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身邊幾個家長都在為孩子「花錢太兇」的問題而頭疼。甚至有位媽媽反映,她兒子每月零花錢花完後,還會偷偷從媽媽的錢包里「拿」錢。這樣下去,還了得?
其實,很多時候看起來是金錢問題,背後都藏著親子關係的問題。要解決孩子亂花錢的問題,還要從關係入手。
別用金錢去彌補孩子缺失的溫暖
這個國慶節,我一個親戚就過得五味雜陳。
他回家第二天就發現,10歲女兒用自己手機給女主播打賞了五千塊!而之所以要打賞給那個女主播,是因為「那個主播長得有點像媽媽,而且也很溫柔,時不時會陪她說話。」
做父親的聽完女兒的話,心裡扯著疼。
他和前妻離婚很多年了。為了給女兒提供一個更好的物質條件,他這些年十分賣力地到處奔波、掙錢。他的家庭經濟條件,也的確越來越好。可沒想到,孩子真正想要的,不是奢華的物質,而是那一點點觸手可及的愛和溫暖。
孩子小時候亂花錢,父母如果意識不到金錢背後藏著的匱乏,那麼等孩子長大了,可能就晚了。
比如,我一個親戚家,爸媽做生意很忙,也的確很有錢,對兒子的關心都是通過給大額零用錢去表達的。
他們的兒子果然沒有辜負父母,打小就是個「燒錢」的主兒。動不動就要買這個,買那個。學習不上進,反正爸媽會砸錢請家教。考不上好的中學,反正父母會給花錢找路子。最後終究還是輟學在家了。
怎麼辦呢?結婚吧!
按照兒子的心意,找了個漂亮的。兩個稚氣未脫的孩子,就那樣結婚了,並懷了孕。那會兒,經常見他在網上曬小夫妻各種紙醉金迷的生活,曬各種物質享樂,花的當然還是父母的錢。
現實的暴擊很快就到了。
生完孩子後小夫妻就開始各種吵架,因為養孩子跟花錢消費太不一樣了。成年人心情不好,花花錢也許真的暫時能好轉,可一個嗷嗷待哺的小嬰兒,你扔多少鈔票,他該哭還是哭啊。
於是,兩夫妻乾脆花錢請了個保姆,自己跑出去瀟洒了。
保姆換了一個又一個。
孩子日漸長大。
我後來見過那小孩。兩歲了也不會走路,3歲了還不怎麼說話。獨自坐床上能玩半天。那不是一般小孩的乖,那是木,是呆滯。
這個可憐的小小孩,是這個家庭的鏡子,清清楚楚照見了他們的空洞和愛無能。
一個只會用錢表達愛的家,家中的每一個人都日漸喪失了表達愛、給予愛的能力。他們連自己內在的空洞都不知道如何才能填補得了,又如何有能力拿愛去供養一個活生生的小生命呢?
所謂「富不過三代」,也許就是因為家庭內部的愛越來越少,每個成員的心如荒漠,生命力漸漸失去,直至後繼無力了吧。
可悲,可嘆。
幾年前日本留學生機場弒母的新聞,還記得嗎?
一個留日學生,只因為要錢無果,在浦東國際機場連捅母親九刀。新聞出來後,人們進一步發現,這名留學生留學5年期間,從未打過工,學費和生活費都靠母親每月7000人民幣的收入來支付。只是因為母親無法進一步滿足他的物質需要,與母親發生了爭執,最終喪心病狂地連刺母親數刀!
這個教訓是血淋淋的,但現實生活中,仍然有很多父母樂此不疲地重蹈覆轍。
我認識一個父親,家庭雖然只是小康,卻堅持認為,給家庭掙更多的錢,給孩子更多的錢花,就是他唯一能為家庭做的事,直到有一天,他青春期的兒子把媽媽打倒在地,只因為他有一筆費用不小的開銷,而媽媽拒絕支付。
做父母的覺得很寒心。可到底為何會演變到如今的地步呢?
第一個,做父親的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出於愧疚習慣了從物質上去彌補孩子,孩子也習慣了索取無度。
第二個,父親常年缺席,導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是缺少規矩和約束的。在這個家庭中,沒有一個具備威懾感的力量在場,孩子自由渙散到了一種肆無忌憚的程度。
有太多這樣的例子。這些父母也多半是勤勞的好父母,但卻親手把親子之間溫暖有愛的關係,變成了提供金錢和索取金錢的關係,直至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這就是真正的原因所在。
在該管教和陪伴孩子的時候,別當甩手掌柜
前陣子,董卿的那段話就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在開學第一課上,董卿說道: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抵不過他敗家一年。
這裡的「管教孩子」,並不需要多少的技巧,只要你真正花心思去好好陪孩子就好了。因為陪伴,你和孩子才能保持聯結,保持好的關係。有了好的關係,你的價值觀、你的任何觀點、建議或提醒,孩子才能聽得進去。
道理很簡單,但依然有父母反駁。
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拿起工作就無法抱你,放下工作就無法養你。這樣硬生生把陪孩子和工作對立起來,多半出於對育兒的無知。
當我們說陪孩子,並不是要你一天24小時守在孩子身邊。如果你真的心裡裝著孩子,如果你真的關心孩子過得開心不開心,那麼你每天只是一通電話,或者發個小小的視頻,孩子都能感覺得到。
高質量陪伴孩子,真的一點都不花時間,更不花錢,比如下面這些我們反覆會建議給父母的陪伴方法:
- 第一,定期去跟孩子約會。
具體約會頻率你依照自己的情況去定,一周一次或者幾周一次都可以。這個約會要遵循「沒有其他大人、沒有其他孩子在場」的原則。約會過程中也不要去跟孩子聊他的問題,或者企圖藉機批評孩子。只是由孩子去選擇吃飯、看電影還是去遊樂場,你只是作陪,只是傾聽,只是儘可能讓你們的互動之間充滿了笑聲,做到這些就足夠了。
- 第二,儘可能下班回家陪孩子吃飯。
如果你下班早,甚至可以為孩子做頓他愛吃的飯菜。這樣的陪伴並不需要什麼技巧,只是這樣去做就好了。有心理學研究發現,父母,特別是做父親的,每周至少四次陪孩子坐在餐桌邊吃飯,這個孩子未來出現行為失控問題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
只要願意,你一定還能想到更多高質量陪伴孩子的辦法。千萬不要等到孩子各種行為失控,跟你的關係也日益糟糕才後悔,那個時候多半來不及了。
對於那些生而不養的父母,我們只能做到勸告。如果父母仍然意識不到問題,那麼總有一天,你的孩子會用自己的行動讓你看到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最要命的是,若愛匱乏,它傷害的不止是這一代人,還有下一代,下下一代。傷口會一直延續下去,直到我們能夠覺醒的那一天。
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