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棉媽媽
說到寫作業,現在幾乎所有的父母都體驗到有多難,聽課的日子裡,家長既當班主任,又當後勤部長,全力支持孩子的學習人,然而孩子還是不愛學。
有的寶媽很有「辦法」,會用錢或者其他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寫作業,或者做家務,那麼這兩種情況有啥區別呢?10年後差距巨大!
第一種情況
「快點寫吧,寫完了媽媽去給你買好吃的!」
每次小侄女寫作業,嫂子都會用這一招哄著,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有效果的,後來呢,小侄女就會自己點了,你允許給她買的東西她如果不喜歡,她會要求你買她喜歡的東西。
慢慢地嫂子就疲於應付了,寫作業、做家務越來越像一場交易,而且小侄女經常會自己談條件,如果你答應,她就在一邊玩兒。當然了,有時候太氣人的時候,也會被打一頓。
第二種情況
作業是你自己的,你可以選擇現在寫,也可以選擇不寫,但是後果你要自己承擔。
你長大了,可以自己學著做家務了,你自己的房間以後要自己收拾了!
這類媽媽不會用物質去激勵孩子學習,因為這類媽媽知道:學習就是孩子的任務,你這次答應一個小汽車,下次就要答應一個小飛機,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經常用物質去激勵孩子做家務、學習,孩子會形成這樣的性格。
01、功利心太強
當你把所有的孩子應該做的事情都當做一場交易,都用物質來激勵孩子時,那麼在孩子眼裡,事情就是這樣,就是一場交易。
當孩子已經習慣了這種模式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功利心比較重,認為什麼都可以用錢來衡量。
等孩子長大了很容易變得冷漠自私,把物質和金錢看的太重。
02、永不滿足
第一次你答應給孩子一元錢,第二次可能就要給更多了,時間長了,孩子也會自己提要求了。
但是我們不可能永遠都滿足孩子,也不可能永遠用物質來激勵孩子,當孩子長大,要更貴重的東西,家長該怎麼辦呢?
第二種情況更能讓孩子理解愛與責任的意義
我記得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名字叫《媽媽的帳單》,小主公是小男孩兒彼得,因為總是幫媽媽在店裡干零活,也看到媽媽給客人開的帳單, 於是小男孩兒學著開帳單,媽媽看到之後,什麼話都沒說,把應付的錢準備好,然後又寫了一份帳單,寫了從小到大對小彼得照顧,但是帳單金額是零。
小彼得看到之後才明白媽媽的無私付出,悄悄把錢放了回去。
在一個家庭里,愛與責任是最重要的,錢是次要的,作為父母我們要讓孩子懂得愛與責任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用金錢來滿足孩子。
一分鐘認識我:木棉媽媽,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在這裡我們一起討論育兒經驗、分析孩子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棉媽會繼續努力輸出更好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