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出爐的《Mojito》,B站一條高贊評論這樣寫道:
「最難受的還是我們這些周杰倫的老粉,以前全網黑他的時候,我們噴不過你們,現在全網都喜歡他,我們又舔不過你們。」
在成績說話,流媒是天,榜單為王的慕強粉時代,老粉的興奮與不甘溢於言表。
2000年發布首張個人專輯的周杰倫,20年來都是潮流變遷的試金石,喜歡的一拍大腿,「這他媽才是音樂」,厭煩的一臉懵逼,「這玩藝兒也叫音樂?」
現在的周杰倫可說是各種情緒的核反應堆。
新歌MV雖然是馬卡龍濾鏡的拉丁風,但大金鍊子的快手油膩感,也讓人不適,豆瓣評分保持了《說好不哭》的趨勢,吐槽不少。
在直男大本營虎撲和二次元基地B站,對花美男的厭惡以及對「雞你太美」的調侃都深入骨髓,當然與成名已久的周杰倫相濡以沫,與流量鮮肉相忘於江湖了。
對於開了八百級美顏的抖音小姐姐,或是在石灰里托馬斯全旋的快手土嗨,《Mojito》的遊記風,都太恬適了,既不夠美膩,也算不上潮酷。
至於最新的抄襲梗,一邊是專業扒譜,一邊是空耳鑒真,孰是孰非,不可描述,但「天王不抄襲」的腦殘言論還是要反的。
披頭士George Harrison的《My sweet lord》因為電影《銀河護衛隊》翻紅,但這首歌曾被認為抄襲了女子組合The chiffons的《He's so fine》,後者發行於1962年。
最後美國聯邦第二巡迴法院判定抄襲成立,George Harrison要用版稅賠付5870萬美元。
幸好法官owen給面子,告訴George Harrison,你這叫無意識複製,感覺有點英雄所見略同的意思。
事情也就到此為止,非要糾結「大師的事怎麼能叫偷」,太阿Q了。
周董的老粉都是有故事的人。
當年聽著《雙截棍》的男生,穿著松垮的褲子,一臉慵懶,嘴裡blur著「霍霍哈嘿」,喜歡「漂亮的迴旋踢」,也懷念「故事裡的小黃花」;
喜歡《簡單愛》里,憧憬騎單車,看日落的浮世風情,談一場「牽著你的手不放開」的戀愛。
他們的糾結,Q音、快手、B站不懂。
在《說好不哭》之前,老粉討論的都是何時能拿格萊美等高光話題,後來「江郎才盡」的批評多了,甚至iKun都過來踩一腳,讓他們五內俱焚。
儘管任賢齊早說過,「杰倫不用數據吧,用作品就打死你了!」
但中老年粉絲仍然為信仰努力,「三十好幾了,帶著娃,頂著黑眼圈,給你做數據」,周董也不得不喝著奶茶點贊,微博熱搜、Q音衝量,簽約快手,格萊美的夢想遠了,但離3億老鐵近了,何況抖音也簽了傑威爾,流量不香嗎,榜單不甜嗎?
被情緒固化的品味,最後都無限接近失真。
年逾不惑的周杰倫仍然是華語樂壇的天花板,但音樂不是油漆,給你的人生刷一抹亮色就完事了,總有偷懶的粉絲把自己活成別人的一部分,用愛豆的品味建構自己的人設。
歷史進程中的周杰倫,贏了上個20年的番位戰,下個10年呢?
