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保安"系本族自稱。歷代統治者一直不承認保安族是一個單一民族,一直稱其為"保安回""番回"。新中國成立後,"保安族"才被批准成為單一民族。
保安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保安"系本族自稱。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方,散居在甘肅省中部的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蘭州市以及青海、新疆等地。
保安族的族稱來源於原居住地——青海省同仁縣隆務河邊的保安城。據記載,保安族大約自明朝初年起,居住在保安城、下莊、尕撒爾(當時俗稱"保安三莊")一帶,自稱"保安人",周圍的土族、藏族稱其為"回回"。清同治元年遷徙到甘肅省積石山地區。
甘肅省積石山地區居住著不少保安族人
歷史上,歷代統治者一直不承認保安族是一個單一民族,一直稱其為"保安回""番回"。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於1952年3月25日正式批准"保安族"為單一民族。
關於保安族的族源和形成,由於史料缺乏,尚未形成統一的定論。主要有蒙古人為主說、回族為主說和色目人為主說等。
蒙古人為主說。從保安族的傳說、語言特點和類似蒙古族的某些生活習俗方面來看,保安族可能是元明時期一批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帶駐軍墾牧,同周圍的回、漢、藏、土各族長期交往,逐步形成的一個民族。
保安族小伙子們參加傳統的民族體育活動
回族為主說。持此觀點者多是從保安族與回族有關的傳說來追溯其源流的。有人認為保安族是從四川保寧府(今閬中市)或南京等地遷至青海同仁一帶的"回民",與當地其他民族結親落戶融合發展而形成;也有人認為是從陝西、甘肅臨夏等地派往保安地方屯墾守邊的回、漢"營伍人"(即戍邊部隊),落戶定居發展而成保安族;還有人認為是臨夏大河家地方的"回回",因長期在同仁等地經商,後落戶定居發展形成了保安族。
色目人為主說。認為保安族原先居住過的青海同仁地區,早在漢、唐之際,曾先後為西羌、吐谷渾、吐蕃的屬地。1032年,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權後,其勢力也涉及同仁地區。遼、金時期,女真人控制了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其影響直達包括同仁在內的積石州境域。13世紀初,成吉思汗在統一大漠南北蒙古諸部以後,進行大規模的西征。在西征過程中,將中亞諸國大批被俘的青壯年編入"探馬赤軍",協助蒙古軍隊作戰。這些人包括回回、哈剌魯、康里、阿兒渾、撒爾塔、汪古等多種人,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當時被通稱為"色目人"(意為"各色各目")。1225年,成吉思汗由中亞回師蒙古,這批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又隨蒙古軍隊進入並留牧西北等地。1227年,蒙古軍隊滅掉西夏,並渡河攻打積石州,占領了包括同仁在內的河州地區。1247年,西藏薩班會見蒙古太子闊端後,蒙古軍隊與西藏的往來隨之頻繁。從此,同仁一帶成為兵家過往的交通要道,同時成為溝通內地與西域貿易的據點,駐紮著包括中亞諸國人在內的蒙古軍隊。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統一全國後,隨著戰爭的減少,遂將"探馬赤軍"編入民籍,就地駐紮屯墾,允許他們娶妻生子,成家立業,成為"民戶"。從此,在同仁一帶戍邊屯墾的軍士,就成為保安族的"先民"。
保安族婦女的民族服飾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人口數為2007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