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漢宣團隊(小明同學)無授權禁止轉載
說到清朝的綠營軍,有些人可能不太熟悉,知道的也多是從清朝題材的影視劇或者小說中了解的,綠營軍給人的印象,好像就是清朝正規軍中比較次的一支,以漢人為主,軍隊數量多,但戰鬥力不大,戰場上主要負責給清朝最精銳部隊「滿蒙八旗」打下手,作用也不大。
配合八旗騎兵作戰的綠營火槍手
這就是綠營軍給大多數人的印象,但事實真的是在這樣嗎?下面就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綠營軍的興衰過程,讓大家對綠營軍的發展和衰敗背後的歷史原因有個了解。
綠營軍是在什麼背景下建立的
1644年清軍入關,這時候他們的全部兵力,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一共不過18萬,再扣除掉一些留守東北老家的,入關的兵力還要再減少一些。這樣的兵力,面對南明政權、李自成起義軍的殘餘部隊,以及各個地方的武裝,顯然是寡眾懸殊,那清政權是怎樣做到快速席捲全國的呢?
一個關鍵就在於,他們成功的吸納了原明朝的軍隊,這支新編的軍隊,用綠色的旗幟作為標誌,所以被稱為綠營軍,順治元年,就設置了綠營編制。
在清軍征服全國各地的過程中,八旗軍起初還是絕對主力,但問題是,他們人數少,而面對的敵人又複雜,除了要對付南明政權,還得四處鎮壓漢族義軍,八旗軍常常是疲於奔命。
針對這種情況,皇太極時期隨祖大壽降清的一位將軍,叫劉武元,他上奏朝廷,提出了一個重要建議:「得一省必鎮定一省」。這裡的「鎮定」,不是「鎮壓平定」的意思,「鎮」在這裡指的是一個軍事單位,簡單類比一下可以說,一個鎮就相當於一個省級的軍區單位,這是明朝就實行的一種制度,叫作「鎮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鎮守」。
劉武元提議的「鎮定」,說白了就是:每攻打下一個省,就在一個省內建立一個軍事單位,用來鎮守當地,省內有叛亂,他們去平叛,臨省有叛亂,他們能幫忙,這樣八旗軍就不用整天疲於遠征了。
這個建議被當時清軍採納並實行了,那這些「鎮」的兵源從哪裡來呢?就是就地取材,招募漢人,所以這些以漢人為主的治安部隊,也就被編入了綠營系統。
從綠營軍的建立可以看出,綠營軍是隨著清政府統一全國的步伐,逐步建立起來的。到了康熙年間,全國範圍內的綠營系統,已經基本定型了,18個省建立了54個屬於綠營系統的「鎮」,每個省都有,有的省還不止一個鎮,最多的是廣東省,建了8個。
綠營軍發揮了哪些八旗軍不可替代的作用
雖然早期八旗軍戰鬥能力突出,就算他們能攻城拔寨,也守不住,畢竟人數不夠,而且他們的戰鬥力也受戰場環境的制約,不是在所有地方都能發揮優勢。
比如在江西和西南地區的作戰中,綠營軍就比八旗兵更管用。因為八旗兵,尤其是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他們的強項在於騎射,在東北平原打野戰,明朝軍隊確實很難跟他們抗衡。但入關以後,在西南的山地丘陵地帶,馬爬不上去,叢林裡又射不了箭,八旗兵的騎射優勢根本毫無用武之地。
這時候,在當地招募的漢人綠營軍就比八旗軍更管用,因為當地漢人更熟悉本地的環境和地形,也習慣了在叢林中來回穿梭,所以,當地招募的綠營軍的山地作戰能力比八旗強多了。
除了在數量和在特定戰場的優勢,綠營兵在綜合戰鬥力上,也很快超過了八旗。隨著八旗軍的腐化墮落,綠營軍的重要性進一步上升,特別是在長江以南地區的作戰中,綠營軍成了絕對主力,八旗反而成了點綴,最極端的例子就是乾隆五十二年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參戰的綠營兵1萬人,八旗兵只有100人。後來咸豐年間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朝廷動員的兵力,綠營和八旗也保持在10:1的比例。
綠營軍後來衰敗的原因是什麼
作為清朝的正規軍、主攻手,為什麼今天的我們,對綠營軍的印象很模糊,是什麼原因讓它的存在感那麼低呢?
