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要我說,錯錯錯,孩子才是父母最好的老師。以前,我沒有看過《十萬個為什麼》,也漸漸遺忘了《三字經》、《唐詩三百首》,但自從有了孩子,我們開始「勤奮」、「博學」起來,就為了收穫那閃閃發光、充滿崇拜的目光。於是,為了解開兒子心中的「榴槤為什麼要叫榴槤」之謎,我查閱了「古籍」(網上),終於獲得了答案。原來是明朝時期,鄭和大哥海上「環遊」世界的時候,路過東南亞,順便體驗了一把當地的風土人情與飲食文化,不小心嘗到這種聞著臭吃著香的特色水果,讓人記憶深刻,愛不釋口。無奈這種水果一年才熟一回,並非尋常水果,索性用「留念」來命名,流傳下來以後,漸漸演變了「榴槤」這詞。
如此看來,鄭和也是一個有抱負的吃貨啊!言歸正傳,今天小煮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榴槤的新吃法,榴槤皮煲湯。榴槤,一直以來都是水果中的貴族,被冠以 「熱帶水果之王」的美譽,每次買1個,動輒上百塊,少則八九十塊,關鍵一剝,皮比肉還多,每次扔皮都是心中一顫。直到年前有一次去餐廳吃飯,點了一道榴槤皮燉雞,特別好喝。一問老闆才知道,這榴槤全身都是寶,果肉性熱、活血驅寒,而皮性寒、清熱下火,用來燉雞煲湯滋補又鮮甜。很多人喜歡吃榴槤,卻不一定知道榴槤皮營養價值也很高,也很美味。醫學研究發現,榴槤皮中含有一種天然的蛋白水解酶成分,這種成分可以藥物的吸收,促進新陳代謝,起到消炎抗水腫的作用。以後記住了,30一斤的「熱帶水果王」,把皮扔掉太可惜了,用來煮湯,鮮過鯽魚湯。
立秋後,別光顧著貼秋膘,也可以多煲點鮮湯,滋補養胃還能潤秋燥。新鮮的榴槤剝開後,把皮和雞肉或是排骨一起煲湯,簡簡單單就能煲出奶白色,喝起來絲毫沒有榴槤的「臭」感,反而變得鮮滑甜潤了起來,清爽不油膩。自從學會這做法,我家榴槤從來不扔皮,滋補又去火,連買山竹的錢都省了。
【食材】:榴槤皮4塊、榴槤籽5個、豬尾骨3小根、枸杞子、姜、鹽。
【菜譜】
步驟1,剝開榴槤以後,摘下果肉,吃完掏出榴槤籽,用清水沖洗乾淨,削去蒂部。榴槤籽不用提前剝皮,因為包裹的皮挺厚不容易生剝,也難剝乾淨,但煮好以後就會變軟,吃起來有點像荸薺與板栗結合以後的口感。
步驟2,拿出榴槤皮,用小刀將裡面的白色部分剔出來,並改刀切成小塊。切好以後,放在流水下,沖洗乾淨。
步驟3,排骨有很多種,但我比較喜歡豬尾骨,它和棒骨一樣,煮熟後可以吸到裡面的骨髓,但又沒有大棒骨油膩,適合夏秋交際煲湯食用。把豬尾骨斬成小段,沖洗乾淨,放入滾鍋中,燙煮2分鐘左右,撈出來沖洗乾淨;姜洗凈切成片。
步驟4,拿出電飯鍋內膽,放入沖洗好的豬尾骨、榴槤籽、薑片,倒入2/3鍋清水,擦乾鍋底,放好開啟煲湯模式。
步驟5,等到水沸騰以後,放入全部的榴槤皮,攪拌一下,繼續煲湯。煲湯完畢以後,關閉電源,估摸著加鹽調味,撒入1勺枸杞拌一拌,等到不燙嘴了就可以開喝了。
【小煮叨叨】
1.家裡有砂鍋的話,選用砂鍋煲湯,味道會更鮮,但是煮沸以後,就要換成文火慢慢燉。時間的話,需要根據食材的多少、喜好的軟硬程度來決定,一般在1小時左右。
2.煲湯操作起來並不難,但是過程有點緩慢,要耐得住性子,不能提前加鹽。過早加鹽,會影響肉質的鮮甜味析出,因此,最好等到肉質酥軟、湯汁甜膩以後再加鹽。
圖文原創/煮菜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盜用、洗稿必究!雁過留聲,水過流痕,留下你的「一評一贊」,讓我們的廚藝在切磋中更進一竿!更多美味食譜,請關註:煮菜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