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85%的成功人士都是內向性格?

2020-02-26   布穀學習

文 | 林紫 編輯 | 金雀兒

和「情商」一樣,「內向、外向」恐怕是大家最熟悉而又最說不清、道不明的心理學名詞了。


多數父母會關心孩子的內外向性格對其將來的影響,並且,有點可笑的是,甚至有很多父母會因為孩子「太內向」而感到苦惱!


其實,無論什麼樣性格的孩子,都會在他們各自的性格中隱藏著自己的優勢哦,並且,只要能夠發展出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都是健康的。


那所謂社會適應力,是指人為了在社會中更好地生存而進行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為上的各種適應性改變,以與社會達到和諧狀態的一種執行適應能力。


今天我們就請心理學博士林紫女士,以「內外向」為線索為大家展開本文的分享。


一、被誤解的極度內外向性格



我們來想像一下:一個內向的人和一個外向的人,假如都患了感冒、噴嚏不斷,他們打噴嚏的方式可能會有什麼不同呢?


看起來是個玩笑,但其實在生活和文學作品中也有很多經典的案例存在。


契訶夫的小說《小公務員之死》里,記述了一個小公務員在劇院看戲時,不小心衝著一位將軍的後背打了一個噴嚏。他誠惶誠恐,覺得自己冒犯了將軍,於是三番五次地向將軍道歉,最後惹煩了將軍,在遭到了將軍的呵斥後,他竟然一命嗚呼了。


看上去,這是只有小說里才會發生的事情,但其實在諮詢時我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比如,有的來訪者會告訴我,他在公眾場合會因為自己突然肚子餓得咕咕叫而感到非常難堪,會因為自己有一個噴嚏要打而拚命忍,最後卻因沒有忍住而感到羞愧。


拋開其他因素,只從性格來看,極度內向的人,可能真的會像小說里所說的那樣,一個噴嚏就能嚇死自己。


那麼,如果內向和外向是性格的兩極,有沒有極度外向的人呢?


回憶一下,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尤其是學生時代,也許你會發現班裡面總有那麼一兩個非常外向、很活潑很頑皮的同學——頑皮到極致的時候,甚至會惹人生厭。我曾經有一位同學,他的噴嚏打得非常「藝術」,可以打出十八般武藝來,每次都會有不一樣的腔調、不一樣的長短和不一樣的表情。


最初,大家會哄堂大笑,而他也因為一個噴嚏可以引發大家對自己的關注和互動,而覺得很有成就感、很享受,於是越演越誇張,直到大家開始厭煩。


所以,極度外向的人可能會因為一個噴嚏而「煩死」別人。


生活中,極度內向和極度外向的人,幾乎不存在,如果一定有,那恐怕會進精神病院。


就像分析心理學家榮格所說:其實內向和外向是一條線段的兩極,大部分的人都處在兩極當中的某一個點上:有的人會偏向於內向,有的人會偏於外向。更形象的說法,叫作「內傾和外傾」。


一個噴嚏,內向的人由此引發的是對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而外向的人,則可能會把它變成下一個社交媒介,目標明顯地指向外部而不是自己。


所以,內外向是相對而言的,隨著人格的不斷完善成長,我們可能會逐漸發展到當中的平衡狀態。


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洞察自己的個性在不同時間段里的表現,更好地了解自己,就可以放下對孩子太過內向或太過外向的擔憂。


二、我們是否足夠了解自己和孩子?



要想給予孩子支持,要想好地理解內外向的人,需要從理解我們自己開始。


我們可以給自己按0~10分來打分。0代表著絕對內向,10分是非常外向。


分數的高低不代表好壞,因為內外向各有優勢,關鍵是我們是不是足夠了解自己和孩子。


在了解的基礎上再提升其社會適應能力,才是關鍵。


內向的人通常會讓大家覺得更擔心:不是擔心他們的性格本身,而是擔心他跟這個看上去越來越外向的時代和社會格格不入,同時也擔心他們會因為自己的內向而失去原本可以得到的機會。


我們把這個焦慮看得越清楚,越能夠客觀地去了解和幫助孩子。只要我們能夠給到更恰當的支持和提升,他將來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