2009年台灣中華音樂人協會仿照滾石的作法,編寫《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榜單,分為兩個時間跨度:1975-1993年,1993-2005年。
評委109人不是歌手、詞曲作者,就是製作人、DJ、媒體、樂評和唱片公司老闆等等,採用打分的方式層層篩選,最後在兩個時代分別評出100張最佳專輯。
評選的標準由李宗盛牽頭,定出4個維度。
1、整張專輯是否突破既有格局;
2、歌詞水準;
3、旋律、編曲和演奏水準;
4、歌手在聲腔方面的表現力;
至於銷量,雖然彼時並無流媒灌水之說,但大家一致認為不是評判音樂人的最佳方式,同理,拿過多少獎,也不在考量範圍,
周杰倫在1993-2005年的百大榜單中有3張專輯入選,排名第14位的《范特西》,第24位的《JAY》,第72位的《葉惠美》。
那時他已經上了《時代》封面,專輯《七里香》已經發布,個人聲望和江湖咖位都是最巔峰,所以榜單應該有代表性。
但比他成績好的還有幾位。
王菲就有6張專輯入選,陶喆4張,伍佰有3張(成績明顯好於周杰倫),其他如五月天、范曉萱、陳綺貞等都有3張入選,雖然總體排位不如周杰倫。
百大的冠亞軍分別是陳建年和胡德夫兩位民歌大師,評委顯然希望自己的選擇禁得起時間的檢驗,兩張專輯都是反工業製作,不用技巧,也沒一點油膩味兒,口琴、提琴和自製的排笛一起上陣,發自肺腑,臻於完美。
在評委之中,李宗盛一向看好陶喆和周杰倫,認為他們是流行音樂承上啟下的人物。
1993年陶喆從洛杉磯歸來,李宗盛跟王力宏說,「這娃要火!」倒不是因為他第一個引入了R&B(節奏布魯斯),而是R&B需要甜膩加性感的唱功,聲調要有點「假仙」,沒內味兒的立馬穿幫。
李宗盛是陶、周並重,但他有兩個判斷。
一是周不如陶,陶是靠喉嚨和聲帶推進聲音中的曖昧,R&B的還原最為傳神,缺點是無法KTV化,因為演繹的難度太高,當然陶只還原,不創新,歷史地位也有限。
二是周比陶接地氣,因為囫圇吞棗式的唱法,「把唱歌變成了說話的延伸」,加上周杰倫的style非常街頭,旋律感好,所以他在KTV就比陶喆有排面。
李宗盛的結論,陶的旋律要改良,周的技法要進步。
然而事實剛好相反。
從豆瓣評分看,周杰倫評分較高的專輯都來自新世紀的首個10年,後來的專輯嘗試了多種因素的融合,效果卻不如人意,而且從2014年的《天涯過客》開始,每張專輯必有一首中國風的承諾無法兌現了。
從周杰倫的個人發展看,中國風唱了十幾年,在國內無人能及,但走向全球的願望並未實現,毛不易的新中國風也沒有大火,說明文化內核有門檻,也沒找到普世的表象載體。
現在周杰倫退而求其次,尋求曲風創新,給這一代受眾新鮮感,大方向值得肯定,但對於提高歷史地位沒多大幫助。
按李宗盛的說法,陶喆為什麼回國?因為洛杉磯像他那種水平的歌者有兩萬多,「許多可能做得還比他好」,周杰倫的尷尬在於,在華語樂壇做到了極致,卻始終無法全球化,比圈粉,他不如BTS或blackpink,拼實力,在成熟的歐美樂壇又占不到上風。
而且流媒當道,數據都即時化了,樹欲靜而風不止,你不刷都不行。
肖戰的新專《光點》,頭號土豪粉絲貢獻了30多萬張,一人包辦近百萬的銷售額,我們知道微信好友限制今年剛突破5000,買30多萬張專輯當然不是為了饋贈好友,只是佐證了對愛豆的狂熱。
從成績看,《說好不哭》上線12小時收入1500萬,《Mojito》15小時是900多萬,肖戰的《光點》8小時就破了2500萬,在QQ音樂的數字專輯總榜前20名中,周杰倫的《說好不哭》和《床邊故事》都在前5之外,榜單中李宇春已是老將,其他不是流量,就是鮮肉,還有郭德綱弟子張雲雷這樣的跨界玩家。
曾經有人算出周杰倫的數專是人均購買1.06張,周和老粉都以此為榮,覺得粉絲衝量不可與真實銷售同日而語,2016年的《床邊故事》確實如此,但從《說好不哭》畫風就變了。
以QQ音樂的粉絲土豪榜為例,《mojito》的土豪粉一個人買了3000多張,《說好不哭》高達8000多張,而Taylor swift的《Lover》,最豪粉的貢獻不過800多張,Justin bieber新專《Changes》300多張,Lana del rey的《Lust for life》,只有50張,按老粉不刷的邏輯,豈不是更能打?
任何時候,本質粉如果把自己拉低到鮮肉粉的水準,後者必然以豐富的經驗和旺盛的購買力擊敗之。
每個潮流的初代粉都是傲嬌的,但他們的困惑一直都在:真正的藝術應該封閉在小眾情趣的圈子裡?還是需要大眾消費的商業背書。
流媒時代,市場表現≈音樂質量是大勢所趨,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這個詞本來指的就是工業化生產的以傳播和盈利為目的文化商品。
如此說來,對新晉音樂人接受不能是原罪,失去了與新音樂溝通的耐心和動力也是原罪。簡言之,糊才是原罪。
說到歷史地位,周杰倫的音樂是西風東漸的產物,雖然雜糅了自己的詮釋,終究是R&B的過度形態,不是繼往開來的宗師,中國風也沒有得到跨文化聽眾的廣泛認同。
非要把周杰倫供到流行音樂的聖殿里,受幾柱信眾的高香,心態與砸錢去iTunes刷榜的網紅粉、流量粉,沒多大差別,華語樂壇天花板的尊號還不夠嗎?
粉絲拎的清,愛豆才放得下,周杰倫的泡沫,在老粉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