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吉林榆樹:產糧大市邁向農業強市

2019-10-17     愛夢教育家

對170多個品牌的大米層層篩選,國內外數十位「鑒米專家」現場品嘗……去年10月,在中國·黑龍江首屆國際大米節上,吉林省榆樹市兩個大米品牌入選「2018中國十大好吃米飯」。

「一位外國評委向我豎起大拇指:米粒飽滿、晶瑩透亮、口感彈軟潤滑、氣味清香微甜。」榆樹市糧食局副局長紀鳳祥對評比當天的情景記憶猶新。

肥沃的黑土地、豐沛的松江水,讓榆樹糧食生產「天賦異稟」。全市耕地面積39.1萬公頃,糧食產量保持在70億斤階段性水平,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榆樹始終為保障糧食供給不懈努力著。」榆樹市農業局副局長孟繁野表示。

走進新時代,榆樹人不忘農本,從產糧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強農興市」的交響曲在黑土地上奏響。

務農重本 農民收入節節高

土橋鎮小鄉屯地處半山區,土壤貧瘠、水災泛濫,屯附近有個叫白頭溝的地方,50多年前曾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白頭溝,小雨扒層皮,大雨沖溜溝,莊稼年年種,十年九不收,費工又費力,年年白到頭。」

全屯73人,能下地幹活的只有19人,因為常年吃「返銷糧」,外人都管小鄉屯叫「養老院」。

小鄉屯人的臉面掛不住。1963年,生產隊政治隊長齊殿雲召集全屯老少開了一個會,70歲的村民李淑珍仍然記得當時的情景:「齊大娘揮著手說,『只要大家有志氣,抱成團,再窮的山溝也能變樣!』」當年春天,齊殿雲帶領7名婦女,大戰45天,硬生生挖出11條排水溝、45條順水壕,「八女治水」的故事就這樣流傳開來。

幾年後,小鄉屯大變樣:山坡有梯田、荒野成平原,稻穀飄香、玉米金黃……

40多年後,距小鄉屯僅5里遠的光明村,出了一個「小齊殿雲」。這個叫楊嵐的「80後」在家鄉發現了商機:隨著農村種植業結構調整,大量勞動力從傳統農業中解放出來,很多人缺乏就業技能和創業願望,農閒時節搓麻將、飲酒,遊手好閒。2000年以後,食用菌行業變得紅火起來,而她的婆婆正是當地有名的「種蘑高手」。「有技術、有市場、有閒置土地和勞動力,那還等什麼?」楊嵐說,2002年,她靠著種蘑菇便凈賺5萬元,企業很快發展壯大。

「我是聽著齊殿雲的故事長大的,一人富算不上成就,能夠『造富一方』,才能彰顯人生價值。」2011年,楊嵐聯合5人發起成立食用菌種植合作社,很快,「小鄉屯」牌食用菌便名聲大噪,合作社的規模也越做越大。8年來,楊嵐已帶領當地2000餘人走上致富路,合作社社員年人均增收2萬元以上。「儘管時代變遷,但榆樹人要想致富,一是離不開艱苦奮鬥,二是離不開黑土地。」楊嵐說。

榆樹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8年,榆樹市持續加大農業投入,建設高標準農田16.7萬畝,並完成「引松入榆」項目管線鋪設、卡中攔河閘除險加固和三道河治理等涉農工程;2018年,榆樹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395元,同比增長6.6%。

「農業是榆樹的『根』,抓牢根基,農民才能持續增收,『老榆樹』才能『根深葉茂』。」孟繁野說。

科技興農 告別「靠天吃飯」

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2010年,榆樹市被確定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市就把「科技興農」戰略擺在了突出位置。

「榆樹的農機化起步較早,很早便在玉米的耕種及後期加工環節實現了機械化。」孟繁野說。

農田用水全部改入地下管網,從種到收實現全程實時監測,高強度塑料製成的田埂既能隔水還能節省空間……保壽鎮民悅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內,理事長陳洪良介紹:「灌溉管網鋪設後,合作社農戶已徹底告別『靠天吃飯』。」

輾轉榆樹多地,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便是:「不重視科技投入,農業就沒有大發展,農民腰包就鼓不起來!」目前,全市全程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93%。

「秸稈還田讓土地『漲了勁兒』,大旱之年,莊稼也能出落個八九不離十!」八號鎮晨輝合作社理事長劉臣說,這項技術有效實現了保水保墒,成為豐收至關重要的因素。

榆樹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8年,榆樹全市推廣秸稈歸行全量還田免耕播種保護性耕作技術面積5.5萬公頃,占玉米種植面積的近20%。

開拓創新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湧現

位於五棵樹鎮廣隆村的天雨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和別家不太一樣。

「農業要想現代化,農民辦的企業先要實現現代化。」合作社理事長叢建對現代企業發展有自己的見解。經過慎重考量和股東表決通過,天雨合作社在前些年就進行了大面積的種植結構調整,在全市率先走上了大規模農業差異化發展的道路:少種玉米,主種大豆、高粱、穀子、花生,還自辦了一間植物油廠。

「一次看似有些冒險的主動求變,讓我們搶占了市場先機,企業年收入已達千萬元以上,股東分紅年年漲。」

同樣坐落於五棵樹鎮的田豐機械種植專業合作聯合社,則進行了一場更為大膽的「試驗」。

「我們的『精髓』便是土地託管,與傳統的土地流轉方式不同,託管就是對農民的田地實現從種到收的全程機械化服務,合作社與農戶共擔極端災害等不可抗力帶來的風險。」聯合社負責人陳卓介紹,每年秋收時節,農戶可以在全市同等地塊中選出產量最高的一塊,以此為標準,合作社為其支付託管費用。「從這些年的情況來看,土地託管的收益普遍高於土地流轉10%至50%。」

如今,由陳卓擬定的首份土地託管的合同文本,已成為吉林省土地託管的正式文本,這種形式也在吉林省乃至全國逐漸推廣開來。

70年砥礪奮進,昔日「產糧大市」正快步奔向「農業強市」,「到2020年,榆樹將在全省和全國糧食主產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孟繁野透露。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03日 01 版)

記者 岳富榮 李家鼎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KhL220BMH2_cNUgUsbs.html








答應我,好麼

2020-04-04





這個年很靜

20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