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皇帝被後世譽為治世賢君,可人品卻很差,誰幫他誰倒霉

2020-11-29   夜讀史書

原標題:此皇帝被後世譽為治世賢君,可人品卻很差,誰幫他誰倒霉

中國歷史上共出現過近500位皇帝,可其中堪稱明君者卻為數不多。而在少數被後世譽為明君的皇帝裡面又有部分人存在很大爭議。今天夜讀史書就來與大家聊一位歷史上評價很高,但人品卻很差的皇帝,他便是漢景帝劉啟。

漢景帝在歷史上真正算得上是大名鼎鼎,他和他老爹漢文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這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治世。由於政績突出,漢景帝自然贏得了高度評價,他被後世譽為治世賢君,成為歷史上好皇帝的代表人物之一。

然而,當大家仔細解讀漢景帝這個人物時卻會發現,這位治世賢君的人品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即便是他那位總干過河拆橋事情的祖父劉邦與他比起來都「稍遜風騷」。下面夜讀史書就來與大家聊聊漢景帝乾了哪些毀「人設」的事情。

漢景帝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曾與他的堂兄弟、吳王劉濞之子劉賢玩六博(古代一種棋類遊戲)。這原本只是休閒娛樂,結果兩位天潢貴胄卻因棋路問題發生爭執。劉啟一怒之下抄起棋盤就往劉賢頭上砸去,結果失手把劉賢給砸死了。身為國之儲君,卻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誤殺同宗藩王之子,足見氣度欠佳。此事使得吳王劉濞和劉啟有了殺子之仇,後來發生的「七國之亂」或多或少也與兩人的私仇有點關係。

劉啟當上皇帝後想將藩王們的權力和地盤收歸中央,但又怕藩王們造反。御史大夫晁錯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漢景帝覺得晁錯所言很有道理,於是正式著手削藩。結果也算是不出所料,以吳王劉濞為首的藩王們聯手舉兵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戰事初期,叛軍來勢洶洶,漢景帝開始後悔聽信晁錯的建議。當時叛軍提出的口號是「誅晁錯,清君側」,漢景帝為了息事寧人竟下令將晁錯腰斬於東市。晁錯一心謀國,對皇室忠心耿耿,結果卻成了漢景帝的「棄子」被隨意丟掉。晁錯死後,漢景帝沒得到期待中的和平,反而被叛軍視為是懦弱無能的表現,於是叛軍兵鋒更盛。

「七國之亂」在折騰了三個月後被平定,西漢名將周亞夫居功至偉。漢景帝認為周亞夫有功於社稷,因此晉升他為丞相,對他極為器重。

周亞夫為人正直,凡事都優先考慮國家利益。按理說,漢王朝能有這樣一位丞相是國家之幸。可是,周亞夫直來直去的性格卻並不討漢景帝的喜歡。隨著相處時間越久,君臣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大。漢景帝多次對身邊的人表示周亞夫難托重任。

周亞夫的兒子看到父親日漸蒼老,便偷偷買了五百甲盾作為冥器,準備在周亞夫去世後作為陪葬品使用。結果此時被人告發到漢景帝那邊。漢景帝抓住此事大做文章,命廷尉(最高司法審判機構長官)嚴查到底。廷尉得到皇帝暗示自然知道該如何辦事,他責問周亞夫為什麼要謀反,周亞夫說:「臣所買器,乃葬器也,何謂反邪?」廷尉強辯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謀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謀反吧。」隨即命人將周亞夫打入大獄。周亞夫為大漢江山奉獻一生,結果卻遭此奇冤。於是他憤而絕食,在獄中被關押了五天後吐血身亡。

漢景帝的長子劉榮早年被冊立為太子,可是後來劉榮的母親栗姬失去寵愛,劉榮在毫無過錯的情況下被廢為臨江王。之後又以劉榮在宗廟土地修建宮室為由,責令酷吏郅都對其嚴加審訊,無路可走的劉榮只好選擇了自盡。

漢景帝一生並沒有推行什麼重大變革,不過對於一位帝王來說,有時候不折騰比瞎折騰要好很多。他一生躬行節儉,堅持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國策,這些舉措為後來的「漢武盛世」打下了堅實基礎。所以從帝王的角度來看,漢景帝不負治世賢君的稱號。但如果從為人處世的角度來看,漢景帝人品自是極差。「打工人」要是不幸遇上這樣一位老闆,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參考文獻:《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