所以要深夜苦讀,要熬夜複習預習。他知道教育在改革,但他選擇不變。因為他要升學率,他要對每一位學生負責,他覺得孩子們飛上雲霄的的想像力,沖不出應試的框框,試卷的分數會給孩子們教訓。他固執地認為,考到好的成績上好的大學,這些孩子才會有更好的前程。



適應規則和現狀還是打破它?打破會帶來的代價可能是學生要付出的。這似乎是一個死循環,亦是一個不可爭辯的事實。萬千這樣的閻主任錯了嗎?我想,他是學生時代一部分人的陰影,也會讓另一部分人感激。如果不是考個高分、考了好的大學,而是走了別的路子,未來的人生就會更好嗎?恐怕沒人能確信果斷地回答這個問題。電影最終中給出了自己的思考。隨著一個秘密被揭露,閻主任固守的那些教育理念在某刻搖搖欲墜,以至於整個人崩潰大哭。他是有反思的。



什麼是真正「為你好」的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中國普遍缺失的環境下,電影肯定並突出了「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學素養,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教育學素養,那麼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滿意的效果。」

電影中的父親深深懂得這個道理。他自始至終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投入了相當的熱情和努力,甚至在聖火傳遞的當天,身為火炬手的他還不緊不慢地沉醉於給孩子做一個足球改的地球儀。



母親馨予則是「為你好」的家長典型,她辛辛苦苦做生意賺錢,為了孩子不被開除,可以低聲下氣痛哭流涕去求教導主任,「他要是不學習,您就抽他,您抽我也行啊」!可以說也是為了孩子的學業操碎了心。「他本來就笨」「他已經那麼笨了」是她掛在嘴邊對兒子的定義,亦是一個被她認可和接受的悲哀現實。以至於青少年時期的馬飛對自己的定位也是」老師說我腦子缺根弦「」我真的考不到那個名次「。

對於馨予,馬皓文的反應是,「再沒有比『我是為他好』更恐怖的藉口了「。對於兒子馬飛,馬皓文的反饋則是: 「你不笨」,「我知道你可以」。父親全身心地相信自己的兒子具有可以成就自己的能力和天分。來自於至親之人的鼓勵和信任,正面的激勵和嚮導,對於無論是成長期的孩童還是大人來說,都是意義重大的。

不像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以教授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有知識為主體,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對人一生的底色有奠定性的作用,它伴隨著親情之愛,是全方位的終身教育。



專業性教育之外,早在1917年,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培養人健全的人性,成為獨立的、自由和審美的人。但是在高負荷的學業壓力和高分追求下,美育的維度卻恰恰是被忽視的。但馬皓文注意到了。

上學路上,當馬皓文帶著兒子躺在如茵的草坪上,享受大自然地饋贈時,父子倆感到身心說不出的愉悅,他啟發兒子課上早早就學過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寫的就是這麼一幅場景。兒子驚奇地發現原來是這樣。此刻,這樣一種教育方式,比在課堂上背誦要有益的多。孩子也能更深刻地體會古人那些吟詠情性的詩歌背後是什麼,所以「寫作文要寫你相信的,真的東西」。




探索教育變革之路

這種「」也體現在了電影上。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並沒有塑造一個在教育上「高大全」的父親,兒子也不是完美的兒子。父親有控制不住情緒遷怒的時候,兒子也會因一念之差,沒能站在父親的角度去理解他做為獨立個體所執著和珍視的東西。正如年邁的「父親」在電影中說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座橋」。電影塑造的的教育是成長式的,父親和兒子始終都在學習和反思和探索之中。

電影中人物的探索,亦是這部中國現實主義教育電影有社會責任感的一次探索。它並沒有給出或者也沒有一個一勞永逸的標準答案。



誠然,教育觀念的變遷發展,是一代代人努力的結果。變革不是僅僅指望著教育制度的改革,而要從家長的醒悟開始,從基層教育工作者,從每一個孩子,從每一個關心教育的人開始。正如首映禮一位教育工作者激動發言:「教育可以從我做起,從自己的孩子做起,哪怕只做一點點,對我們這個國家都是有意義的」。當孩子和家長一起走進電影院,兩顆心交流碰撞的時候,遠比一個人收穫的多得多。

作者|郝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