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南派蘇式繡眼鳥籠--製作流程和圖紙

2019-07-23     繡痴堂

摘 要:中國人養鳥的習俗自古有之,鳥籠製作作為一種中國傳統手工藝,有著雕棘鏤褚之奇巧。


(小影全供圖)

一、案例概述

鳥籠是人們養鳥玩鳥兒的裝備,可以說是鳥兒從鳥巢被人類「請」來居住生活起居的家園,本質上是人們閒雅生活的實用品與觀賞品。中國人養鳥,少說也有上千年歷史,自唐朝以來,全國各地的玩鳥已成氣候,製作鳥籠到了清朝乾隆年間達到鼎盛,當時,清宮造辦處組織全國能工巧匠專門為宮中製作鳥籠,其款式、質量、價值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遛鳥玩鳥之風越演越烈,直至延續到清末民初。縱觀當今社會,人民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也帶動了精神文明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愛好養鳥,玩鳥,所以,鳥籠的收藏自然也風靡起來。鳥籠製作工藝從明清起逐漸形成多種風格,主要分為南北兩派。北方以京津,山東等地為代表,南方以蘇杭、廣東、四川為代表,南派鳥籠外形以方形、圓頂圓形(俗稱饅頭籠)為主。


本案例的蘇式繡眼(雕花)板籠是一種小型竹製鳥籠,製作較精巧,名為板籠,意思就是訓鳥的籠子。其尺寸為長寬均約25cm,頂和底尺寸一致,高25cm,欄間距為1cm,竹欄結構纖細。籠內設竹質曬槓2根,槓架兩端設鳥食罐、水缸。南派鳥籠在歷史演變中始終保持了小巧精緻的特點,雕刻鑲嵌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做工十分講究(圖1,圖2)


二、結構設計分析:

本案例所述繡眼籠品類為蘇式板頂籠,主要由板頂、籠架、籠條、籠門、籠鉤、底圈、籠底組成,配件由盛糞板、曬槓、鳥食罐、水缸、玉扳指、馬尾弦線等組成。蘇式鳥籠主要為方形,籠根據傳統有常州、蘇州兩大流派規格。蘇州風格的籠具目前主要由浙江的工匠在做,尤其是浙江臨安的一批高手,同時臨安的工匠對蘇州風格加以較多的改進,其實現在已經自成一派,特點是工藝精巧、裝飾手法多樣、尺寸變化靈活。

1.款式圖——繡眼板籠

繡眼板籠是一種頂部拼裝竹板遮光,適合養生鳥的籠子,它的頂和底是基本一樣大小的。特點是在籠頂上加了板頂。(圖3)




2.鳥籠主體部分:

板頂:在籠頂拼裝上竹製板子,用以遮光避陽,適合養生鳥。板頂的繡眼籠估計是在民國後期由某個工匠創造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生鳥的仰頭,發展到現在也多了幾種做法。

籠架(框架):構置方形籠時,首先用方樣結構組合成方形框架,做出框架的4個立柱支撐。

籠柵:每根籠條穿過的竹製橫槓,與籠架一起用於固定方形框架結構,橫豎交錯,更加穩定,裝飾花紋為回字紋。

籠條(籠絲):組成籠子的柵欄,方籠籠條稍粗,打眼後,豎直插入籠底圈的框架孔內,本案例每條籠條寬2~3mm。

籠門:方籠的門是分小門與大門的。小門用於過鳥洗澡,防止跑鳥;大門用於手伸進籠內換水食,本案例是鳥籠正面5門,背後做一大門,用於換盛糞板。

門花::門花是籠子點睛之處,好的門花一看就知道籠子是誰的,本籠為香草門花,高手最愛用。

籠鉤(躺鉤):單獨的掛鉤,鳥籠可以自由轉動,材質多為金屬(銅質或鐵質),蘇式鳥籠多為躺鉤,本案例為板籠竹製半圓型籠鉤,用於懸掛。

底圈:尺寸與籠頂一致,用於固定鳥籠,底圈上可雕刻裝飾花紋。

籠底:籠子底部,上面可置盛糞板。要採用亮底,拱形或平面,條間距可比其它面稍寬(以鳥體鑽不過為限),有利糞便漏下。


3.鳥籠配件:

