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為什麼要自尋死路,到底體現了一種怎樣的精神

2019-12-13     魚羊秘史

說起中國文化,就繞不開士人。而談起士子,就繞不開士人精神,這種精神起於春秋,貫於血脈,時至今日,已經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上至豪紳貴仕,下至販夫走卒,都知道一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同樣,也都知道一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正因此,每當這個民族遭受苦難,都有人挺直脊樑,義氣慷慨,「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遠有足壯軍威的鄧世昌,近有錚錚鐵骨的付國豪。

那麼,回到正題,所謂的士人精神到底是什麼呢?

先說士人。士者,古之所謂豪傑者也。士人階層起源於周,尤其興盛於春秋戰國。在春秋戰國之交,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周秦之變」的時候。整個社會經歷著一種前所未有的大變局。經濟上,新法的盛行和井田制的奔潰,使得工商業迅速發展。政治上則是周王室搖搖欲墜的權威和風雨飄搖的分封制。此外,在軍事上貴族漸漸失去主要地位,轉而被傑出的各類人才(也就是士)代替。最關鍵的,知識作為這時代最珍貴的寶藏,漸漸由官學化為私學。這些前所未有的變化為民間湧出大量人才提供了先決條件,而民間大量人才的湧現,則是士人階層形成的前奏。總之,舊的貴族階層在風雨中飄搖,而新的士人階層則在暗暗的積蓄著力量。

子路,就是這一時代湧現的士人之一。

01

一直以來,大家都把子路和孔子捆綁起來,將子路視為孔子的成功教育案例,或者是顏回甚至於孔子本人儒雅淵博形象的襯托。因而忽視了子路本人的形象探索。

「子路,卞之野人——《屍子》」

顯然,子路兄並沒有一個高貴的出身,通俗的說,這就是個泥地里出來的莊稼漢子。除卻有個把子力氣之外,也只有一顆憨厚老實的心了。這位朋友為了能讓老母親吃上一口米飯,硬是穿著草鞋走了一百里山路到城裡買米。他是個粗人,遇到孔子之前手裡恐怕只抓過刀劍和農具。而遇到孔子之後,他總算明白了刀劍應該為何而揮。那一天,他說:

「敬而受教。」

從此開始他不僅一如既往的伸張正義,為民請命,而且開始追隨孔子學「道」。漸漸養成了一副寧折不彎的錚錚鐵骨,孔子時常為此嘆息,覺得子路遲早會因為過於剛強並且恪守正義而死。因此,當孔子一行人被困到陳蔡之間時,正是這個誰也瞧不上的野人子路拿著刀劍捍衛著孔子的生命,整整七天。

孔子感慨道「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自從有了子路,我再也沒聽到有人對我口出惡言。

這個樸實的漢子還不懂仁義禮智信,但卻有一顆豁出性命去報答知遇之恩的赤子之心。

所以孔子才會覺得假如天下人都不接受他的學問,他就做個木筏子去海上,到那個時候,能跟著他的就只有子路了吧。

02

漸漸的,跟著孔子學習的子路開始溫文爾雅起來,孔子都讚賞他已經「登堂」。只不過,這個從鄉下來的野人依舊有著田地里的氣質,因此而被同濟恥笑。哪怕是在孔門七十二哲中,子路也是最不起眼的那一個。他沒有高貴的出身,也沒有儒雅的氣質,唯有一腔熱血還沒有冷卻。

但孔子沒有想到,數年之後,這個貧寒且毫不起眼的少年,將會用生命去捍衛他的理想。數千年的黃沙滾滾而來,掩蓋了當天許許多多的名字,但那一天,所有的史書都如實的記下了他的名字,從《左傳》,再到《史記》,這一天的子路,光彩奪目,唯有遠在他鄉的孔子,再能與他相比。

那一天,子路在衛國做官的時候,正遇上衛國內亂,子羔勸子路和他一起離開,但子路冷靜的回覆道,

「食焉,不辟其難。」

隨後冷漠的看著這個昔日儒雅風流的同窗驚慌失措的奔走。

食君之祿,自然忠君之事,義之所向,雖千萬人,往矣。我的「道」,就在於此,當仁,不讓!

誰都心知肚明,這是子路最後的時光,一旦他投身那個差距懸殊的戰場,唯有一死而已。子路回想了他這一生所有的時光,從奔走百里為母親買米的少年,到仗義行俠「志伉直」的武夫,再到追隨孔子數年周遊列國,而現在他是衛國的蒲大夫,衛國的實權人物對他甚是喜愛,前途光明,未來可期。

但現在,他將要放棄一切,去完成那件必死之事。

因為,當官的子路,也還是那個「志伉直」的子路。義之所向,雖九死其猶未悔。

知道不能成功還是要去做的,明白要死還是要出發的,了解將要失敗還是要拼盡全力的,可以叫做愚蠢,也可以叫做飛蛾撲火。

但在孔子的教誨中,這叫做,

不可為而為之。

這正是士人精神的靈魂,亦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靈魂。

03

於是,這個昔日的野人,就手持著刀劍,一路殺到了衛國的都城。

兵荒馬亂,血流漂杵。

有人打掉了子路的帽子,

他想起來孔子曾經告訴過他「君子死而冠不免」。

所以他放下刀劍,從容的整理起自己的帽子。

當然,也從容的迎接了衛人的刀劍和弓矢。

他就這樣死在了一場內亂之中,為了崇高的道義慷慨的赴死。

有人認為「子路的死是在孔子的教化下失去了生命意志的表現」。但是,本就喜好打抱不平的子路,選擇用生命去踐行理想,不就是合乎本性的?實際上,他的死,具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

這意義是什麼呢?

在如今的時代,我們認為,社會想要正常的運作下去,需要的是民主以及法律。而在數千年前的周朝,人們認為,維持社會正常運行的力量是「道德」。這種對於道德的崇拜凝聚成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和文化氛圍。

比如說,打仗是不能隨隨便便打的,最起碼的,你得找個合適的理由,這叫做「師出有名」。

這就是所謂的「武德文化」。

然而,隨著時局的變化,這種文化氛圍遭受著越來越大的衝擊。「春秋無義戰」就是這種局面的真實寫照。

子路之死的深遠意義就在於此,他生於舊時代的終結與新時代的初起,他的身上兼具著舊的「武德精神」與新的「士人精神」,某種程度上,子路從武夫到士子的過程,就是當時從舊而新的過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最終,子路為了恪守道義而亡,在某種程度上,正是體現了「武德精神」的逝去以及新的時代精神即強調「從道不從君」的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士人精神」的冉冉升起。

子路的死,意味著一個時代結束了,一個慷慨赴死的時代正隨著子路湧出的鮮血和著千年的黃沙,一層一層的埋入遠方。

但另外一個時代來了,一個有著朗朗書聲呼喊著天下興亡的時代,正一步一步的走來。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未定君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Y0PBm8BMH2_cNUga_I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