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極致的風光大片都是怎麼來的?在未來的教程中,托馬斯會陸續和大家分享,一些風光照片的前期拍攝過程和後期處理思路。
今天分享的照片,是我去年在格陵蘭島2個月徒步過程中,拍攝的一張全景接片。
要拍到一張震撼的風光照片,常常考驗著攝影師的毅力、耐心和細心觀察。
當天下午其實整個西邊天空烏雲密布,讓人頗為沮喪。
不過我們觀察到很遠的地平線處,雲層和海平面之間有一條很小的縫隙,如果傍晚繼續保持這樣,那麼太陽落入空隙的時候,就會照亮雲層,有可能形成壯觀的晚霞。
於是我和隊友決定賭一把天氣,繼續爬上600米的高處等待日落。在路上,我們發現了不少有意思的前景,但這樣的構圖,對我而言還是太普通了一些。
我們不遠萬里,輾轉了幾次飛機、直升機和漁船,在格陵蘭島無人區徒步了2個月之久,目的就是去尋找和記錄這個世界上最震撼的一些山地景觀。
而使用全景接片,取入整個連綿的雪山和峽灣,無疑是一種更具衝擊力的構圖方式。
在廣角鏡頭下,只有遠處的景物的話都顯得很小,畫面容易缺少縱深感,需要取入一些前景來強化空間關係。在山坡上有很多的岩石,但這些岩石很多都很亂,並不是特別適合取入構圖。
我在山坡上仔細搜索,發現了一組形態和排列比較有序的石頭,比較適合當作前景。
石陣中間是一塊比較大的巨石,旁邊是一群比較小的岩石,而且這些小的石頭,其尖角都是指向中間的巨石,就像一個個箭頭一樣,比較有秩序感。
前景是風景畫面的一部分,而不是割離的另外一組景物。如何讓前景的石頭陣,和背景的晚霞形成更好的聯繫和互動?
我在《風光攝影后期基礎》一書中提到過,人的視線或者手指方向也是一種視覺引導線。
如果在石頭上站一個人,而且人看著遠方(或者手指遠方),那麼畫面下部和上部之間的視覺流動就會建立起來。
當然人在這裡,除了起到視覺連接的作用之外,還起到了參照物和增加故事性的作用。
如果沒有這個人,我們可能無法感覺出來這塊巨石到底有多高,遠處的山峰到底有多遠。但有了人之後,讀者就能直觀的明白這塊石頭有2-3個人高,還能通過透視大小關係,理解遠處的山峰有幾公里遠。
在純風景照中,氛圍和故事的營造是更有難度的,而人物的加入,無疑讓畫面更容易帶上情緒。
下圖就是我用無人機自拍的現場環境圖,大家可以看到我放相機三腳架的拍攝點和我人站的位置。
很多人好奇又要自拍又要接片,是如何完成的?答案其實是分開拍攝。我在晚霞剛有一點點徵兆的時候,就爬到石頭上,用定時快門線,自拍了一張我站在巨石上的照片。
等晚霞開始爆發後,我又回到了石陣後面的拍攝點,進行全景接片的拍攝。
這組接片使用尼康D750相機和14-24mm超廣角鏡頭拍攝,單張焦距是16mm,豎構圖,一共拍攝了一排8張。
因為使用廣角接片,所以我需要保證兩張照片之間的重合度至少有50%。這樣軟體在接片的時候,會優先選擇每張照片中間形變較小的部分,而不會取入廣角照片四周形變誇張的區域。
下面三張照片,是我從左到右拍攝的前三張照片,可以看到兩張之間的重合度都達到了50%-70%。
每張照片的拍攝參數如下:
首先是自動白平衡、自動矩陣測光、自動對焦,我比較相信科技的力量,大部分情況下都用自動。
我一般喜歡用光圈優先模式,固定光圈和ISO,讓相機自動選擇快門速度。
因為當時的光線瞬息萬變,要求快速完成拍攝,我乾脆手持快速完成了接片(因為每張調整雲台實在繁瑣),快門速度不能太慢。
所以我把ISO提高到400,光圈保持在最優光圈(f8)附近的f6.3,石頭陣離我的拍攝點有7米多遠,f6.3的景深沒有問題。此時相機給出的快門速度是1/60秒,比較合適。
在後期的時候,我把這8張照片導入Camera Raw軟體中,使用教程《如何用PS/LR拼接高質量的全景照片》中的方法進行拼接。
下面這張,就是接片完成之後的全景圖像,我在Camera Raw中繼續對其進行了簡單的調整。
首先是要恢復照片中的細節。原圖天空部分過曝,地面漆黑一片,所以曝光、陰影、黑色都做了提升,高光滑塊降低。
原圖的天空雲層蘊含了很多細節,只需簡單處理一下就會質感豐富。
除了整體的清晰度+5,去除薄霧+50強化細節之外,我還給天空拉了不少漸變濾鏡,只對天空進行減曝光,加清晰度,去除薄霧的操作。
一般我在使用漸變濾鏡和徑向濾鏡的時候,都會遵循多步少量的原則,也就是每一個濾鏡調整的參數都比較小,但可以調整很多次,每次的氛圍和羽化值都稍有區別,這樣最終效果會更加自然。
使用Camera Raw簡單處理了一下,照片效果已經非常突出。
這張全景接片的成片四周有不少空白縫隙,我使用了教程《如何無損修復全景接片中的變形和空隙》中的方法,用變形和填充工具,對空白像素進行了處理。
接著將前面拍攝的人物素材導入摳出,與全景照片合併到一起。
因為是相同機位相近時間拍攝的人物素材,因此人物透視、角度、光影合併進來很自然也很簡單。
在最後的成片中,我把我的藍色羽絨服,用色相/飽和度工具改成了紅色,以和紅色的晚霞來統一、呼應。
照片中還有很多類似的小細節,都需要攝影師去考慮到。比如除了衣服的顏色之外,衣服的選擇和搭配也是很重要的。
下面一張照片是我另外一張背影自拍,效果並不好。
原因是歐美版型的衝鋒衣和衝鋒褲一般都比較膨脹,不是特別修身,所以拍出來線條感和質感都不太足夠。
後來我研究了很多Max Rive的自拍,發現他經常使用羽絨服加短褲的奇怪搭配。
我自己後面反覆試驗了一下,效果還真不錯。我自己總結的原因,是因為羽絨服表面是一塊一塊的凸起,拍攝出來會很有質感,遠勝於表面一片光滑的硬殼衝鋒衣。
而穿短褲則可以保留腿部線條,更顯力量,和壯闊的自然場景也更搭配。
所以雖然當時北極的溫度已經只有0度上下,我還是堅持穿著短褲和羽絨服的奇怪搭配進行拍攝。
雖然這些都是微小的細節。但正是一個個的小細節疊加在一起,才決定了照片最終的視覺表現力。
每一張風光大片的背後,離不開天時地利的客觀因素,也離不開攝影師的不懈探索和極致追求。
歡迎關注@Thomas看看世界,
每周學會一個攝影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