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網:9月16日,國新辦就8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談到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進展時表示,將在第四次經濟普查獲得新的數據資料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地區GDP統一核算。「根據這次普查結果,我們將實施GDP核算下算一級,由國家統一核算地方GDP。」
其實早2013年初,不少媒體發現,根據各地公布的數據,2012年全國各省(區、市)核算出的GDP相加總量達到57.69萬億元,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2年初步核算的國內生產總值高出了5.76萬億元,多出來的這部分相當於當年我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的經濟總量(2012年廣東生產總值為57068億元)。
到了2017年,人們再次發現,上一年(2016年),全國31個省份中只有3個省份的經濟增速低於當年的全國增速。以上問題,在國內各省市歷年經濟數據統計過程中均長期存在。
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原因,存在客觀與主觀兩方面因素。
客觀層面,這與我國統計領域採用的「分級核算」制度有關。目前,全國GDP和地區GDP採取分級核算制度,即國家統計局核算全國GDP,省一級統計局核算本地區GDP。
而就像在9月16日的發布會上,付凌暉指出的那樣:「在地方核算GDP過程中,因為存在跨省交易和重複計算的情況,過去一直存在地方GDP加總大於全國GDP的情況。」
主觀層面,顯然就是各地方執政者過去多年的「唯GDP論」。在評論「唯GDP政績觀」時,人民日報海外版曾刊發過這樣一句話:「政績不夠,數字來湊」是個別地方官員從政的「秘訣」。
此前,天津、內蒙古、遼寧各省都曾出現統計數據造假問題。但實際上,GDP數據存在問題的地區,事實上並不止以上幾省。只不過由於種種原因,並未像以上幾省一樣被媒體廣泛報道。
為了推動地方GDP數據進一步「脫水」,中國目前已雙管齊下採取措施。
一方面,強化造假追責。《關於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的意見》及《統計違紀違法責任人處分處理建議辦法》都強調要加強領導幹部統計工作考核,嚴肅查處各種統計違法行為。
另一方面,推動數據生產並軌。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改革方案》,未來各省GDP數據將不再自行生產,而改由國家統計局統一核算。
今年3月1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記者會,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也在會上介紹稱,正在推進國民經濟核算改革。
組織實施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從今年開始在全國進行,由國家統計局對各個省區市的地區生產總值進行統一核算,停止對各個地方生產總值總量和速度進行排名這種做法。
但是官方層面取消排名,是否就能夠降低許多經濟發展不盡如人意地區地方執政者的「玻璃心」,還有待時間的觀察。
不少地區執政者之所以如此在意地區GDP數據,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政績思維外。本質上是包括GDP數據在內,地區治理及發展的各項工作成果都乏善可陳,所以就會格外注意「面子工程」。
我們希望相關部門在弱化地方生產總值考核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強化包括醫療、教育、民生、基建、環境等在內各項地區指標考核。否則,單向的「鬆綁」可能還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