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以李時珍的二十七脈論,還是以李中梓、李延昰叔侄的二十八脈論,浮脈都是排在第一個來論述的脈象。那麼,浮脈這種脈象要怎樣去掌握呢?由於古代對於脈象的形態描述都是採用的取象比類的方法,這對於現代人學習脈診的人來說,可以說是迷霧重重。唯有撥開烏雲見日明,才能真正掌握這種脈象。
1.歷代醫家對浮脈的取象比類的比較
對於浮脈的記載,最早見於《黃帝內經》,其中很明確的就是「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聶聶,如循榆莢」,這裡說的如微風吹鳥背上毛以及如循榆莢主要的重心在於浮脈的輕清之象。而王叔和在《脈經》里對浮脈的描述是「舉之有餘,按之不足」,這個概念比較理論化,意思是輕手按脈,感覺脈象能夠充盈貫指,但是稍微用力重按,就會感到脈象的搏動力度出現弱化。然而對於浮脈的含義描述的最確切的是《瀕湖脈學》,「浮脈法天,輕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16字堪稱浮脈真言,其中最精妙的在於「如水漂木」四字,從這四個字中不難發現,浮脈本身是帶有浮力的,是一種浮中沉三個層面的浮分位置的脈象,就像水上漂浮的木頭,用手往下按,木頭會隨著手指往下沉,手指一松,木頭立馬會彈起來,這就是浮脈的真諦。
2.浮脈最應該加以鑑別的幾種脈象
浮脈的這種形態,也是有一些類似的脈象的,所以在臨床中,需要加以鑑別。當然,歷代脈學專著里,對浮脈的相類脈羅列的比較多,但其實真正需要卻別的卻只有幾種。
第一個需要鑑別的是芤脈,浮脈「如水漂木」,芤脈「如捻蔥葉」,二者脈象都是在浮分,而且都有輕清之象,但是芤脈中間空、兩邊實,猶如蔥管一般,用力按住蔥管,就會發現,蔥管的中間是空的,對於浮脈和芤脈兩種脈象來說,區分起來還是不難的。
第二種需要區別的是革脈,因為革脈是芤脈與弦脈的結合體,既然浮脈與芤脈需要鑑別,那浮脈與革脈也需要鑑別。浮脈「如水漂木」,而革脈「如按鼓皮」,都有脈在浮分的特點,但是革脈外急中空,猶如手指按在鼓皮上,四周都有緊急感,但手指中間卻是空虛的。所以,這兩種脈象鑑別起來並不難。
第三種需要鑑別的是散脈,浮脈與散脈都有脈在浮分,重按漸漸乏力的特點,但不同的是,浮脈雖然重按也會乏力,但是手指一松,力度立馬回來了,但是散脈不一樣,它在浮分的時候就有一種凌亂的感覺,而且重按漸漸乏力,再重按就沒有了,所以這兩種脈象也不是很難鑑別。
3.浮脈既是平脈,又是病脈,也是死脈
浮脈是平脈,主要體現在時令脈上,浮而和緩,不疾不徐,快慢適中,力度恰當,並且往來流暢而不滯澀,如果又在秋季出現,那就是正常的無病之脈。
浮脈是病脈,主要體現在浮脈過度有力或者過度無力,以及脈象浮而不和緩,也不在秋季的情況下,這就是病脈。一般來講,有力而浮,為外感病,多為實證,如風、寒、痰、熱之類;不及,即無力而浮,為內傷里症,如氣血虛損之類。
浮脈是死脈,主要體現在浮而無根,十分蕭條,輕取如風吹毛,稍重則無,並且脈來蕭條零散,尤其是在春季見到這種脈,那就是肺氣將絕的徵兆。一般來說,都是會影響人的生命安全的,一旦出現這種脈象,需要及時去醫院全面檢查,並及時接受治療,以免出現意外。
4.浮脈對應秋金,金性下沉,究竟是如何與輕清在上的浮脈相應的
浮脈法天,在卦為干,在時為秋,在人為肺,在五行為金,但是這裡卻暗藏一個很奇妙的學問。我們都知道肺與秋金相應,金性重濁,有下沉之象,它與輕清在上的浮脈又是如何相應的?表面聽起來有點自相矛盾,令人費解,但是這裡面所隱藏的東西卻很少有人真正明白。
其實這個問題主要是從肺的功能來講的,肺金雖然肅降,但是肺所主的卻是一身之氣,「天以氣運於外而攝水,地以行居中而浮於水」,這些都是氣的作用。從《易經》的思維來看,干金為氣之象,至清、至剛、至健,正是金的寫照。這樣一來,還會覺得肺金與浮脈不相應嗎?
綜合以上四點,可以說是於脈診初學者腦後一針,猶如醍醐灌頂,有如撥開烏雲見青天之感。如果能夠深刻理解這四點,必能對浮脈的真諦有所深刻的體悟。誠能如是,便可步入脈學之門了。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