這就要說到綠營軍的衰敗原因了,總得來說,綠營軍的衰敗有兩點原因,第一、就是清朝政府對綠營軍的限制,第二、就是綠營軍自身的墮落。
首先來講一下清政府對綠營軍的限制
為什麼要限制呢?因為綠營軍的兵力太重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全國綠營總兵力都維持在60萬左右。嘉慶時期白蓮教起義,綠營兵達到了66萬,是清朝歷史最高水平。但同時期的八旗兵還不到20萬,是綠營兵數量的三分之一。清朝雖說一直強調滿漢一體,但內心裡,還是要防著漢人的,必須在制度上限制綠營的發展。
清政府用了四招來限制綠營軍的發展,第一招,就是分兵。比如,四川省在明朝時期只有一個「鎮」,也就是一個「鎮」級軍事單位,兵力1萬。而康熙時四川綠營兵有1萬5千人,卻被分為四個「鎮」,這樣一分拆,哪個鎮的兵力都不足以造反。
駐防在運河沿線的八旗軍與綠營兵
第二招,就是把綠營的職能分散。在清朝的地方各省,其實綠營兵並不全都是作戰部隊,他們的職責中還有一些差役任務。比如押送犯人、把守城門、護送漕運、看守皇陵、甚至蝗蟲災害來了,綠營兵還得去抓蝗蟲。
就拿護送漕運來說,國家運送軍事物資等,確實應該派兵保護,但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所謂護送漕運,不僅僅是綠營兵扛著刀槍護送貨物走,還有大部分綠營兵士在做漕運維護工作,比如巡查河堤、修補水溝、管理碼頭,甚至在河岸上種樹都要管。這些看起來應該由管理河道的部門負責,或者僱工人來乾的活,都交給綠營軍來做。
所以綠營實際上是軍隊、警察、差役、河工的大雜燴,這樣看來,雖然綠營軍帳面上有60萬人,但真正用來上陣打仗的,就遠沒有那麼多了。
第三招,就是武器裝備的限制。清政府把最好的武器都留給了八旗軍,而給綠營軍配發的武器,都是很普通很一般的。尤其是在火器上,八旗有火器營,而綠營就沒有這個編制。火炮倒是配備了,但一個省的綠營編制加起來,往往也沒幾門火炮,平時還都在倉庫里鎖著,實彈訓練的機會都不多。
拿著鳥槍的綠營兵
綠營軍雖說沒有火器營,但在步兵營里,還是有裝備鳥槍的。雍正年間,兵部改革了全國軍隊的武器編制,規定綠營軍一律以鳥槍、弓箭、藤牌為主,以前手裡拿著長槍、大刀、三眼銃的步兵,都改拿鳥槍了。不過這樣的改革並沒有提高綠營軍的戰鬥力,因為鳥槍兵並沒有什麼前途。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就要說到下面的第四招了。
第四招,限制晉升。清政府很清楚,八旗兵擅長的是弓箭,而弓箭是打不過火器的。但綠營兵里,有不少是世代研究火藥、鳥槍、大炮的,漢人玩火器比射箭拿手,還容易立功。如果這些技術能手都提幹當官了,那就會起到榜樣帶頭作用,而去學習火器,久而久之,綠營就算沒有火器營,八旗也不是漢人的對手。
正在進行射擊訓練的綠營兵
所以,清政府就規定,綠營兵的軍官就不能從鳥槍兵、炮兵里選。乾得好的弓箭兵,可以晉升為馬兵,乾得好的馬兵,才能晉升為軍官。但是鳥槍兵就算立有戰功,也不能被提干。清政府就是利用這種晉升獎勵機制,來限制綠營的戰鬥力。
講完清政府對綠營軍的限制,再來說一下綠營軍自身的墮落
在康熙時期的平定三藩,綠營的戰鬥力是實實在在打出來的。但這一代人過去之後,新兵就指望不上了。乾隆晚期,有一次御駕閱兵,綠營騎兵竟然有從馬上摔下來的。到了嘉慶末年,綠營兵吸食鴉片已經很普遍了,還有吃空餉、聚賭等腐敗現象的出現。這樣的軍隊,自然談不上什麼戰鬥力了,一場農民起義就可以把他們打得潰不成軍。
其實在清朝晚期,為了挽救腐敗的綠營軍,清政府也是做過一些努力的,但還是依然延續原來舊的制度,換湯不換藥,並沒有起到什麼效果。李鴻章其實看得更明白,他曾給綠營軍的發展做過建議:
「後積糧餉,棄廢弓箭,專精火器,革去分汛,化散為整,選用能將,勤操苦練」。
大致意思就是「漲工資,弓箭淘汰,全部換成火槍,不要再承擔管理河道這類非戰鬥性任務,保證軍隊集中,保證人才晉升途徑,讓真正的人才得到升遷,刻苦訓練」。
李鴻章的意思就是要從制度上推翻重建,但這些措施說著容易,做起來幾乎不可能實現,因為文章前面也說了,清政府對綠營軍的態度總體是要防範的,所以這裡任意一條都是違背這個宗旨的。再加上地方的湘軍、淮軍等發展起來,綠營軍的存在就顯得可有可無了,直至徹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