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1日,在上海靜安區,光復路、國慶路與西藏北路之間,有一條叫做晉元路的公路,這是為了紀念我國著名愛國將領謝晉元而命名的。就在這條公路不遠處,四行倉庫那滿是槍眼與爆破後痕跡的遺址依舊安然聳立在蘇州河畔,83年前,謝晉元將軍曾率領400多戰士在這裡血戰4天4夜。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日軍徹底暴露了侵略的野心。為了改變日軍作戰方向,粉碎日軍''三個月占領''中國的計劃,我方主動以上海為主戰場,投入了80萬兵力,在1937年8月13日拉開了淞滬會戰的序幕。
但由於裝備、部署等多方面的原因,淞滬會戰最終以失敗收場,這也成為了整個抗日戰爭中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30萬英烈戰死。淞滬會戰末期,戰敗結局已經註定,為了保留有生力量,大部隊準備撤離。
但11月6日即將召開九國會議,八十八師被留了下來,目的是為了用死守來換取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持。當時八十八師的師長是孫元良,孫元良此人大家可以自行去搜搜,反正他怕死,乾脆就只留守了八十八師五二四團第一營這麼一個加強營,營長為陸軍少校楊瑞符,另外還派了五二四團團副中校謝晉元代替自己作為最高長官。
戰鬥的地點定為四行倉庫。
為什麼會定在四行倉庫呢?一方面這裡曾經是大陸銀行跟北四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的聯合倉庫,是那個年代少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能作為銀行聯合倉庫的地方防禦能力可見一斑。
並且這裡背靠蘇州河,河對岸就是西方列強的租界,相距不遠的西藏路橋將兩岸連接。在這裡日軍礙於英法等國的強勢,不敢出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唯恐惹怒西方列強,可以說唯有此地才能在裝備上將中日雙方稍微拉回同一水平線。
於是在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這短短4天內,蘇州河兩岸出現了滑稽又可悲的一幕,河這邊是逃難的國民跟白人一起擠在沿岸看熱鬧令人唏噓,河那邊卻是炮火連天,400多名戰士為了這個國家在鏖戰,在血流成河。
這也是目前熱度最高的電影《八佰》所拍攝的故事中心。那麼為什麼400多年戰士的奮戰要取名為''八佰''呢?因為當時這400多戰士的戰鬥力,硬是打出了一倍多人的氣勢,讓河對岸的記者們誤以為有800多人;而當時的高層為了隱瞞真正的戰鬥力,也就默許了大家以為有800多人這一情況。
有人估計要問,那麼最後這400多戰士的結果如何?布魯塞爾會議延期,其實就是當時西方並沒有因此願意對我國施以援手,那麼四行倉庫保衛戰也就顯得沒有那麼多的必要了,同時河對岸的英租界也害怕戰場一不小心波及到租界這邊,引爆租界中的煤氣罐,因此出面進行干預,讓四行倉庫當中的戰士們通過西藏路橋撤退到英租界。
但他們提出了一個要求,必須繳械。
就因為這一個要求,原本的虎狼之師變成了拔了牙齒的老虎,他們在四行倉庫都沒有失去太多的兄弟,卻在撤退時折損了100多好漢,真正撤退到英租界的時候只剩300多人。電影只拍到撤退就戛然而止了,可撤退之後的事情才是真正的讓人心痛。
謝晉元將軍率領剩下的300多壯士來到英租界後卻被關押了起來,英國人圈了一塊地,牽了鐵絲網,之後4年這些戰士再也沒有走出這裡一步,這裡被稱之為''孤軍營''。謝晉元將軍始終沒有放棄,哪怕被軟禁依舊保持著對士兵們的操練。
以前人們是隔著蘇州河看熱鬧,如今人們是隔著鐵絲網看熱鬧。期間這支殘部又與租界工部局(租界內最高行政機關)起了一次衝突,因為升旗之事,又折損了不少弟兄。
最為可惜的當屬謝晉元將軍,他在日軍的炮轟中活了下來,卻倒在了自己人手中。''汪偽政府''上台後找到謝晉元希望他能支持自己這邊,謝將軍當然不願,並很有先見之明的留下了遺囑:''人生必有一死,此時此境而死,實人生之快事也。''他知道自己這次拒絕後很可能活不長了。
果不其然,1941年4月24日,在出早操的時候有4名士兵突然向謝將軍發難,匕首擊中謝將軍頭部,副團長上官志標同樣受到了重傷。
而當初那些隔岸觀火的人結局又如何呢?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徹底跟西方列強撕破了臉,租界再也不是安全之地,日軍湧入了這裡,''孤軍營''同樣被日軍接管。為了防止這支曾經誓死抵抗的軍隊反抗,日軍將他們分到不同的地方去當苦力,最遠的甚至被派到了南太平洋的紐幾內亞島上。
後來哪怕抗戰勝利,但這些曾經的英雄們卻無人問津,還是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陸續接回,這個時候他們只剩下了80多人。
400戰士鏖戰4天4夜,用鮮血證明了我軍的鬥志,可他們沒輸給敵人,卻被歲月所蹉跎,可敬,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