棲槓(晾架):供鳥兒棲息玩耍的架子,為竹製,設1~2條,固定在籠中位於中線部位的兩根籠條上,紋飾多為竹雕竹刻花紋。根據形狀可分為:直架、彎架和弓形架,本籠使用直架,架側面做1mm寬凹槽,用於固定在籠條上。

盛糞板: 置於籠底,用於接鳥的糞便及污物,本案例尺寸為24~24.5cm。

鳥食罐、活食罐、水缸:鳥進食使用的器具,位於棲槓兩端,與之平行,品類多樣,裝飾精美,本籠使用了景德鎮出產的精品瓷罐。

玉扳指與馬尾弦線:與籠鉤連接在一起,以手指穿過扳指用來托鳥籠,玉扳指從籠頂垂至籠子側部橫槓框架處,以本籠為例大約為9cm處(具體使用時要根據托籠者手掌尺寸及手指尺寸確定馬尾弦線的長短)

三、使用方式分析:

蘇式繡眼鳥籠的操作方式極具南派特色,本案例展示的是用於訓養野鳥的蘇式板籠。

操作方法如下:

1.取放鳥:本籠設兩個籠門,使用香草紋(吉祥紋)設計,根據不同的用途開籠門。兩個籠門上下疊加,小門5根籠條,用於過鳥洗澡,防止跑鳥;大門7根籠條,用於手伸進籠內換水食,但本籠沒有使用7條設計,而在籠背面設一扇大門,用以清掃拿出盛糞板及換水食。

2.用於懸掛:本案例是竹製尖榫打孔連接籠鉤,沒有籠抓,籠鉤只用於懸掛在繩子或樹枝高處。

3.手托鳥籠:正確的鳥籠拿法,講究一個托字,以特製的馬尾弦線穿過籠鉤下部的圓形竹圈,使弦線從籠頂垂到籠子側面在籠門附近再以雙股弦線連接玉扳指,攜帶方便舒服,(正宗南派躺鉤拿法)絕不能以手指去提籠鉤,錯誤的拿法。(見圖12)

4.棲槓的位置:鳥兒休憩的棲槓要位於與籠門平行位置,這樣更便於人手伸進取出,來去自如。

5.鳥食罐與水缸的位置與用法:鳥食罐與水缸大多固定在棲槓兩側,方便鳥兒吃食喝水。




圖12:正確使用方法

四、材料工藝分析:

1.蘇式鳥籠材料選用:製作的材料:通常是竹料、木料和金屬料等。竹料常用淡竹、楠竹和水竹;木料多用紅木、楠木、樟木和核桃木;金屬料多用鉛絲(直徑不超過2.5毫米),本籠使用的是來自天山的毛竹,使用煎竹工藝。

2.製作工具:蔑刀、刮刀、雕刀、手鑽、鋸、拉絲板、鋼圈模、酒精燈、小台鉗、鋼絲鉗、鐵劃軌、木銼和鋼銼。

3.蘇式繡眼鳥籠製作工序

簡單說來有六道工序:一是斷料,依照鳥籠的尺寸大小,鋸斷配料;二是整料,將所斷之料劈成毛坯;三是打眼;四是定型,包括磨光、雕花;五是泡煮,將定型之料用12種中藥泡煮,以加強籠絲的韌性,可彎之360度不斷,也可防蛀防霉,不易變形;六是裝配成籠。

具體操作:(1)拉制籠絲 (2)加工方形籠架(3)裝籠絲(4)裝籠門 (5)加工籠鉤

五、視覺設計分析

1.造型——整體綜述(南派蘇式)

