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工程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但是對於這一工程的細節問題,估計很多人還不了解。目前起點在丹江口水庫的中線一期工程已經投入使用超過2000天,為北方輸送水資源超過300億立方米,可以說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起點在揚州江都的東線工程一期也已經完成開始向北方調運水資源。
然而大家有沒有發現,目前投入使用的中線工程和東線工程,採用的輸水方式都是露天河道,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從地勢上說,水往低處流,相比之下,北方的地勢要比南方更高,這就讓南水北調面臨了很大的難題。而且在水流速度比較緩慢的情況下,採用露天河道的方式無疑會有相當大的蒸發量,這是一個很大的浪費。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不選擇更加節水的管道運輸呢?
實際上,為了解決地勢問題,我們採用了分階段提水的方式,讓水可以自然流到北方,對於地勢差異不太大的中線和東線工程來說,採用露天河道運輸無疑是最簡單高效的選擇。露天河道運輸本身可以利用水利設施進行調節,而如果採用管道運輸的話,不但成本很高,而且在冬天管道結冰以後,很難進行破冰工作。出於成本和後期維護的考慮,無疑是露天河道運輸更占優勢。
此外,南水北調工程雖然最終目的地是北方,但沿途地區同樣也有用水需求。採用露天河道的話,沿途城市用水就非常方便,而利用管道就要在沿線選址修建大量的水站,在經濟成本上還是太高了,而且性價比很低。
至於有人擔心的蒸發量過大的問題,其實不用太過擔心,因為這些水資源原本就是從南方水資源過剩的地方調運過來的,每年有大量的淡水白白流入了海洋,就算沿途有水分蒸發,以東部地區的氣候來說,蒸發量依然很小,而且降水的時候也會起到增加水資源的作用。
管道運輸的方式,應該是正在調研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可能方案之一。但正因為管道運輸的成本問題,目前南水北調西線工程還在論證當中。
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TgDNnQBLq-Ct6CZfg-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