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大棚里,蘋果樹上的葉子大多已經落盡,徒留直徑比拳頭還大的蘋果掛在枝頭。在12月底的冷風裡,長得七零八落的蘋果開始由黃轉粉。顏色的變化,是嚴格控制光照的成果。
「含香」,這是生長在玻璃大棚里的200多株蘋果的品種名,離開了樹枝,它們的果實看上去和市場上隨處可以買到的蘋果並沒有什麼區別。摘下一顆品嘗,大概是因為新鮮的緣故,口感比市售的蘋果更清脆些。
讓人們嘗到現摘現吃的蘋果當然不是這場種植實驗的最終目的。今年10月,這些蘋果樹以盆栽的形式從山東省煙台市出發,歷經2000多公里的顛簸,被移植到位於湖鎮鎮的博羅縣農業科技示範場裡。
那時,誰也沒法預測,這種一直在溫帶的水果,碰上惠州炎熱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將如何生存。
事實證明它們成功存活了。跟隨這批蘋果樹南下的技術人員李保昌感到欣慰,「這些蘋果我從幼苗開始打理到現在,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成人,很驕傲」,李保昌說,現在展出的果樹只是一小部分,冷庫里還藏著2000多株樹苗,將在1月底出庫。
「北果南種」,這是正在博羅縣農業科技示範場裡進行的大型種植試驗項目。除了蘋果,3600多株櫻桃、銀杏、李子果苗也一同南下,一起參與這場跨越了一個氣候帶的挑戰。
成功的關鍵在於溫度和光照的嚴格控制——在大棚里,通過遮光簾和冷卻裝置的配合,技術人員隨時隨地仿造著這些植物在北方的生長環境。
航天技術也參與了這場農業「奇觀」的打造。作為全國首個縣級航天育種示範基地,航天育種是該示範場的「主打歌」——通過宇宙飛船把農作物種子帶上太空,讓其在太空特有的環境下發生基因誘變,進而培育出更優良的農作物品種。
這是機率的勝利——並非所有上過太空的種子都會發生良性誘變,但一旦發生了,就意味著一個全新優良品種的誕生。早在2002年起,該示範場就讓4個農作物品種搭上神舟四號飛船,進行了第一次航天誘變育種的實驗。至今,20多個航天蔬果品種已被培育出來,其中,經太空環境誘變的南瓜,單個重量甚至超過200斤。
種子上天,蘋果落地。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在惠州,一場由現代高精尖科技引領的潮流,正在造就一場又一場農業奇觀。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