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事變」和「靖難之役」,都是爭奪皇位,可為何性質不同?

2020-09-23     歲月的交錯

原標題:「玄武門事變」和「靖難之役」,都是爭奪皇位,可為何性質不同?

中國歷史幾千年以來,自有王朝始,從夏、商、周,乃至元、明、清,最頂級的權力鬥爭就從來沒有停歇過,包括夏朝以前的堯、舜、禹時期的部落首領禪讓都充滿著權謀和爭奪,拋開底層老百姓受不了壓迫會造反的事例,那些上層貴族也會因為權力訴求得不到承認而造反。

在皇權爭奪中,兒子造父親的反,兄弟造兄弟的反,這些都是常態,所謂「皇家無親情」,就是這麼直白。失敗者當然沒什麼可說的,只能去地下懺悔,勝利者也會因為非合法性的奪權而想方設法洗白自己,歷史上,皇族內部奪權成功後,且成功部分洗白自己的非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莫屬。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著名的開國皇二代,都因為不滿父親的皇位繼承安排而反抗,過程不同,但目的都達到了。不過,李世民和朱棣的奪權行動中,在性質上又有所不同,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事變」只能算是政變,而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就是踏踏實實的造反,為何這麼說?本文略作分析。

秦王李世民和「玄武門事變」

唐朝武德九年發生的這起影響唐朝最頂層權力結構變化的事件之所以不被稱之為造反,是因為事變的範圍控制在長安這一個區域,涉及到的主要家庭也僅僅只是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和部分他們的支持者,沒有形成天下大亂的局勢。而且,在事變後,李世民獲得了皇帝李淵頒發的合法性文件:

詔立秦王為皇太子,繼統萬機,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詔傳位於皇太子。

兩份聖旨讓李世民的殺戮行為變成合法除奸,以及合法繼位,雖然得到聖旨的方法可能略有不堪,但絕大部分唐人是認可李淵的聖旨的,所以,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事變」只能說是政變。如果李世民沒有發動政變,而是聽從李淵的安排去洛陽,等到李建成繼位後,那李世民就真的只能造反了。

燕王朱棣和「靖難之役」

明初,在北平為明朝戍邊的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後發動的「靖難之役」就是實打實的造反,別管建文帝登基後對各地藩王做出的不友好舉動,那只能算是內部矛盾。從法理上來說,建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認定的大明朝最合法的繼承人,繼位的手續無比完善,並且得到了全天下人的承認。

並且,朱棣是從地方起兵對抗朝廷,在「靖難之役」足足打了三年多後,支持朱棣的大明地方也僅僅只有北平及周邊,一共才三個城市,其餘的都是不認可朱元璋這位親兒子的,也因為朱棣的行為是被認定為造反,所以南方的絕大多數讀書人都寧可被滅族,也不願意支持朱棣。《明史》在評論朱棣的「靖難之役」是這麼寫的:

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

不是什麼為了剷除奸佞、清君側之類的鬼話,就是實實在在的說明朱棣是為了自己的野心,遇上個好欺負的侄子,於是趕緊的奪位。和唐太宗李世民相比,他沒有任何合法文件,被朱棣滅十族的「讀書種子」方孝孺就是因為不願意為他做證明才生死族滅,朱棣後來的遷都也和這個多少有些關係,江南士紳從骨子裡都認為朱棣是造反。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在歷史上都是很有作為的皇帝,從繼位後獲得的功績上看,算得上是皇帝中的第一梯隊,除了自身的抱負和野心外,也是為了交份好試卷給後來人看,原因當然就是得到皇位的過程有瑕疵,不過,政變也好,造反也罷,其實都是皇族爭權的常見模式,有本事的皇帝爭到皇位總比沒本事的爭到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RJ4uHQBeElxlkkaaoV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