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宗玄
《序》、《跋》是姓氏宗譜前的定性括文,多為本族賢者、名人撰寫,也有請外族名人賢達撰寫的。其內容大多談古論今,內容豐富,文體流暢,呈現出原作者博聞強識、文采照人的特色。
下面與各位分享一下清光緒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續修的廬江潛川唐氏宗譜(椒枝堂)(以下簡稱椒枝堂譜)中尚選公撰寫的《跋》,截圖如下:
(椒枝堂譜上《跋》截圖)
【《跋》文】
自古聖王之道,首重親親。夫親親之意,必由譜牒載諸本原,上治祖襧(禰),下治子孫,旁治昆弟,職紊合離,以垂不朽。此仁人孝子之用心,而為人後者,所宜亟講也。
慨自生人之性情各異,貧富攸殊,而親者往往失其親疏者,遂愈至於疏。
雖有一、二賢裔尋往事訪遺蹤,當將渙之際,殆戛戛其難舉矣。
緬我唐氏,自總轄公發跡古巢,歷時清、從政、君用三公,世仕元、明,夙稱望族。
至文玉公有二子,長諱守川、次諱守宗,即餘十二世祖也,遭明末之變,宗人離散,兄愛佳山而遷廬邑,公樂流水而徙舒東。
迄今,憶卜居之始,百有餘紀,戶口繁滋,里居星布。倘任其渙而不知萃,則祖宗之靈無以慰,我族人之孝思何由達乎?
往歲,由吾兄西庵見通族皆衍私圖,因合春、海、祖三公之裔而纂輯之。於茲三十餘載矣,而兄按續修之期,居嘆繼起之無人。
前辛未之夏,遍擇族中,維以斯任,議囑於予。
(予)雖不敏,敢以仔肩他謝耶?
顧思兄當日者兼法歐蘇非不盡善,而特慮有不便於覽也。故不揣愚陋,謹遵歐陽氏五世復提,俾祖若孫、父若子,顯列一堂。
凡生卒嫁娶與夫功名節孝,而昭穆有條,一開卷而視如指掌矣。
茲已協族中同勷(即:襄)盛舉,逐戶纂錄,不數月而重刊告成。蓋至斯而始遂其親親之意也,後之覽者也將有感於斯文,是為序。
十六世孫尚選跋
撰寫《跋》的尚選公,登仕郎,字應萬,號漢熙。生於清乾隆三十四年(即1769年),卒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享壽六十。登仕郎並不是個實職,在清朝,只要官位達到九品,都會被授為登仕郎。也可以通過封贈獲得。譜中並沒記載尚選公具體擔任的職務,應該是一個正九品的虛職,但至少說明尚選公是當時族內賢者和當地比較有文化的鄉紳名仕。尚選公是守宗公的玄孫,也是我的遠祖尚明公(守川公的玄孫)的堂弟,其生活在舒東廬西一帶,大概在舒城杭埠至廬江郭河、廣寒、牛首等地及附近區域。
《跋》將續修譜的本末交待得很認真、很清楚,足見纂輯者的用心良苦,反映了祖輩先人對需修譜非常上心,耗費了很大精力,對於今日續修譜建祠工作非常有啟迪作用。
【通篇要點】
1、整篇《跋》文,文筆流暢,敘述簡介,來龍去脈清晰,要點特出,點出續修譜牒的意義,促進尊祖敬宗、和宗睦族,有利於弘揚社會正能量和社會良俗,顯現了作者所處時代的普世價值觀。
2、交待了本支廬江潛川唐氏椒枝堂族人源自古巢遷巢始祖總轄公,歷時清、從政、君用三公,世仕元、明,在巢邑西鄉早就是望族。桐蔭堂譜上記載:總轄公仕宋,授武略將軍。椒枝堂譜上記載:時清公仕元,原授懷遠將軍,又授奉直大夫;從政公仕元,授定遠將軍;君用公仕明,初授中順大夫,升提中憲大夫,明洪武以人才,特舉授浙江金華知府。十八戶唐始遷祖總轄公在南宋初就遷居巢邑西鄉,時間比較早,而其他姓氏正常在明初遷居到巢邑西鄉的,這樣時間要早二百餘年,再加上時清、從政、君用三公,世仕元、明,成為望族是必然的。
