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2名博士生被勸退:一時的自律,換不來一世的安穩

2019-10-28     每天好習慣

今年6月初,一則「清華擬對兩名博士生退學處理」的消息,登上了當天的微博熱搜。

據悉,在2019年6月4日和6月10日,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先後發布兩則關於兩名博士生許某某和馬某某的退學處理意見。

原來,這兩位博士在學校期間,一直沉迷於校外活動,未經請假連續兩周未參加學校的教學研究活動,根據《清華大學研究生學籍管理規定》被取消學籍。

可想而知,這兩位博士生就是被自己「玩」出了清華。

他們可能想的是,自己已經讀到博士生了,辛苦了十幾年,也該好好地放鬆放鬆,可惜這種成了無節制的放鬆後,人就越來越懶。

在我們讀書時,經常會聽到一句話:再堅持堅持,考上大學就好了。而事實是,大學只是新的起步,是自我管理的起步,誰能管得住自己,誰才優秀。

大學能休息嗎?當然能,勞逸結合發揮的更穩定,但不代表可以無節制的放縱。

在自我管理時能做到自律,才能越來越優秀。

一階段的勝利,不代表一世的勝利

每年都有各大高校勸退學生的現象,原因無一例外都是沉迷遊戲,逃課,學分沒修夠等。

今年湖北省理科狀元常書傑,早在2015年被北大錄取,然後在大三時因為逃課打遊戲問題被勸退,之後捲土重來。

給大家看一張17屆幾所高等學府的退學率,最高的是國科大,高達12.7%,什麼概念?就是100人里有近13人退學,如此之高令人咂舌。

國科大學監馬教授所說:「國科大畢不了業的學生,其實最核心原因並非學業太難或者高校像高考一樣有淘汰率,而是因為學生把自己玩廢了。」

而前幾天,清華大學一次校展覽館火了,原因是學生們的計劃表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

被曬計劃表的他們,一刻都不敢放鬆,一直嚴格管理自己,來看看其中一張的學習計劃表,從早上6點到凌晨1點都安排的非常仔細。簡直就是把時間掰碎了,利用到了一分一秒。

我發現了一個真相:拉開人生差距的從來不是什麼天分,而是每個人對時間的掌控能力,是每個人背後的自律精神!

所以,一階段的勝利不代表一世的勝利,路漫漫其修遠兮,不出眾就出局。

自律不是說有就有的,先他律後自律

最不喜歡聽的一句話就是:人家是天生的聰明,天生的自覺,我做不到很正常。

強者從來不找藉口,弱者藉口一大堆。

每一個自律的人都不是天生的,在他成為自律的前期也是經歷了痛苦的過程:也許他也曾在床上掙扎著要不要早起,也曾拿著一本書才發獃,也曾迷茫過一段時間。

但之後怎麼自律呢?他律,受到了別人的監督和催促,他才一點一點拾起了動力,最後在嘗到了好處後,漸漸變得自律。

所以,大多的自律都是從他律開始的,因為人天生是懶惰的,只有在別人幫助下慢慢改造變得自律,孩子更是如此。

你必須要求孩子早起,必須要求他按時寫作業,必須要求他閱讀;他剛開始很痛苦不得不做,但之後情況慢慢改善,他形成了習慣之後就開始自律,也許有重複懶惰的時候,及時調整就好。

所以,自律不是說有就有,大人如果希望孩子自律,那就必須幫助他,給他制定自律表,讓他按照自律表上的作息時間來操作,會有所收穫。

自律,最好從小時候抓起

孩子小時候是向內積聚能量的階段,他要學習,要培養習慣,要養成好性格,所以3-12歲很關鍵,你的教育可以影響他今後的人生。

如果你的孩子一直是他律,那他的結局很可能會像那兩名博士一樣,中途被踢出局,只有把他律成功轉換為自律的孩子,才會越來越優秀。

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走,如果從小不培養他學會自律,不敢放手讓孩子做自己的事,孩子是很難走向優秀的。

怎麼讓他自律?先從他律入手,給孩子製作一張自律表,把每天要做的事情都寫下來,目標也寫下來,因為看得見的進步對孩子是激勵,有了激勵孩子才能堅持。

這就是為什麼要把孩子的目標和要做的事寫下來,其實就是激勵,如果只是到了時間你動嘴皮子提醒他,他容易忘記,這就是自律表的重大作用。

一個人對自己的目標越明確,對實現目標的步驟越清晰,就越容易克服拖延的弊病,吃掉青蛙。

自律表的最大好處就是目標清晰,時間精確,讓孩子實現自我管理,到時不用你提醒,他看到表上的安排就知道該做什麼事。

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律,這種習慣才會深入骨髓,化為他的血與肉,成為他優秀的基石。

所以,真正的自律是從小到大的自我管理和規劃,你還在錯過孩子的成長期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RNDFG4BMH2_cNUg7z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