鳥籠的造型設計被現代大師美譽為藝術的符號,通過簡單的點、線、面組合成多種形式美感。



從整體造型上來看,鳥籠的形態主要為方形或圓形。在中國的傳統美學思想中,始終貫穿著一種「衡中求變」的思想,即追求「均衡」而非簡單的形式上的對稱,體現在古典用具的設計上,即追求:「方與圓,曲與直,盈與虧」等視覺形態上的對比,從而達到陰陽平衡的心裡追求。通過把一事物中完全相反的兩個極「合二為一」,獲得對一事物的完全把握。並在此基礎上實現「物我兩合」這就逐漸形成了中國傳統器具形態設計方面的審美標準。鳥籠這一把玩類器具在整體造型設計中也同樣體現了這一中式傳統設計思想,圓形鳥籠在造型的設計上體現了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對於蘇式繡眼板籠眼從其用途出發,板籠是訓練鳥兒的「房間」,所以籠身基本為四方形(籠高略大於長寬)的對稱設計,在鳥用具的設計上,線條都十分柔和,多為圓形或長圓形,方圓結合在視覺審美上,減弱了方形的堅硬感,添加了幾分柔和可愛之處。鳥籠在人使用的過程中,其形態還在不斷改進以便更加適應於人的審美需求及使用要求,例如:為適應於觀賞需要,藝人們以擬人化手法為鳥創造出亭形,殿形,樓閣形等古建築的樣子。


2.裝飾手法——竹雕鑲嵌工藝


蘇式鳥籠從用途和具體形式看還可以再分為殿型、亭型、與閣樓型,總體設計造型小巧講究,文雅秀氣,美觀耐用,特點是工藝精巧、裝飾手法多樣、尺寸變化靈活。在裝飾手法上,蘇式繡眼鳥籠十分典型,從工藝上有素光、起羅漢、浮雕、鑲嵌等工藝,主要使用竹雕手法,內容多為花鳥魚蟲,山水風景人物,二方連續纏枝圖案和幾何形圖案。本案例所述鳥籠採用了大鑲頂工藝,在頂板、籠條、棲槓、籠門、底圈等處使用了竹雕工藝及傳統民間回字紋裝飾,工藝精美,裝飾性極強。另外又配上精美瓷製鳥食罐水缸扳指弦線等物件,極富中式古典意味。一般的籠子表面處理分三種:原竹:表面沒有任何塗料,會隨著時間慢慢發紅。煎竹:用中藥放在油里煎,使色素溶解,在一定溫度下放入竹子處理上色,作用是美觀、防霉,缺點是顏色不自然,有時會發黑。生漆:就是塗抹生漆。

鳥籠的這種奇巧之藝從歷史傳統來看應該是源於古典竹雕工藝,展現了傳統竹雕竹刻工藝的設計和構想。懸掛在空中的鳥籠,一根根竹扦和竹篾兒橫豎交叉,錯落纏繞,構成了一隻只長圓、方正、多棱等造型各異的鳥籠子。編制籠子的這些細細的竹扦兒和竹篾兒顏色多樣,色澤亮麗,多為橙黃金色、古樸褐紅或烏黑油亮,不少籠子的籠架籠條、籠圈和門柱等還都雕成竹節形狀,使這原本就玲瓏有致的籠子變得更加奇巧多姿耐人尋味。


綜上所述:南派蘇式繡眼鳥籠以方形板籠為代表,相角不用榫接,均以扎線。材料有竹子、紅木,象牙不等。款式有素籠和雕花籠;雕花籠又有四柱雕花、橫檔雕花、籠頂雕花、整體雕花等。製作工藝精細,具有有很高觀賞和收藏價值。總之,中國鳥籠文化源遠流長,在其精湛技藝的背後有著更深刻的精神文化內涵,正體現了源於民間源於生活的設計原則。

歡迎您的加入多多探討,更深更廣的了解鳥文化。

我希望自己的公眾平台象一個快餐店,讓人感覺到豐富、便利、實際;也象一家高級酒吧,吸引人去欣賞並給人許多想像有時候一段話、一張圖,讓我暮然回首往日,回味無窮。歡迎來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素材來源:繡痴堂

編輯:夢入洪荒 瀟遙郎君 象牙塔中的骨灰 神仙金魚百鳥看客

不惑之年 五行扇 天駿馬業~浩天 安康 餘音,已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Q73X2wBUcHTFCnfAj0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