講到恰當的支持,我們需要先更為專業地理解內外向的真實區別:


  • 內向的人,生命的能量、精力和時間分配更多地指向內部世界,他會在獨處、思考的過程中獲得滿足;
  • 外向的人,能量、精力和時間分配則更多地指向外部世界,他喜歡群居,喜歡跟更多的人互動,在跟他人互動的過程中覺得自己獲得了很大的愉悅。


所以,當你覺得自己的價值實現更多的是取決於向內的探尋,而不是向外的呈現和表達的時候,心理學上會把你定義為一個內向的人。


相反,如果你覺得你的價值是在不斷跟外界互動,獲得外界的積極認可、肯定,並且是在向外界展示自己的過程當中來獲得的話,那你極有可能就是一個外向的人。


內向的人往往比較深刻,而外向的人社交面更廣;內向的人只有在自己的世界裡才會覺得更自在、更充滿活力,而外向的人則相反。


和其他關鍵詞的探討一樣,我們要先去標籤化,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孩子,因為生命是流動和成長的,不能太快下結論。


三、父母的性格傾向可以幫助孩子發揮個性優勢



如果我們能夠學會跟有不同個性傾向的孩子和諧相處,我們就能更好地幫助他們發揮自己個性的優勢。


讓我們先來進一步了解自己:


1內向型父母


如果是知識家庭,他們會很重視閱讀,會重視家庭獨處,包括家庭當中個人的獨處時間。不過,她們一方面可以表現出耐心,給到孩子時間上的陪伴,另一方面心裡似乎總會冒出一個念頭:「什麼時候我能一個人待一會兒啊?」——她需要有一個獨處的時間來恢復她的精力。


如果內向型的父母正好碰到一個外向型的孩子,會怎麼樣呢?


毫無疑問,通常他們會覺得外向的孩子太吵鬧了,讓人受不了。他們不知道怎去應對孩子永遠釋放不完的無窮精力。而過於內向的孩子,他們也可能會同樣地生氣、擔憂,會覺得:「我反正就這樣了,但如果我的孩子也那麼內向,他跟外向的孩子比起來豈不是很容易吃虧?」


2外向型父母


他們所建立起的家庭文化常常是更為活躍和有更多社交內容的。他們可能會經常以聚會的方式安排家庭的共同時間。外向型的媽媽跟內向型媽媽相比,可能在照顧孩子上不會像內向的媽媽那麼有耐心,她們心裏面經常會冒出的想法是:「哎呀!我好久沒出去玩了,真想出去玩兒啊!」


外向型的父母跟外向型的孩子更容易成為朋友,因為看上去他們都是「沒心沒肺」,事情過了就過了,有什麼也可以直接表達。但也有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當雙方都過於外向時,就有可能缺失更深入地了解彼此和互相交流的機會,有的時候常常會產生非常深的誤解,錯失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支持的好機會


外向型的父母和內向型的孩子相處的時候,通常會犯一些小毛病。比如實在受不了小孩子的慢吞吞、磨蹭,會忍不住要催促。這樣一來,外向型的父母就容易打擾到內向型的孩子,因為內向的孩子需要更多獨處和獨立思考的空間。


其實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個性特徵沒有絕對的好壞、對錯,如果我們能自我了解,彼此也能更多地了解,我們就能夠找到自己成長的空間。


了解了這些,父母就可以運用同理心,在孩子的需要和社會的需要之間找到平衡點。


四、如何挖掘內向和外向孩子的潛在優勢?



世界上很多領導者都是內向的人,而一些優秀的主持人和演藝人士,其實也都是偏內向的,只是因為工作需要而被訓練出「職業外向」罷了。


下面這個表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內向和外向的差異。

內向和外向的差異


1如何幫助內向的孩子


內向的或者相對內傾的孩子,常常容易被周圍的人貼上一些標籤,比如「害羞、慢熱、很內向」。


可能大人不經意,但對孩子來講,會感覺到自己好像不如別人,對自己的性格也開始會有懷疑和不接納。


作為爸爸媽媽,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 就是拒絕別人給孩子貼標籤。重要的是,要爭取一切的可能,先跟有可能會給孩子貼標籤的人進行溝通。


