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網: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關於中國區域經濟下一個十年的發展大方向,8月底接連兩場重量級會議——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會議,清楚地進行了描繪:接下來國家層面將更加突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人口與經濟還將進一步向核心城市群和區域中心城市匯聚。
如此一來,全國各大城市群、都市圈,紛紛藉此東風之便,進一步擴大各自的群、圈範圍。身居國內綜合實力最強長三角城市群的合肥都市圈,便在近日宣布進一步擴容,將省內蚌埠市整體加入。
合肥都市圈再擴容:蚌埠市已整體加入
據合肥市發改委區域經濟處相關人士介紹,9月5日,合肥都市圈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在合肥召開,會議研究通過了蚌埠市整體加入合肥都市圈的決定,蚌埠成為合肥都市圈中的一員。
今年1月,蚌埠市政府工作報告透露,預計201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00億元,同比增長8.6%。其實,蚌埠市早就有了想加入合肥都市圈的想法。
今年5月,蚌埠市出台了《深度對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全面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工作方案》。該方案提出,蚌埠市要主動對接合肥都市圈一體化發展規劃新一輪修編,積極加入合肥都市圈。
以合淮產業走廊、合—滁—蚌經濟帶建設為突破口,加快《蚌淮(南)城市組群城鎮體系規劃(2019—2035)》編制和實施,實現與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空間、交通、產業、公共服務等規劃政策有效對接。
同時,謀劃建設合蚌城際、亳蚌寧揚城際,陸續實現與淮河生態經濟帶、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快速聯通。高標準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與合肥都市圈共建「一核、一江、一區、七廊、多板塊」生態空間格局,優化長三角城市群生態屏障。2006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第八次黨代會上明確提出合肥要「提高經濟首位度,形成具有較強輻射帶動力的省會經濟圈」。
2007年初,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上進一步確定了「規劃建設以合肥為中心,以六安、巢湖為兩翼」的省會經濟圈。
2009年8月,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於加快合肥經濟圈建設的若干意見》,正式將「省會經濟圈」更名為「合肥經濟圈」,同時把淮南市和桐城市納入合肥經濟圈範疇。
2013年底,合肥經濟圈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會議研究決定,同意滁州市整體加入合肥經濟圈。
2016年,合肥經濟圈向合肥都市圈戰略升級,同時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之後,蕪湖市、馬鞍山市加入合肥都市圈。
省會的橄欖枝:合肥都市圈的前世今生
作為國內綜合實力最強的長三角城市群,群內的都市圈子集不僅數量多,而且每一個都實力不俗。
在早前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下稱「規劃」)中曾提出了長三角「一核五圈」的構想,即上海是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另有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寧波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勾畫了長三角都市圈的輪廓。
由於上海本身城市定位的特殊性,所以在長三角城市群內,上海都市圈的提法漸漸就弱了一些。我們不妨重點關注一下其他幾個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為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八市,包含3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句容、丹陽、揚中、儀征、高郵、天長、明光、寧國、溧陽)和20個縣,總面積6.46萬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3674.7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2730.7億元。
杭州都市圈:杭州都市圈位於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南翼,以杭州為中心聯結湖州,嘉興,紹興,衢州,黃山五市為節點長三角打造的「金南翼」。杭州都市圈總面積53239平方公里,2017年都市圈常住人口2569.8萬,地區生產總值26520.5億元。
寧波都市圈:寧波都市圈是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為建設寧波及浙東地區立足長三角,打造「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的重要戰略舉措,是加大推進寧波市轄區城市地位和加快推進餘姚、慈溪、奉化、象山、寧海同寧波市轄區一體化的步伐。
蘇錫常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位於長江三角洲,包括蘇州、無錫、常州三市。憑藉蘇南模式,蘇錫常在改革開放後的幾十年間經濟迅速崛起。2017年,蘇錫常三市區域生產總值即超過3萬億元。
看過了以上都市圈,我們再來對比一下合肥都市圈,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合肥都市圈那麼急於進一步擴容——
在蚌埠入圈之前,合肥都市圈包括安徽省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蕪湖市、馬鞍山市、桐城市(縣級市),國土面積占安徽全省的40.6%,人口占全省的43.2%,區域經濟總量占安徽全省的比重接近59%。2016年,合肥都市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206.3億元。
我們可以很清楚發現,在經濟體量上,合肥都市圈基本只有南京都市圈和蘇錫常都市圈的一半,與杭州都市圈的差距也十分明顯,僅和寧波都市圈情況相似。不過寧波都市圈雖然叫做都市圈,但本質上只有寧波一城與周邊幾座縣級市的組合,占比浙江全省經濟總量也較低;而合肥都市圈基本上是合肥拉著眾多安徽關鍵性地級市參與,兩者的權重性自然不能簡單比較。
