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是心愿也是心魔

2019-10-03     布穀學習

文丨筱恬 編輯丨金雀兒

來源丨布穀學習

布穀老師:

望子成龍,是每一位家長的期待。在流行虎媽雞娃的今天,有越來越多的父母,將孩子的教育當成一項事業來抓,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不僅希望他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且不能忍受有一絲一毫的出錯和落後。

前段時間,有位媽媽因為孩子考了98分,竟然得了抑鬱症。這個新聞一度刷爆朋友圈,也由此引發熱議——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夠完美嗎?

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子女出類拔萃,但有個很現實的真相——第一名只有一個,大部分的人終將歸於平凡。對孩子有所期待很正常,然而期待一旦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反而過猶不及。

過度期待,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傷害。

兩歲的孩子,輸掉了一場比賽,你會是個什麼反應?

最近,河南鄭州有一位媽媽,為此做出了讓人大跌眼鏡的舉動。

據了解,在9月22日舉辦的一個兒童平衡車比賽中,由於自己的女兒名次只拿到倒數,這位媽媽竟在盛怒之下,對孩子大加斥責。

鏡頭前,只見她扯著嗓子,厲聲朝女兒罵到:「你有什麼臉好哭,全程在那遛彎,你在想什麼呢!」一邊說著,她還一邊用手狠狠拍打其頭部,並勁兒推搡了幾下,導致孩子一個踉蹌,差點摔倒。

整個過程中,這個小朋友一直在哭泣,還反覆保證著:「我下次好好跑。」可是,這位媽媽的怒氣顯然沒有消掉。到最後,她獨自撇下女兒,頭也不回地離開了現場。

對此,連路人都看不下去了。大家紛紛上前安慰起小女孩。而事情曝光後,這位媽媽的舉動也遭到了網友的一致批評。

看著小女孩無助可憐的樣子,我的心裡很不是滋味。僅僅因為輸掉了一場比賽,她竟遭受了如此嚴苛的對待。可她只有2歲啊!

明明應該是在爸媽膝下承歡、享受無憂童年的年紀,卻因為家長過度的標準和要求,背上了沉重的身心壓力。

親子關係專家陳忻博士曾強調指出,「對兒童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他的發展現狀。」的確。望子成龍,是每一個父母的心愿,但始終應該量力而行。

你可知,父母的過度期待,有可能毀掉我們的孩子。

一、學習的期望和目標

都要與孩子的能力相匹配

小女孩的例子,讓我想起發生在自己身邊一個真實的故事。

同事陳姐是典型的虎媽,一直信奉「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念,對女兒要求非常嚴格。

小姑娘從小就在不停地學習,半歲上早教,一歲學游泳,兩歲學英語,幼兒園之後,更是音樂、美術、編程、輪滑等一樣都不落下。

等到讀了小學,為了繼續保持領先,陳姐給女兒報了五六個輔導班,每周連軸轉,占據了所有玩耍和休息的時間;與此同時,還要求女兒每門考試必須進入班級前三,否則輕則責備,重則懲罰。

如此高強度的教育,一度效果顯著,陳姐女兒作為「別人家的孩子」,羨煞了我們其餘的家長。

然而就在今年夏天,這個小女孩忽然出現了掉發症狀,不僅頭髮禿了好幾塊,甚至連眉毛都掉光了。隨著開學的臨近,她還會在每天晚上都哭泣著表示不想去學校。

經確診,孩子由於學習壓力太大,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症,需要干預治療。得知情況的陳姐一下子蒼老了許多。

她後悔不迭,但卻為時已晚。

陳姐的經歷讓我很是感慨。為了能讓孩子擁有一個燦爛的未來,父母總是不遺餘力、拼盡所有。然而,這份愛里,是否夾雜著我們的私心和虛榮,是否真正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考慮過呢?

我們總盯著孩子飛得高不高,又可曾關心過他們累不累?我們總關注孩子成績好不好,是不是忽略了他們快樂不快樂?

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給予了太高的期待,處處力求完美,逼迫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不允許這個過程出現任何失敗。我們以為這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這麼做將給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傷害。

期待越高,壓力越大。

一旦孩子無法達成父母立下的目標,他們會產生巨大的挫敗感,由此自我否定,甚至讓自卑、沮喪、悲觀等消極情緒縈繞一生。

所有期望的設定,都應該以能力的匹配為前提。

期望過高,非但不能幫助孩子成材,反而會成為他們前進道路上的枷鎖,桎梏他們的一生。

二、以愛之名逼迫孩子完美

或許是最大的殘忍

兒童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曾說:「這個時代的父母面臨三個重大的挑戰,其中之一就是『父母內心都在追求完美』,而這也是父母焦慮的根源。」

其實,對孩子高期待的背後,正是源自於家長對於完美育兒的焦慮。

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如何讓孩子不落後於人?為人父母,我們該怎麼做才能為孩子博一個美好的未來?今天不對孩子嚴格一把,今後會不會後悔?