3、十二世祖守川公、守宗公是胞兄弟,遭明末之變,守川公遷廬江,守宗公遷舒城。告訴後人守川公是十八戶唐遷廬始祖,守宗公是十八戶唐遷舒始祖,關於守川公是遷廬始祖,詳見《晉陽唐氏十八戶唐遷廬始祖守川公考略》一文,有興趣之人士可以查閱。
4、尚選公的堂兄西庵,見通族皆衍私圖,合春、海、祖三公之裔而纂輯之,是為椒枝堂譜續修之始。查譜知,西庵是尚忠公的字,尚忠公,太學生,生於清乾隆二十年(即1755年),生活在清乾隆嘉慶年間,畢生為續修椒枝堂譜而努力,是吾族人之楷模,永載譜冊,千古流芳,萬世永垂。尚忠公是守川公的玄孫,是永裕公的次子,也是我的遠祖尚明公的親堂弟。開璋公生子四:永俊、永祿、永福、永裕。永俊公生子二:尚國、尚陛,永祿公無子,永福公生子三:尚珍、尚明、尚榮,永裕公生子二:尚志、尚忠。
5、關於譜的制式,尚選公考慮之前尚忠公兼顧歐陽氏與蘇氏,不便於閱覽,採用歐陽氏,特點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橫行,五世一表,每個世代人名左側都有一段生平記述,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績等,用起來很方便。
6、尚忠公、尚選公等先輩從乾隆年間開始,歷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數朝,一百多年時間,從尚字輩起,經振、作、建、紹等幾輩人的辛苦付出,終於在光緒三十一年完成續修譜,所以說光緒三十一年的潛川唐氏椒枝堂譜是匯聚了前後五輩人反覆續編修的,從當時社會環境、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而言,工程之巨大,可想而知。期間還經歷了咸豐至同治年間的太平天國(民間俗稱粵匪長毛)的兵災禍亂,唐老屋等村莊被長毛燒毀,族人多數跑反至六安州山里等地避禍,有不少族人流落他鄉,更有不少人下落不明,真是族之浩劫。
7、廬江潛川唐氏椒枝堂宗譜是明末以來陸續從巢湖西鄉十八戶唐遷徙之廬江、舒城等一帶的東分、西分、中分等三大分的族人合修之譜。至於為何沒有上分參與,從目前的資料分析看,應該是上分族人在四大分中人丁最少,直至需修譜定稿時,沒有上分族人遷徙到廬江、舒城一帶。過去家中兄弟多時,土地不足,糧食產量也比較低,在兄弟分家時,一般就會有想辦法遷出去,開疆拓土,創建家園,特別在朝代交替亂世時,如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等階段。
【延伸語】
今天潛川唐氏椒枝堂族人不僅分布在廬江、舒城等地,更有合肥、安慶、蕪湖、池州以及江西、四川、北京等地,甚至國外,族人遷徙更頻繁,分布範圍更為廣泛,需修譜難度很大,原本計劃與巢湖西鄉族人共同續修總譜,因人丁眾多、分布區域太廣等一系列原因,廬江潛川唐氏椒枝堂宗譜(光緒三十一年)入譜族人的後人中積極熱心宗親商議,先續修椒枝堂譜,距離上次修譜已過去115年了,再不續修,難度越來越大。只要我們團結族人,借鑑先輩的修譜方法,學習前人的樂於奉獻精神,舉族之力,定會早日完成續修譜之重任。
目前我們廬江潛川唐氏椒枝堂族人正在有條不紊、積極有序進行續修宗譜建祠堂的工作,熱切期盼椒枝堂族人和親友們踴躍參加,謹記我們的字輩:思子文守、之開永尚、振作啟建、紹述承宗、遵崇效法、習為能通。
今天你以家族為榮,明天家族因你而耀!!!
【作者簡介】唐宗玄,宗字輩,建安公之玄孫,得名宗玄,晉陽唐氏廬江潛川椒枝堂裔孫,筆名潛川唐人,現居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