需要大家提醒的是,身在長三角城市群內,不同的都市圈其定位不盡相同,在多個兄弟都市圈都在走經濟體量路線時,區位優勢明顯要稍遜一籌的合肥都市圈,在對自己的長期發展規劃中,有意模糊經濟屬性,而增加了更多的社會屬性——
按照規劃,到2020年,合肥都市圈總人口約為1500萬人,其中合肥800萬,蕪湖420萬,馬鞍山280萬。城鎮人口約為1300萬人。2030年,合肥都市圈總人口約為1800萬人,城鎮人口約為1700萬人。同時,城鎮化水平在2020年達到80% ~85% ,2030年達到90%~95%。城市化率、人均收入達到長三角平均水平。
總人口、城鎮人口、城市化率、人均收入,才是合肥都市圈從設立之初就清楚的發展主要方向和權重。
身體很誠實:南京都市圈的硬核影響力
南京之於安徽省意味著什麼,我想這是所有的江蘇、安徽兩省居民都心知肚明的。
相比合肥長期以來輻射力度主要集中在皖中地帶,南京對於安徽省的輻射,從來都是不分皖北、皖中、皖南的。
關於南京對於安徽的看中,我們可以從南京都市圈的成員城市名單中清晰看到——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八市,包含3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句容、丹陽、揚中、儀征、高郵、天長、明光、寧國、溧陽)和20個縣,總面積6.46萬平方公里。
我們拋開區縣級行政區,單從地市級行政區來看,南京都市圈的核心成員城市,從一開始就是江蘇、安徽兩省一省一半,各4座城市的。
而事實上,作為都市圈中心城市,如果我們把南京特殊對待的話,那麼南京都市圈中事實上安徽和江蘇普通成員級地級市的數量應該是江蘇3個,安徽4個。
這裡還需要特彆強調是,如果進一步計算以上幾市的土地面積,情況還會更加有趣:南京6587平方公里、鎮江3843平方公里、揚州6634平方公里、淮安10072平方公里、馬鞍山4049平方公里、滁州13398平方公里、蕪湖6026平方公里、宣城12340平方公里。
安徽四市,面積合計35813平方公里;江蘇三市,面積合計20549平方公里,即使加上南京,總面積不過為27136平方公里。所以在南京都市圈的規劃中,上層對於南京都市圈的定位,原本那就是拉動南京周邊的蘇皖兩省區域經濟發展。
相比其他尚且停留在名義層面的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一體化進程顯然更為落地化,這充分體現在以南京為中心的城際軌道交通建設進程的迅猛之上——
軌道交通建設分城圈、郊圈、核心圈、緊密圈由近及遠四個層次來建設。
城圈即主城,規劃中有15條地鐵線;
郊圈指都市發展區半徑30km,主要是地鐵的延線及江北、江西部經濟發展的轉換地帶、南方與北方經濟發展的交融區域,具有戰略性的江寧、仙林內部地鐵;
核心圈指的即是寧鎮揚馬滁等半徑在100公里左右的,有寧高線、寧句線、寧儀線、寧揚線、寧馬線、寧滁線、寧和線;
緊密圈及以遠指半徑為200公里左右的,京滬高鐵、滬寧城際、寧常城際、寧杭城際、寧安城際、寧合客運、寧淮城際、寧通城際。
待這些城際鐵路建成後,南京到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巢湖、宣城、蕪湖、合肥的時間將分別縮短至19分鐘、30分鐘、60分鐘、16分鐘、19分鐘、48分鐘、25分鐘、30分鐘、47分鐘。
一小時都市圈,屆時將真正全部形成。
蚌埠:安徽省的交通要道
蚌(beng 四聲)埠(bu 四聲),這是一個對於絕大多數安徽省以外人來說,名字都略顯拗口的城市。
蚌埠是安徽省北部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總面積5950.7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81.25萬,常住人口337.67萬人。截至2018年,蚌埠市下轄4個市轄區、3個縣: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蚌埠高新技術開發區、蚌埠經濟開發區。
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GDP)1714.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07.89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762.29億元,增長9.2%;第三產業增加值744.48億元,增長9.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3.2:43.9:42.9調整為12.1:44.5:43.4。人均GDP50662元(摺合7656美元),比上年增加4429元。
無論是從經濟總量還是人口總量兩方面來看,蚌埠市現階段都還只能徘徊在三四線城市之間。而在高手如雲的長三角城市群中,蚌埠市還要面臨普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城市分級標準。但是蚌埠市的最大價值,還是在於它的交通樞紐地位——
蚌埠地處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淮河中游,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交匯點,同時也是京滬高鐵和京福高鐵的交匯點。
在合肥高鐵路網尚未真正鋪展開來時,蚌埠市得益於自身的區位優勢,率先乘上了京滬高鐵這艘大船,成為國內較早期開通高鐵線路的三四線城市。也正是因為這條高鐵,使得蚌埠比安徽省內許多城市都先融入南京都市圈和長三角城市群。
乘坐高鐵,從蚌埠到南京最快最需要41分鐘,是絕對的南京都市圈一小時成員城市;同時蚌埠到上海最快也只需要2小時,成為上海都市圈兩小時成員城市。
相反,雖然目前蚌埠到合肥的高鐵最短耗時也僅有45分鐘,但是在日發行車次數量上,蚌埠南京之間的頻次依舊是蚌埠合肥之間的一倍左右。
而我們提到的蚌埠交通樞紐地位,並不僅僅因為蚌埠本身通往合肥、南京和上海的便捷性,更是因為,蚌埠連通皖中和皖北地域間的特殊價值。
因為歷史和地理的因素,和江蘇被為蘇北、蘇中、蘇南一樣,安徽也被分為皖北、皖中、皖南。作為省會的合肥,長期以來事實上都是皖中地區的中心城市,對於皖北和皖南的輻射性較弱。
皖南與蘇南地區憑藉長江相連,從古至今都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由於高鐵建設的規劃因素,皖南地區仍舊是率先與蘇南地區形成了連接,而不是與皖中、皖北地區。
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合肥都市圈的成員城市中,皖南的宣城、黃山、池州、安慶目前都是並未包含在其中的。這一方面是源自長江的天塹之隔,另一方面也是區域文化之間的差異性。
而這也就意味著,合肥都市圈想要進一步擴容,皖北地區事實上是最好的突破口。相比皖南,皖北的經濟和產業情況更為落後,對於尋求經濟增長的迫切性更強。與此同時,廣闊的皖北地區待城鎮化人口眾多,這也正是合肥都市圈未來發展最迫切需要的資源。
拿下蚌埠,也就意味著拿下了通往宿州、淮北的大門。而過去,這裡一直都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輻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