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鋒區大力開展文物保護和非遺傳承保護利用工作

2020-04-25     四川新聞聯播

四川新聞網廣安424日訊(魏翠娟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化遺產,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促進該區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前鋒區位於四川廣安渠江東岸,華鎣山脈中段西麓,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文物種類眾多,現有各類文物點175處,含省、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0處(省級4處、市級5處、區級11處),代表有雕刻栩栩如生、文字清晰、保存完整的代市牌坊,有保存較為完整的三線工業遺產——國營永光儀器廠舊址,以及集摩崖造像、題刻、崖墓融為一體的獨愚子墓(觀塘鎮)等文物保護單位。

非物質文化遺產品類繁多,異彩紛呈。前鋒區共有非遺項目36個,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 、傳統舞蹈 、傳統戲劇、傳統美術、曲藝、傳統體育遊藝及雜技、傳統醫藥、民俗,其中省級非遺項目1個、市級非遺項目4個、區級非遺項目31個,傳習所3個。民間文學方面主要有歌謠、童謠等;傳統技藝方面主要有小井制陶技藝、桂興羊肉製作工藝、傳統篆刻藝術、長五川工木雕等;傳統音樂及戲曲方面主要有桂興山歌、桂興嗩吶藝術、道樂、打玩友等;民俗方面主要有代市花轎迎親、代市舞龍、袍哥茶陣、桂興石匠開山號子等。

近年來,前鋒區大力開展文物保護和非遺傳承保護利用工作,不斷探索我區文物保護多樣性開展和非遺文化創新性轉化。

以文物保護為核心,築牢文物安全防線。按照「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線」工作要求,前鋒區積極落實舉措,築牢文物安全防線。一是印發了《廣安市前鋒區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前鋒區文物保護單位檢查巡視報告制度》、《前鋒區文物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文件,從落實文物保護職責、開展文物法制宣傳、抓好文物安全防護等方面加強文物安全工作。二是召開文物安全暨文物保護員業務培訓會,著力提高鎮(街道)文物主管領導、文化幹部及文物保護員的文物保護意識,明確保護職責,落實管護責任。三是與鎮(街道)、文物保護員簽訂了文物安全管理目標責任書,將安全管理目標細化分解,責任落實到位。四是紮實開展文物安全巡查,做好日常巡查和春節、國慶、汛期等重點時段的巡查,發現隱患及時整改,確保文物安全。

以文物品牌為焦點,宣傳保護兩手抓。一是在文物修繕方面,完成諶家村子民居、石柱坪徐氏家族墓等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保養工程,省級文保單位國營永光儀器廠舊址的《保護與利用規劃》方案通過省文物局專家評審,啟動了省級文保單位代市牌坊環境整治工程的建設。完成省保單位黎氏宗祠《保護維修方案》編制,現正按省文物局專家評審要求修訂完善。完成月亭庵文物搶救性發掘,發掘工作獲省文物局檢查驗收組肯定,結項驗收綜合評分82.6分。二是在宣傳保護方面,藉助5·18國際博物館日和中國文化遺產日等時機,深入開展《文物保護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活動,發放各類宣傳冊8000餘份,多次在四川省文物局網、四川新聞網、中國報道、廣安在線等媒體網站上刊發文物保護信息稿件,及時宣傳報道我區文物保護工作開展情況,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以非遺挖掘為抓手,強化非遺項目申報。堅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文化塑區」戰略的重要內容,強化挖掘保護,積極主動申報。一是全面普查。深入探究非遺文化底蘊,建立非遺資源檔案庫和非遺人才資料庫,搭建起非遺保護四級名錄體系,開展「拉網式」普查,並深入農村、深入田間、深入一線走訪調查,做到「不漏村鎮、不漏線索、不漏種類、不漏藝人」。截止目前,累計走訪11個鎮(街道)200多個村1100餘人次,搜集非遺線索42條,普查資源36項,拍攝圖片500餘幅。二是積極申報。堅持以特色促申報,以申報促保護,加大項目傳承保護。截止目前,全區共擁有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6個,其中2015年「宕渠雙竹連響舞」「長五川工木雕」成功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8年「桂興嗩吶藝術」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打破了前鋒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零」的局面。2014年前鋒區創建為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連響之鄉」,前鋒區桂興鎮創建為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嗩吶之鄉」。

