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藍山縣,黃偉是當地的致富能手,也是當地遠近聞名的農機大戶,一直從事農業生產,為鄉親們提供農機服務。2018年,他和村裡的6名農機手一起成立了綠色農夫農機專業合作社。
購機有補貼,種田有幫手,國家購機補貼政策讓黃偉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而農機銷售企業也把銷售重點放在了補貼機具上,讓更多農戶享受到強農惠農富農政策。
早在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就明確要求「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民個人、農場職工、農機專業戶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一定補貼」。為此,中央財政於當年設立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同年11月1日,《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頒布,明確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應當分別安排專項資金,對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買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給予補貼,標誌著我國農業機械化進入依法促進的全新時期,也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做農民滿意的強農惠農政策。政策實施以來,中央財政支持力度逐步加大並穩定,年度資金規模最高達237.5億元。截至2018年底,中央財政累計安排2047億元,扶持3300多萬農戶購置農機具4300多萬台(套),大幅提升了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有力推動了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實現歷史性轉變。2018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10.04億千瓦,較政策實施前增長112%;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9%,較政策實施前提高36.6個百分點。農業生產已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進入機械化為主導的新階段,廣大農民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繁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二是帶動了農機工業成長壯大。在補貼政策帶動下,我國農機工業經歷了較長時期的高速發展,逐步成長為世界農機製造大國。目前,我國農機裝備製造已基本涵蓋各個門類,能夠生產14大類50個小類4000多種農機產品,支撐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物質基礎保障體系趨於完備。
三是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2018年全國農機戶總數4080萬個;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19.2萬個,其中農機合作社7.26萬個;農機跨區作業面積3.11億畝,農機合作社作業面積7.76億畝;農機化經營服務總收入4718億元。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農機專業協會、農機作業公司等新型作業組織不斷湧現,服務領域由糧食作物快速向農業各產業拓展,訂單作業、跨區作業、全程託管等服務模式推陳出新,農機社會化服務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主力軍,在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中發揮著重要橋樑作用。
補什麼、補多少、怎麼補?
政策實施以來,農業農村部與有關部門緊緊圍繞關鍵環節工作,銳意改革創新,務求抓實落細。
補什麼?
緊緊圍繞中央農業戰略需求確定補貼範圍,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不動搖,將糧棉油糖等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所需重點機具全部納入補貼範圍。堅持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將推廣農業綠色增產技術所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所需等機具納入補貼範圍。支持開展老舊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實施區域由2012年的11個省逐步擴大至全國。適應農業結構調整需要,於2016年起開展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實施區域由最初的3個省擴大至全國,在19個省開展農機購置補貼引導植保無人飛機規範應用試點。
補多少?
科學處理促進發展與兼顧公平的關係,合理確定補貼標準。政策實施初期,補貼標準主要按農機價格一定比例確定。2008年起實行定額補貼,主要按照不超過全國或省域內同類農機產品市場均價的30%測算補貼定額,切實減少對市場的影響。充分考慮邊遠貧困民族等特殊特定區域農機物流成本高、價格貴的實際,支持西藏和南疆地區開展差別化試點,允許按當地農機市場均價的30%足額測算補貼定額。
怎麼補?
切實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和自主選擇權,不斷提高購機農戶滿意度。逐步形成「自主購機、定額補貼、縣級結算、直補到卡(戶)」的操作方式。農民由差價購機逐步轉為自主購機,市場主體地位得以充分尊重,議價自主性大為提高;確定補貼對象由初期的搖號抓鬮過渡為「按需申請、應補盡補」,購機農戶不再面對「一補難求」;補貼資金由省級財政與企業結算轉為縣級財政直接兌付農戶,徹底消除資金支付環節的權力尋租風險;補貼申領從經銷商代辦轉為農民直接申辦,通過手機APP申請補貼,「最多跑一次」成為現實。同時,輔之以全方位信息公開和高效的便民服務,農民獲得感和滿意度持續提升。
如何監管?
堅持不懈加強制度建設,確保政策高效規範廉潔實施。逐步形成了以資金管理辦法、實施指導意見為核心,分檔投檔、信息公開、內部控制、績效考核、違規查處等方面相配套的制度體系,做到用制度管錢、靠制度管事、依制度管權。探索創新補貼資金使用與管理方式,著力開闢政策實施新路徑,2019年在北京、上海、江西三省(市)開展農機購置綜合補貼試點,在四川省開展農機化發展綜合獎補試點。
如今,隨著農業機械化作業的大力推廣使用,在廣袤的田間地頭,無論是耕種還是田間管理,在收穫過程中,到處都有農業機械的身影。同時,將更多更好的新型農機具納入補貼範圍,鼓勵通過抵押貸款、融資租賃、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農民群眾籌措購機資金,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