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黃鶴樓,不僅是因為歷史,更是因為那種百折不撓的武漢精神

2020-02-08     旅圖君

我是旅圖君,筆耕不輟,只為講述旅途中更精彩的故事!

當世界的目光聚焦在武漢,是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本想在今年去武漢賞櫻花,卻因為這件事,暫時作罷。當前的武漢,疫情確實比較嚴重,但縱觀中國歷史,又何止發生過一次這樣疫情呢?歷史上那麼多的疫情,最終不都被我們戰勝了嗎?中華民族不依舊生生不息嗎?所以我相信,只要我們中國人眾志成城,萬眾一心,這場疫情也很快就會過去的。

因為武漢極為重要的地理位置,曾多次坐火車途經武漢,當火車停靠在武漢市時抬頭就能看見雄偉的黃鶴樓,但真正去武漢遊玩,也曾只有過一次。本來計劃今年去武漢遊玩,看樣子計劃不得不推遲了,但等到疫情過去,我依然會再去武漢轉轉,因為那裡有我想去看的風景,因為我喜歡武漢這座城市。

喜歡武漢,是因為黃鶴樓。不要告訴我這個黃鶴樓早已不是古時候的黃鶴樓了。這個我懂,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歷史建築都是近現代重新修建的,因為戰爭等原因,一些古建築也無法保留至今。但我依然覺得黃鶴樓是去武漢必不可少的一站,畢竟無論是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還是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都讓人對武漢的黃鶴樓難以割捨。

喜歡黃鶴樓,不僅是因為歷史,更是因為那種百折不撓的武漢精神

作為江南三大名樓,都層留下流傳千古的詩句文章,岳陽樓有《岳陽樓記》,滕王閣有《滕王閣序》,而黃鶴樓的經典就是唐代詩人崔顥的《黃鶴樓》。東吳時期修建的黃鶴樓,歷經千年風雨,如今早已不是昔日的黃鶴樓,但是黃鶴樓所流傳的千古詩句和佳話卻流傳至今。作為武漢市的標誌性風景名勝黃鶴樓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頂,它的造型是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整個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築面積3219平方米。黃鶴樓內部由72根圓柱支撐,樓的外部有60個翹角向外伸展,整個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構建而成。

作為武漢的5A景區,黃鶴樓經常被遊客吐槽,畢竟這是一個新建的樓,它修建於上世紀80年代。但你又不得不承認,去武漢,又特別想去黃鶴樓,這就有點像海南的天涯海角,明知道是几几塊石頭,還依然想去,關鍵還是情結。黃鶴樓在武漢非常醒目,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黃鶴樓為何會有這樣一個稱呼?說法有好幾種,一說是因為原樓修建的位置在黃鵠磯上,而後人把「鵠」讀為「鶴」,以訛傳訛,口口相證,最終愣是把它讀成了黃鶴樓,這個說法雖然簡單,但感覺可信度較高。還有一種,則帶有一些神話色彩,據說當年在此處有一個婦女辛氏開了一個酒店,一位道士到她酒店來吃飯,卻沒錢結帳,這位辛氏不僅沒收錢,還贈了他很多酒水,道士為了感謝她的這一舉動,在走之前,就在酒店的牆壁上畫了一隻鶴,並告訴辛氏說,等客人在酒店喝的高興的時候,這隻鶴能飛下來起舞助興。

沒想到,事情果然如此,後來辛氏的酒店賓客盈門,生意非常興隆。過了十年,這位道士又來到酒店,只見他取笛吹奏,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這才知道,幫助她的居然是一位神仙,於是她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神仙,便在此處蓋起一座樓,取名叫做「黃鶴樓」。這個故事雖然帶有極強的神話色彩,但它所反映出的內容卻讓人覺得很溫暖。

因為歷史原因,黃鶴樓從修建後就多次被毀,多次重建,其中最厲害的還數明清,重修次數就達到了10餘次,最近的一次是在同治時期,只可惜也被戰爭所破壞。現在人們能看到的黃鶴樓,並不是在選址上修建的,這是為何呢?這和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有關係,因為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需要占用占用黃鶴樓的舊址,所以在後來1981年重建黃鶴樓時,就重新進行了選址。後來選定的新址距離舊址也不是很遠,也就1000米左右。1981年10月,黃鶴樓重新開始修建,歷時四年,1985年6月落成,新修建的黃鶴樓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黃鶴樓。

喜歡黃鶴樓,不僅是因為歷史,更是因為那種百折不撓的武漢精神

由於長江大橋就橫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則是這24層的晴川飯店。這一組建築,交相輝映,使江城武漢大為增色,成為了武漢非常靚麗的一張名片。登上黃鶴樓,遠遠望去,武漢三鎮的大好風光盡收眼底,長江滾滾的向東流淌著,鸚鵡洲橫在江的中間。武漢長江大橋橫跨長江之上。由望著滔滔長江,不得不讓人由衷感嘆,歷史浩如煙海,在這長河之中,多少文人墨客曾登上黃鶴樓,又留下了多少千古名句。而黃鶴樓,也見證著歷史的興衰,見證著王朝的更替,千年以後,它依然屹立在這裡,俯瞰著煙波浩渺的滾滾長江,俯瞰著武漢歷史上發生的一切。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當我再一次登上黃鶴樓,相信我一定能看到一個充滿希望的武漢,一個不屈不撓的武漢。因為武漢不僅有屢毀屢建的黃鶴樓,更有不屈不撓的武漢人

加油,武漢!加油,中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IIaLXABjYh_GJGVQ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