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民生周刊
幾乎沒人會當面和一個人說,「你家孩子沒禮貌」。
親戚家的孩子上初中,見人從不搭理。一次送孩子去夏令營,母子倆曬得黝黑回來,還抱怨說,夏令營老師照顧得倒挺周到,但老覺得他們跟我家孩子不夠親近。
因為是親戚,我們旁敲側擊地問她:「孩子是不是很少跟老師講話?」其實很少有人會喜歡一個不講禮貌的孩子,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親戚若有所思。後來再見面,他們家的孩子就忽然懂事了,嘴巴可甜了。
優秀的孩子背後幾乎都站著富有智慧的父母,為人父母心中應如明鏡一般清晰。
為什麼孩子會「沒有禮貌」
培訓班裡有個女孩家住學校附近,每次我們相遇,她都不會主動打招呼,我以為她內向,就主動跟她搭話,特意關照她的學習。
直到有一次在樓下遇到他們一家,她媽媽向我打聽女兒的成績,爸爸微笑著向我點頭示意。女孩則在她爸爸身邊,旁若無人地閒聊,媽媽始終沒有提醒女兒說一句「老師好」,倒是爸爸還找了一個比較「合適」的理由:「這孩子平時不愛說話。」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鏡子,當父母說「孩子可不都是這樣,不能怪他們。」「孩子還這麼小,還不懂事呢。別和孩子一般見識。」這時的孩子就會在做事情的時候,有一個自我建設,「我還小,不懂禮貌也沒錯。即使錯了,也沒什麼,媽媽都說了,大人都不會和我們孩子一般見識。」
為人父母,需要的是一點自我反省的能力,因為別人不會說出來「這孩子沒禮貌」。
父母一次次的縱容,終將變成孩子前行路上的大坑。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待到社會來教育他們的時候,就不會這麼舒服了。
為什麼我們要講「禮貌」
「尊嚴不是來自於別人對自己有禮貌,而是我們自己對別人要有禮貌,不管別人是什麼樣的。」
這句話解決了孩子經常問的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要講禮貌?
在一次活動上,主講人講了這樣一個例子,她在高鐵上聽到一段媽媽教育四五歲兒子的對話,特別有趣。
媽媽說:「剛剛你上洗手間,那個阿姨幫你開門的,你沒說謝謝吧?」兒子回答:「沒有。」
「你看,別人本來要走了,看你打不開,就幫了你,是不是要說聲謝謝?」「不要。」
媽媽皺了下眉頭:「你這樣,以後都沒人願意幫你開門了。」兒子回答:「不願意就不願意。」
「打不開門,你就進去不了。」「不進就不進。」
主講人說,這讓她思考,該怎麼教育孩子要有禮貌?是從「進不去門」一個功利的角度出發,還是從道德的角度?對一個四五歲孩子來說,怎麼說才是合適的?
其實在孩子的思維中,多種答案是可以並存的。在這個問題上,不管是功利的角度,還是道德的角度,都是可取的。
而孩子不講禮貌,更多是沒有理解「感恩」。
禮貌是一種教養,更是一種習慣。可有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愛不知不覺掩蓋了孩子的缺點,總認為孩子還小,不禮貌的行為一再被包容、原諒。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而父母的言行里,也藏著一個孩子未來的模樣。
托爾斯泰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
孩子不禮貌行為可能是父母所影響。父母就可以反思一下,是否有過當著孩子的面講其他人壞話;在公眾場合是否存在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自己做的一些事有沒有不敢承認,甚至對孩子說不要告訴別人;答應孩子的事情,總是做不到,或者當著孩子的面總喜歡貪點小便宜,比如拿走餐廳公用紙巾、坐公交車從後門上不付錢等。
董卿說: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你就先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要培養一個好孩子,父母就一定要謹言慎行,處處做孩子的表率,因為孩子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行為,其實都是在自己教育的影響下結出的果實。
我相信,父母和子女之間,最好的陪伴方式就是牽著彼此的手,共同前行,彼此都成為更好的自己。
主播:晏嬌
聲音工作者,聲音愛好者
用聲音塑造不同的角色,用聲音與你陪伴
文章來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網絡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人民旅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XnHT24BMH2_cNUg3U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