這樣的想法非常正常,也完全值得理解。但執念過甚,則是一場悲劇。

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宋倩就是一個完美型的媽媽。她充滿了焦慮,對女兒英子的要求幾近嚴苛——封閉式學習,不允許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考試必須名列前茅……

壓抑的英子內心痛苦不堪。最終,她對宋倩吼出了「我恨你」三個字,甚至崩潰到要跳海自殺。

高期待下的沉重母愛,終究成為了傷害親子關係的利刃。

當我們要求孩子事事完美時,是否想過自己可曾十全十美?

當我們以愛之名處處苛責孩子時,是否顧及到了他們的情緒和感受?

其實,教育本該順應孩子的自然成長,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讓孩子在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才是家長智慧的選擇。

三、合理運用期待

讓孩子在愛中不斷成長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是「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很多研究均表明,父母的期待的確能夠改變孩子的行為,使他們獲得積極向上的動力,但這一切需要在合理範圍之內。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曾經開展過一項調查。

研究說話:

研究人員在追蹤了1917個家庭之後發現,當父母期望子女的學業成績在滿分以下時,期望越高子女成績越好;但當父母期望子女學習成績為滿分時,子女學習成績反而呈下降趨勢。

期待太高,過猶不及。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讓這份期待成為孩子進步的推動力,而不是一種束縛呢?

我們不妨這樣做:

1正面引導,用鼓勵激發孩子進步的力量

動畫片《小豬佩奇》有一集,佩奇參加學校運動會,可她一個比賽項目都沒有拿到名次。

為此,豬爸爸並沒有批評或奚落佩奇,而是不斷鼓勵她,告訴她參與比賽和努力的過程才是更重要的。最終,佩奇在拔河比賽中和小夥伴一起配合,如願拿到了獎盃。

作家林清玄曾說:「不管是什麼樣的孩子,愛是最好的教育,而表達愛最好的方法是歡喜,獎勵與讚賞。」

家長正面的積極引導,將如和煦春風,讓孩子在溫暖的愛意中不斷前行。

2適度放手,用尊重保護孩子自由探索的慾望

去年,在森碟十歲生日的時候,田亮曾在微博上由衷祝福:「放肆的追求自己的夢想吧!無論做什麼,爸爸都希望你能開心,保持一顆愛心,事事都順心。」

正如所寫的那樣,田亮始終尊重女兒的興趣愛好,從來沒有逼迫過她。而正是在這樣民主而自由的氛圍下,森碟自信開朗、全面發展,已經成長為一個才華橫溢的優秀少女。

電影《黑天鵝》中有一句台詞:「完美並不是都來源於控制,它也來自放手。」

對家長來說,放下對孩子的過度期待,淡化對結果的控制,才能真正體驗親子關係的快樂,也才能接近心目中完美的養育目標。

3巧用方法,用興趣喚醒孩子的好學心

女兒上幼兒園之後,我就打算給她進行英語啟蒙。可是,如何激發起她對學英語的興趣呢?一味逼迫肯定只會適得其反,想了很久之後,我決定結合女兒喜歡的動畫片和繪本元素,慢慢培養。

沒想到,這一招效果出奇的好。女兒學習英語的勁頭十足,不僅每天都吵著要學,而且進步非常大,短短一個月時間,已經能夠進行簡單的英語對話交流了。

投其所好,既滿足了我的期許,又讓孩子興致勃勃。一舉兩得的選擇,讓我更加深刻體會到,對孩子有所期待是好事,但更為重要的是用對方法。

布穀老師說:

教育家蒙台梭利女士曾說:「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她不逼迫兒童向前,也不阻止他前進。」

作為孩子最重要的第一任老師,更是應該放平心態。因為,成長本就是一場漫漫的修行,需要通過各種試錯來成就。

願每一位家長,都能放下心中力求完美的執念,在對子女的期待里多加一點愛和暖;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懷揣著這份期待,在父母深情的目光里,一路歡歌,向陽長大。

作者簡介:筱恬,理性職場女,感性育兒控,喜歡用文字記錄寶貝成長,用科學理念實踐養育日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Cv3k20BMH2_cNUgzVz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