以活動演展為載體,營造非遺文化氛圍。著重發揮非遺保護傳承社會效益,全面深化非遺文化服務,推動非遺更好融入人民群眾生活。一是廣泛開展非遺文藝巡演。通過群眾廣場舞大賽、「音舞劇」雙年會、送文化下鄉、戲曲進鄉村、戲曲進校園、「歡樂農家大賽」「歡樂市民大賽」等文藝演出,穿插非遺類文藝節目,如桂興嗩吶、宕渠雙竹連響、川劇變臉等。二是廣泛開展非遺法律法規宣傳。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傳統節日、重大節慶等,大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法規,共發放《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宣傳明白紙2000餘份、《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宣傳明白紙3000餘份。三是廣泛開展非遺巡展活動。在北城中央大街辦公樓、龍塘街道先鋒廣場、前鋒中學、鄉村等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巡展50餘場次。通過圖片展覽、視頻播放、現場講解,讓廣大群眾零距離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成果,展現前鋒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以非遺項目為依託,打造非遺文藝精品。為全面提高前鋒非遺藝術觀賞性,推動非遺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前鋒區逐步探索非遺文化的品牌打造。一是出台了《廣安市前鋒區「宕渠雙竹連響」本地化品牌化工作方案》,成立了「宕渠雙竹連響」本地化利用和品牌化創響工作領導小組,強化了組織領導;二是以市級非遺項目「宕渠雙竹連響舞」為題材創編的文藝節目多次在省市比賽中奪得大獎。舞蹈《宕渠雙竹連響》於2014年代表廣安參加中法建交50周年文化交流文藝演出活動;前鋒區宕渠舞蹈隊成功參加2019年央視春晚演出,在歌舞節目《點贊新時代》中大放光彩,開創了春晚開播以來廣安市文藝節目登台表演的先河,實現了廣安文化文藝事業重大突破。三是邀請著名編導何川打造了以市級非遺項目「長五川工木雕」為素材的舞蹈《刻·春秋》。2018年舞蹈《刻·春秋》受邀到巴中市參加「巴人文化藝術節」,同年在廣安市第二屆「音舞劇」雙年會中喜獲金獎。

雖然我區在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

文物安全形式不容樂觀。我區不可移動文物基本分布於野外,長時間處在風雨浸蝕之中,自然損毀較突出,如千佛岩摩崖造像、大良城安漢保障碑等。同時不可移動文物分布較散,點多面廣,管護難度極大。目前我區對重點文物推行了政府購買安全服務,落實有文保員進行日常管護,以保障文物安全。一般文物則受經濟、人力等因素制約,文物安全防範水平較低。

非遺傳承受到嚴峻考驗。我區非遺資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傳於民間,由於歲月的流逝和現代生活方式的衝擊,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長期性的展示平台,使其已經滅絕和瀕臨滅絕。傳統民間文化項目參與人員也越來越少,傳承者和受眾群體明顯減少,許多民間藝術屬獨門絕技,口傳心授,傳統文化在老年人中還有一定影響,年輕人大多數對其不了解、不熟悉,民間文化的繼承後繼乏人,往往因人而存,人絕藝亡。

非遺保護隊伍素質亟待提高。區非遺中心在區文化館只加掛了牌子,沒有增加編制,無專業技術人員和非遺保護工作隊伍。非遺保護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其工作內容涉及民俗、社會、宗教、人類學等多學科。非遺普查的主體是普查者,其專業素質直接影響到非遺普查的效果和質量。我區目前專業普查人員少,大多數身兼數職,業務不精,能力提升緩慢。

加大文物保護投入,加強文物安全防範。一是通過積極向上爭取文物保護資金,不斷加大文物保護投入力度。重點推進代市牌坊環境整治、黎氏宗祠保護與維修、獨愚子墓環境整治等項目,打造文物旅遊新景點(區)。加強扶持引導,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開發,逐步形成多方共建、共享,文旅融合的新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區、鎮(街道)、村三級文物保護安全管理網絡,逐級落實文物安全責任;強化預防控制措施,加大執法巡查力度;紮實開展日常巡查和重要時段的安全巡查,發現隱患及時整改。

加強項目建設,打造非遺文化品牌。以傳承人保護為中心,打造一批重點非遺項目。積極組織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參加市內外大型的節日慶典和交流調演活動。逐步推進「宕渠雙竹連響舞」本地化利用和品牌化創響工作。通過組建連響隊伍,開展連響培訓,建立傳習基地,打造精品節目,對外交流展示等方式,不斷提升「宕渠雙竹連響舞」的群眾普及率和品牌影響力。逐步在各鎮、行業系統組建連響隊伍,全面開展連響文化輔導,在全區開展連響集中展示活動。

強化開發利用,推動「非遺+」模式深度發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開發和轉化利用中,堅持以開發促保護的工作思路,加大非遺的展示、宣傳和關聯產品的融創研發。積極探索、尋找非遺+「文化、旅遊、扶貧、網際網路、科技數字」模式,促進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開發非遺手工藝品、非遺文創產品、非遺表演、非遺服飾,打造非遺文化品牌。重點加強非遺與旅遊的深度融合,將非遺精髓融入旅遊,在旅遊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從而達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良好效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LBPr3EBnkjnB-0z1h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