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豐縣楊崗村的紅色文化

2019-04-29     中原趟將

我的老家在寶豐縣周莊鎮王子孟村和楊崗村是一個鄉鎮,中間隔著紅旗渡槽,說來也算是鄰居。

第一次看到關於楊崗村的文章時並沒認出來這個鄰居,因為我們老家的讀音是楊哥兒(不是哥字,是哥的兒化音,實在寫出來這個字)

「崗」是高地的意思,楊崗村處的地理位置的確很高,最起碼要比王子孟高出很多。渡槽在經過我們村時是用紅石架起來的,水渠離地很高。而在經過楊崗時有部分渠道僅比周圍的路高出一點點。

我小時候對楊崗的印象是渡槽邊有一個很大的魚塘,每當農忙的時候,我爸媽在地里幹活,我就跑到魚塘里洗澡。現在魚塘還在,但跟以前已經大不一樣了。

雖然離的很近,但當時除了魚塘沒有進過楊崗村內,對楊崗村也並不沒有什麼了解。後來隨著對寶豐的紅色文化做深入的學習,發現原來我們村這個鄰居曾經在解放戰爭年代有著不一般的經歷。

1947年11月2日和12月2日,寶豐縣經過兩次解放,徹底擊敗境內的國民黨軍,地方政權迅速建立。1948年4月中原局和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部遷駐寶豐。

5月17日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旅以上幹部政治工作會議由葉縣轉移到寶豐縣周莊鎮楊崗村召開。

會議上當時的副政委張際春同志做了重要報告,就黨委、機關、支部、群眾工作與政策問題做了詳盡規定。會議還傳達了劉伯承司令的意見:「如果離開了黨的領導,就不能成為一個革命軍人。」這次會議為搞好新解放區建設奠定了思想基礎。

當時駐紮在楊崗村的解放軍為村民做家務,農忙時幫助群眾干農活。農閒組織村民學習共產主義思想,當時受到了村民們的熱烈歡迎。

解放軍戰士與當地村民載歌載舞,軍民一家親,共譜魚水情。

正是基於這段歷史,前幾天我第一次正式來到楊崗,想要追尋一下當年的紅色足跡。找到了當時工作會議的舊址。可惜的是掌管鑰匙的村幹部到鎮上辦事,沒有能如願進內參觀。

現在的楊崗村就是緊緊的圍繞著這段紅色的歷史、以紅色文化為主題著手進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大街小巷通過牆畫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個革命故事。描述了趙一曼、劉胡蘭、楊靖宇、小蘿蔔頭、張思德、董存瑞、黃繼光、雷鋒等同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不同時期共同譜寫了共產主義革命者的英雄形象。

楊崗村的村民們通過實際行動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使楊崗村真正成為了一個美麗的新農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Pm-KWwBmyVoG_1ZJi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