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名家賞鑒」誠請您的添加關注,感謝您的支持轉發!!!祝吉祥、順意!!!
天龍八部,大多人的第一印象便就是 金庸先生著名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而關於這本膾炙人口的著名小說,金庸曾說過:「《天龍八部》部分表達了佛家的哲學思想,就是人生大多數是不幸的。佛家對人生比較悲觀,人生都要受苦,不管活得怎樣好,最後總要死,當然沒辦法。佛家思想對人生真諦有深刻的理解。」
對於任何略涉佛教知識的人而言,自然明白此言不虛!因為「天龍八部」本為佛教術語,即指以天眾、龍眾為首的八部佛教護法神眾,另外還包含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
《天龍八部羅叉女眾》,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將個性潑辣不羈的女性形容為「母夜叉」,甚至更引申出醜陋之意。於是,金庸描寫段譽見昏迷不醒的「香藥叉」木婉清時,既想看其面罩後的容貌,卻又不敢看的心理:她若不是丑逾常人,何以常年戴上面幕,不肯以真面目示人?何況她外號叫作「香藥叉」,這個「香」字是確實的,那「藥叉」二字,想來未必會假。這位姑娘行事兇惡無比,料想也和「清秀美麗」這四個字無緣,我不看也罷。
然而,不同於世俗所想,夜叉女的形象絕非傳言一般,具體可看閱覽下文圖片,或自查相關資料。(另:八部中應當無羅叉,但此畫卷卻「天龍八部羅叉女眾」。編者不甚了解,還望有識者不吝賜教!)
天龍八部中的羅叉女眾形象
二十世紀初,被余秋雨稱為「文化大盜」的法國人伯希和,從北京帶走了一套(34幅)的明代宮廷水陸佛畫。而編者本期所發的,是僅藏於美國克利弗蘭美術館的兩件(其餘基本為法國集美博物館所藏)。
克利夫蘭美術館
漢傳佛教的水陸法會,起源於南北朝時的梁武帝,經唐代密教的充實發展,直至宋,元,明成熟定型,是中國佛教儀式最隆重,規模最大,功德最高的法事。
高清細節圖片
《天龍八部羅叉女眾》局部
《天龍八部羅叉女眾》局部
《天龍八部羅叉女眾》局部
《天龍八部羅叉女眾》局部
《天龍八部羅叉女眾》局部
《天龍八部羅叉女眾》局部
《天龍八部羅叉女眾》局部
《天龍八部羅叉女眾》局部
《天龍八部羅叉女眾》局部
《天龍八部羅叉女眾》局部
《天龍八部羅叉女眾》局部
這幅畫本是明代宮廷佛像畫作,工筆重彩,人物造型精準,表情生動,堪稱明代佛畫中的頂級作品。從其左下方「御用監太監尚義王勤等奉命提督監造」的字樣可知。尚王二人,皆為負責宮廷佛事的御用監太監,其地位甚至要高於同時期的鄭和。
畫右上方,用金字寫
大明景泰五年八月初三日施,鈐「廣運之寶」印
克利夫蘭美術館除了上面所講到的,還藏有同套系列作品中的《等覺位十地菩薩》像。
《等覺位十地菩薩》,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局部圖片
《等覺位十地菩薩》 局部
《等覺位十地菩薩》 局部
《等覺位十地菩薩》 局部
《等覺位十地菩薩》 局部
《等覺位十地菩薩》 局部
《等覺位十地菩薩》 局部
——————本文轉自:中國美術
弘揚中華文化經典,傳播中華書畫藝術.......
向歷代 藝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刊文編輯:朝海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