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家看了《中國詩詞大會》,再次領略到中國文字之美。
就拿前天的中秋來說,「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10個字就將中秋之夜的景象描述的淋漓盡致。
語文很重要,大到人文素養,小到日常打招呼,都直觀地體現一個人的文化水平。
有句話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更有句話說,得語文者得天下。
怎麼學好語文,我覺得一是從小就要重視,二是語感,沒有語感的孩子幾乎學不好語文。
怎麼培養語感?這三把鑰匙很關鍵——讀、寫、背
多讀
—讀,讓孩子儲存知識量—
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
有專家研究證明:一個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只有達到課本的4-5倍的時候,才會形成語文能力。
所以,語文能力形成的關鍵在於閱讀,而閱讀的範圍不能狹窄,僅局限於課內,不然很難學好語文。
家長千萬不要以為課外書是「閒書」,正因為這「閒書」才不斷地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拓寬知識面和視野。
-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這一句句真理名言都在告訴我們,書看得多了,理解力自然就上去了。
相比數學、物理等需要刻意練習的學科,語文不需要刻意練習,多讀一定是它的一大利器。
今年教育部提出語文改革,考試卷面字數將逐漸高達9000+,古詩詞篇幅增加,課外知識增加,都在倒逼孩子多讀課外書,更是提醒家長不要限制孩子看課外書。
我想這是順勢而為。
我們能夠發現五六十年代的人,還會有傑出的作家,而現在幾乎看不到了,其實就是受教育理念的影響,都在追求快、技巧。
就像市面上的寫作培訓班,速成班之類的,完全沒必要報,花那錢不如讓孩子多讀課外書,因為知識的儲存量才是根本。
所以,多讀是學好語文的基礎。
如何讀?就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和階段特點來選書,兩三歲時多讀繪本;上小學後,看文字性的書籍為主;初中就可以看紅樓夢之類的名著。
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歡閱讀,那一定是錯過了閱讀敏感期。
多寫
—輸出,才能鞏固知識 —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讀的再多,腦子裡縱然有千萬句想說的話,如果不能輸出,終究流於形式。
所以,我們就要讓孩子學會輸出,讓他們把心中的想法寫下來,才能明白寫作的基本結構。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寫其實是更高層次的記憶,可以調動多個器官,並進入記憶的高級階段。
在我進入新媒體寫作之初,曾問過寫作大佬,怎麼做到你那樣,寫作信手拈來?他就回答了六個字:多寫、多看、多練。
以前不得其領,現在終究明白,什麼事都需要輸出,沒有輸出怎麼檢驗成果。
因此,寫很關鍵,就是要逼著自己輸出。
那孩子怎麼輸出呢?有的老師會讓孩子每天寫日記,這樣孩子就不得不寫,有的老師不要求孩子寫日記,那家長可以給孩子布置寫日記或者寫小段落的任務。
寫就是讓孩子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將別人的話再說一遍,說的好與壞,那就看功底了。
但不管孩子寫得多差,多幼稚,都要堅持寫,誰的過去不幼稚?
寫了可能沒收穫,但不寫一定沒收穫。
多背
—好的詞句不背下來,太可惜了—
我雖然很討厭死記硬背,但不得不承認背誦很重要,尤其是有理解的背誦。
語文課本中的優美句子、古詩詞非常多,如果不能掌握背下來,應用在作文上就太可惜了。
通篇陳述的作文中,來個幾句優美詩詞就是錦上添花,如果沒有就比較乏味,所以,這就是背誦的好處。
背誦還是一種繼承,對古人精神世界的繼承,當我們看到月亮時,我們會想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思念之情,更能體會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豪邁之情。
小時候最討厭的背誦全文,現在能感受到其巨大的作用。
那就是能最簡潔,最直接地引用古人的話表達自己的感受,僅僅幾個字就能概括自己幾十個字的想法。
所以,背誦書本中的好詞好句,很有必要。
學好語文是學好其他科目的基礎,如果連一句話的意思都不明白,還怎麼去讀題,答題?
得語文者得天下,不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