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者生存、物競天擇:誰在定義雲桌面技術標準?

2020-08-21     小花的科技屋

原標題:適者生存、物競天擇:誰在定義雲桌面技術標準?

今天下午吃飯時一位同學問:「為什麼草魚的細刺這麼多?」,有一種答案是:「魚刺其實是魚的軟骨,從生物學的角度上來看軟骨多的魚更高級,可以使魚在水中更靈活機動。」,其實從客觀來看這個答案有另一個細思極恐的解釋:淡水中低級的食肉類魚的魚刺非常少,草魚反而成為它們的食物。食草魚類長出更多的細刺以此獲得更敏捷的運動能力就是物種的進化,需要更靈活更快的速度來逃避被捕食吃盡。這即是「適者生存、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則。自然中如果一個物種不能適應環境不斷變化進化,就必將成為食物。

最近一個研發技術群里在討論他們小組準備在新項目中啟用C++20,是啊C++都已經20了,似乎C++11昨天還是新技術,今天已經疊代這麼多版本。計算機領域中的技術標準與自然界中的物種一樣也是物競天擇不斷進化的。現今沒有一種技術是永遠的標準、沒有一家公司一個組織可以永遠是標準的制定者。多年以前移動存儲指的是軟盤,後面擴展為U盤、今天是雲存儲、明天會是什麼呢?多年以前WEB動畫的標準格式是GIF後來是FLASH、今天是HTML5、明天又會是什麼?我們對技術的定義同樣也是與時俱進、適應時代,不會永遠不變。

以前我們如果想吞吐千萬級並發數據,需要不斷提高伺服器集群的承載能力,現今天的微伺服器架構的應用已經革新了我們對並發處理的設計思想。日前有廠商發表一種觀點:只有採用了「虛擬機技術」(VMM)才是雲計算。其實他並不了解「雲原生」已經逐漸成為雲計算時代的新技術領域。通過容器技術我們可以抽離「硬體虛擬層」讓應用直接運行在原生系統上,最大化的利用計算機物理硬體性能。「雲原生」可以構建一種更安全可靠的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交付方式,它利用了雲計算交付模型的優勢,創建和部署應用程式和位置無關,這意味著通過容器我們可以讓每一台終端都成為自己伺服器,鏡像不再是在傳統數據中心裡,容器技術是雲計算技術發展到現在必然會產生的一種演進。今天任何一個關注技術的人都應該清楚:「虛擬化不再是雲計算的唯一」,當然「容器也不會是雲計算的一定的未來」,因為時代的發展會推動技術不斷的進步。

遠程桌面傳輸協議從2.0發展到現在的10.6歷經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從僅支持256色壓縮位圖顯示到現在可以支持32真彩高清視頻、同步音頻…虛擬機技術從全虛擬化到半虛擬化、硬解穿透…VDI、IDV技術為了適應用戶需求保證競爭優勢,自身也在不斷的進步升級。VOI技術也在不斷的疊代中進步,從「遠程啟動」到「斷網可用」「即插即用」正是為適用不同場景下的用戶需求。我們多年來對遠程桌面、虛擬桌面、雲桌面的定義也在不斷的革新。

技術服務於人IT業近半個世紀來技術標準在不斷的顛覆、不斷的更新,如同自然進化一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技術的發展不會束縛於「名詞解釋」,所謂的技術定義與技術規範,在更多的時候是行業寡頭為了壟斷市場,特意將占有的專利技術施加給市場同業的,曾起何時諾基亞是手機通訊標準的制定者…今天卻漸被人們忘記,如果一項技術不再能滿足用戶需求與時代的需要,它再符合規範也將被淘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cQVEHQBURTf-Dn5l3H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