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不願生孩子,更不願多生孩子。
一方面是政策原因,一方面也是因為壓力太大,尤其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養孩子就會變成一道難題......
但很多國外家庭不一樣,一家有三四個孩子算是正常現象,很多國家甚至鼓勵多生孩子以增加人口基數,家庭生的越多,政府補貼也越多。
你能想像,一個家庭有16個孩子是什麼樣的場景嗎?而且他們都是同一個爹媽生的......
這個家庭,就住在澳洲昆士蘭Toowoomba,媽媽Jeni,今年50歲;爸爸Ray,今年51歲。
夫妻二人關係十分恩愛,他們自結婚之後,就開始不斷「造人」,他們並不是為了得到政府補貼,而是他們真的很喜歡孩子。
他們很享受做父母的感覺,也會發自內心的感到快樂。
在這16個孩子中,有9個男生,7個女生。目前最大的Jesse, 29歲,最小的孩子Katelyn, 4歲。
Jeni和Ray 的兩個孩子已經結婚,他們也抱上了孫子、孫女。
Jeni 表示:「我十分喜歡做媽媽,每個孩子對我來說都是禮物。」
她甚至還說,如果有機會,她還想繼續生下去。
這樣的家庭,不僅在澳洲,估計在全世界也是不常見。
你是否也好奇,這樣人口數量龐大的家庭,每天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
普通家庭買牛奶、麵包,論個數。而這一家人,論「筐」買。他們每周至少要買50升的牛奶,麵包也是十幾包的買,光是買這些食材每周就要至少要花$600澳幣(約合3000人民幣)。
他們買的大部分都是打折或者常見食材,如果打折厲害,還會多買點在家囤著。
就這樣一個月算下來,不算其他,這家人光是伙食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至於做飯,由於人太多了,所以他們就選擇簡餐為主,每天也都有菜譜。
「我們8歲以上的孩子都要幫忙做家務,我們也會教他們如何洗菜、切菜、做飯......
當然,孩子們也都有零食吃。
通常周日晚上,家裡會吃烤肉,然後過生日的時候在大吃一頓。」
洗衣服要分很多次才能洗完,一家人每周要洗的衣服可能多達幾十公斤。
洗衣機表示亞歷山大......
媽媽Jeni 作為一個家庭主婦,也是沒閒著。
不僅要照顧這麼多孩子,還要想法設法給他們合理的教育,照顧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情。更要考慮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
有些家長,一個孩子都搞不定,但這位媽媽,不但能搞定,還樂在其中。
「只要每個孩子都吃飽了,洗完澡了,做了家務和完成了家庭作業,然後乖乖上床睡覺,彼此都能感到被關心和被愛,那麼我認為這是一個成功的一天。」
這麼多人住在一起,家裡肯定會被弄亂,Jeni 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她不僅會給孩子們分配任務,還列出了一張「家庭守則」,每個人都必須要遵守。
另外,Jeni 規定家裡8歲以上的孩子都要遵守牆上「任務表」的內容。
每過一段時間,Jeni 會給孩子們更換「家務內容」,這樣既可以讓孩子們體驗和學會不同的技能,又能合理的安排孩子們的勞逸結合時間。
比如:接送弟弟妹妹、洗衣服、吸塵、洗碗......
作為家庭的一分子,就要分工合作做家務,對家庭有所貢獻。
關於這點,家裡的孩子並沒有抱怨,反而很積極走心的完成任務。
「如果只有媽媽每天在家做事情,那其他人也不會知道其中的樂趣和辛苦。如果你住在這個家裡,你就需要出一份力,對家裡做貢獻。做好自己的工作,也不給其他人添麻煩。」
這樣既能讓孩子有參與感,也能讓他們意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甚至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增強孩子們的感情。
三年前,Jeni 被查到患有甲狀腺癌,在她住院期間,孩子們的生活非但沒有一團糟,反而把家裡也都安排的井井有條,沒有讓媽媽操心,這也得益於他們長期教育的影響。
現在家裡有11個孩子仍生活在一起,年紀較大的孩子也逐漸搬出去住,但所有孩子都已經被培養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就連8歲的孩子也能為家人們單獨準備晚餐,
孩子們在媽媽的教育下,也變得越來越優秀。每個人都能獨當一面。
Jeni 還表示,生這一大家子的孩子,並不是適合所有家庭。作為父母也必須有強大的毅力和耐心,更要有處理問題的能力。
更現實的是,還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因為真的很費錢!Jeni 說儘管自己的家庭受到外界的質疑和批判,但家人們也在努力工作,不想花納稅人的錢。
這家人集體出門回頭率必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