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珠三角經歷了小範圍的中小企業倒閉潮。不過,因大型企業抗風險能力高, 中國經濟的發展也一枝獨秀。整體上來看,珠三角的製造業、服務業並未受到重創。10年後的今天, 倒閉潮再次來襲,中國製造業從業者要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這一切?
首先,要提及2019年的中美貿易關係。2019年,美國政府針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發起了貿易制裁,該舉動表面上是要打擊中國的科技產業,而實質上是想摧毀中國旨在改變的全球產業分工。
經過近30年的積累,中國製造業在一些領域已具備改變原有的全球產業分工的能力,同時,中國企業也有改變全球產業分工的利益需求和動力。這影響了歐美企業在產業上游的分工和利益。
2008年4萬億的投資間接性地驅動了房地產的發展,當時製造業的人工、環境成本等,並未達到讓企業難以承受的地步。現在,中國的經濟環境早已不同以往。2019年房價高企,人工和環境成本提高,利潤微薄的製造業難再承受成本壓力。同時,網際網路、電商等產業的興起,又稀釋了融資等領域的資本;圍繞「如何讓低端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生存下去」驅動企業向供應鏈上游發展和創新。比如,彩電企業向面板業進軍,手機企業向手機晶片行業進軍。
中國企業的「向上開進」趨勢,必然會影響到供應鏈上游歐美企業的「奶酪」,雙方在經濟上的衝突遲早會顯現。華為在5G方面的表現,讓歐美企業感受到了腹地被襲擊的痛苦,這成為他們挑起事端的一個緣由。所幸華為具有良好的抗風險機制,以及巨大的資源、人力優勢,通過調整策略渡過了難關。
但技術和資金能力一般的企業無法扛住大幅度關稅的壓力。尤其是OEM/ODM這類企業,受關稅的影響非常大,「去東南亞」還是「繼續死守珠三角」成為兩難的選擇。無論是哪一種選擇都涉及了裁員,遷移也是未來的大機率事件。
於是,在深圳、東莞的製造重鎮,此前人頭攢動的盛況迅速消失,曾經聚集的那些人究竟去哪裡了?放眼河源、韶關、汕尾等廣東其他市區,以及江西、湖南、貴州、廣西等內陸省份,很多低附加值的工廠已經逐漸成型,一些工人在那裡找到了新工作。還有一些工人走向了其他行業,比如外賣、快遞等行業。只有少部分工人隨著企業遷移到東南亞。
動輒上萬員工的工廠在中國將成為歷史。無論是機器取代人,還是遷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區,這些都是人工成本上升太快而導致的選擇。
實際上,2008年之後10年里累積的工廠遷移、效率提升、自動化、人力優化政策的變化,集中在2019年展現出來。這讓各行各業都感受到了寒冷,這是新常態還是經濟見底呢?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2020年珠三角的製造業不會比2019年更好。5G、AI無法從根本上刺激通信製造業的井噴,大量的企業在這些行業的上下游籌備已久。可大規模落地和應用乃至顛覆產業的AI產品太少,除了人臉識別之外,目前暫時很難找到一個可以改變行業的AI產品應用。
未來的製造業,只會慢慢地提高效率和生產力,提升技術和產出效能,不會重現《外來妹》場景中人山人海的盛況。同時,中國製造業的升級,也不會在珠三角重現當年的「熙熙攘攘」。
無論是工廠老闆,還是技術工程師,您都要明白,不再熱鬧的工業區需要有更多的選擇和方向;無論是廠房所有者,還是住房所有者,您都要明白,不會再有更多的人來搶租你的廠房或租房;無論是創業企業,還是代工企業,您都要明白,製造業的利潤已經見底,只能創新和提高效率。
2020年,您是否準備好了?
本文為《國際電子商情》2020年2月刊雜誌文章,版權所有,禁止轉載。免費雜誌訂閱申請點擊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