2. 一定要記得給予孩子他所需要的獨處空間。比如,當孩子在一個群體活動中,突然情緒很低落、呆滯,或者相反,非常煩躁、不安的時候,很有可能是這樣一種過強的刺激已經超出了他的承受範圍,我們就需要帶他暫時離開這樣一種過於熱鬧、外向的環境。


3. 不要催促。內向型的孩子可能不會像外向的孩子一樣總是開口表達。他會希望自己多思考,深思熟慮之後也許才會講。所以他要講的時候,已經是非常寶貴的時刻了。爸爸媽媽一定要記得別催促他表達。


4. 幫助孩子去建立一些值得深交的安全小群體。內向的孩子擅長的是找到一兩個興趣相投的朋友深交。所以,幫助孩子去建立一些值得深交的安全小群體,好過快速地把他推到有很多人的、廣泛的群體交往當中去。


5. 當他專注傾聽的時候,不要打擾他,這本身就是他的優勢。當我們帶孩子參加了一個派對或者在場小朋友都很興奮的活動時,要允許我們的孩子做「高冷族」,他不需要興奮,他在觀察,也在以他的方式來感受。不強迫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有同樣的表現,就是給予他們的最好支持。


6. 讚賞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接納自己的個性特徵。他可能不一定那麼有行動力,也不會活潑地去表現自己,可是一旦他獨立思考之後再來表達,往往會語驚四座。我們越能夠讚賞和接納,孩子們將來對自己也就會越有自信。


7. 在某一個他感興趣的領域我們可以嘗試給予孩子深度探索的支持。比如,有一位媽媽,她的孩子很喜歡機器人,她就會找一切機會帶孩子參與跟機器人相關的活動,看機器人的書籍,了解和研究機器人的最前沿成果。


2如何幫助外向的孩子


首先,外向型的孩子跟內向型的孩子比起來,往往在短時間內就很容易獲得外部的關注、喜愛和讚賞,所以也常常會發展出有時候讓爸爸媽媽頭疼的問題:可能常常會這個地方惹一點兒事,那個地方闖一點兒禍。


1. 做好心理準備。爸爸媽媽們首先要做好的心理準備就是:用健康的、有支持性的方法幫助孩子收拾殘局。


2. 協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界限。外向型的孩子,能量是指向外部的,所以,他總希望在與外界的互動當中獲得滿足。


3. 表達與傾聽。外向型的孩子很喜歡錶達他在想什麼,我們一方面要給到孩子表達的空間,一方面也要嘗試幫助孩子學會逐漸地傾聽對方,聽聽別人怎麼講。


4. 慢慢地幫孩子了解到獨處的好處。比如,同樣是生日派對,內向型的孩子也許邀請了三個很要好的小朋友,他就會覺得很幸福;而外向型的孩子,他需要的是二三十個,甚至更多一些。要注意的是,在給孩子一個相對適度的、健康的、熱鬧的和廣泛的聚會的同時,也要嘗試幫助孩子學會每天找一個雖短暫但屬於他自己的安靜時間,讓他慢慢地了解到獨處的好處。


5. 注意培養孩子在某一個領域裡相對的專注力。外向型的孩子們通常看上去博學多才,似乎每一個領域他都可以侃侃而談。父母可以儘可能去讓孩子接觸更多的信息,開闊他的視野;同時,尤其是當孩子要慢慢地進入小學、中學階段時,要培養孩子在某一個領域裡相對的專注力。


6. 儘量讓孩子感覺到你的存在、陪伴以及你跟他的互動。


對孩子來說,因為他們還處於成長的最初階段,所以,我們可以只描述現象或者行為本身,而不是去給孩子定性。


比如,當孩子在某個活動里選擇先做觀察者的時候,我們就只描述說,孩子要有一個獨立的觀察空間。你知道那只是內向型的一個表現。這個表現並不會導致你立刻認定孩子是一個內向的人。


五、5個小貼士,幫孩子健康成長



隨著孩子慢慢成長,他某種性格特徵的傾向性可能會越來越明顯。一半爸爸媽媽們更關心怎麼樣能夠讓內向的孩子更活潑、更外向一點兒。


而我更想要讓大家了解:支持內向孩子的優勢發展和個性的成長,比改變他們更現實也更重要。


給大家幾個小貼士,看一看對於內向的孩子,他們的內心世界所需要的真實回應是什麼。


1第一個小貼士


每天給孩子一段適度的個人時間,可以很好地幫助他們聚集精力。


即使是五六歲的孩子,如果他有自己的房間,爸爸媽媽要進入的時候也要記得敲門,問一問「我可以進來嗎」;


如果孩子想要獨處,並且房間也是很安全,不妨跟他約定好:「好的,寶貝!你需要兩分鐘的時間獨處,對嗎?」


2第二個小貼士


如果孩子在活動中想要參與又不知道怎麼參與,我們可以給予一些支持。


首先,可以跟孩子說:「寶貝你可以先在旁邊看一會兒。」接著可以說:「那個小朋友好像有點兒眼熟,他像誰?」或者問:「你喜歡哪個小朋友啊?」「你覺得你更想跟誰講話呀?」——讓他去關注其中一個人,而這個人是他願意接近的。


然後,可以進一步鼓勵孩子跟活動中的某一個孩子有眼神交流,或者微笑,然後嘗試使對方也注意到自己,互相走近。


下一步,我們可以問一問:「這個遊戲怎麼玩呀?」慢慢地,孩子就自然地參與進去了。


這樣的處理,比我們快速把孩子推進一個已經很活躍的群體中去要好得多,對於內向的孩子來講,這會讓他感覺到更大的支持,而不是壓力。


3第三個小貼士


當你感覺孩子封閉在他自我的空間裡,你很想要了解他,想打破他的沉默,不想讓他慢吞吞,或者因為你不了解他,你自己感到很恐懼,嘗試問一問:「媽媽想知道,這個時候你需要媽媽為你做點什麼嗎?」這樣,可以啟發孩子由內而外地表達自己。


而表達自己的需要,也是內向的孩子逐漸敞開自己的一個很重要的通道。


4第四個小貼士


相對內向的孩子,當他們突然成為關注的焦點時,身心都會有一個比較強的應激反應,他會覺得很有壓力。這種壓力可能表現出來的就是不配合、煩躁或者過度的興奮。這時候,媽媽爸爸需要輕輕地走到孩子身邊,拍拍他的背說:「好的,寶貝稍微安靜一會兒,可以做個深呼吸。」


只要這麼做,孩子就能夠慢慢地平靜下來。如果這個時候否定和訓斥他:「不可以這樣,你怎麼這樣啊?」或者說:「你看你人來瘋啊!」孩子的壓力就得不到緩解,以後也越發不知所措。


5

第五個小貼士


運動跟性格的養成有很大的關聯。


所以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的孩子,不同年齡階段里,選擇一些適合他們的運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會很有幫助。對於內向的孩子,在早期我們可以選擇獨立完成的運動,然後慢慢地帶他們進入一些需要團隊合作的運動中。


最後,讓我們用薩提亞女士的話來結束本文的分享:「人們因為相似而有所聯結,因為相異而有所成長。」


本文選自作者暢銷書《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布穀老師說:

在分享的最後,給家長們兩個小作業哦:


1. 請觀察一下自己和孩子,平時你們分別是如何恢復精力的?覺得累的時候,你是想要趕緊見見朋友、大吃一頓、熱鬧一下才會放鬆呢,還是覺得好想一個人待一會兒?


2. 目前你所觀察到的孩子性格當中的優勢是什麼?孩子可能需要的支持又是什麼呢?


林紫

心理學博士,上海心理諮詢行業協會副會長,國際員工心理幫助EAPA協會中國分會理事,上海市公安局及司法系統特聘心理專家,全球早教機構「金寶貝」特聘專家。

為數百家世界五百強及國內大中型企業提供心理服務,並曾應邀為外交部和公安部各級領導舉辦心理培訓。與楊瀾、李冰冰等10位不同行業的傑出女性一起當選《心理月刊》「更好地生活」優秀人物。著有《心靈捕手》《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