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桓的花鳥畫一直以工筆、寫意兩種風格展現著自己的藝術面貌,曾數十次參加全國性的美術作品大展,並多次獲獎。自古有云:「書,心書也,畫,心畫也。心正則書正,心正則畫正。」一個藝術家的畫作所表現出來的面貌是與其內在的精神氣節是緊密相連的。
王少桓 作品《暮歸》200×200cm
其筆下物象雖小,但其畫元氣淋漓,有丈夫之氣節。他畫中的禽鳥、荷花、月色、雪景、漣漪的湖水,乃至潤味的果蔬,這些常見的景物在王少桓的畫筆下呈現出了另一番生氣盎然的樣子。
王少桓:1985年生於福建南安,長於深圳。2011年研究生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導師賈廣健教授。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天津市青年美協會員,天津市中國畫學會理事,學術秘書,天津市花鳥畫藝術研究院理事,天津市河北區美術家協會秘書長。
王少桓 《沐浴春風》 172×91cm
「外師造化」與「中得心源」是王少桓一直遵循的創作理論,他在繪畫語言方式上,選擇了「具象」和「寫實」的形式,而又不完全遵循於自然原本的樣子,「抒寫心中之意」是一幅好的藝術作品所必須具有的精神靈魂。
王少桓 《一簾幽夢》 200x160cm
齊白石曾說:「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黃賓虹也說過「不似之似為真似」,畫中出現的「無緣無故」的荷塘雪景,那是一種心象的表露,它安嫻、平靜、清逸,是畫家精神理想的物化,通過畫家傳神的筆法和線條的靈活抒寫將畫作的意境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王少桓花鳥畫創作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採用了沒骨的方法,沒骨畫法主要是以設色為主,墨為輔。設色亦重「似與不似」,六朝宗炳「以色貌色」及南朝謝赫的「隨類賦彩」,皆闡釋了用色重造化賴主觀,當求似與不似之間,觀者墨中悟色。
因而在王少桓的畫作中,有墨跡斑駁的荷葉,有赭枯秋意的殘荷,這些都是畫家運用色彩來告知人們其心中那神秘未知的另一精神世界。
不論是工筆花鳥的清麗雅正,還是寫意花鳥的平淡天真,王少桓的畫風皆得之於傳統精髓而自出新意,其生花妙筆,從心底流出,熔鑄著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深情。這不僅是他對歷代名家苦苦精研後己獲得精湛藝術技巧的見證,更是他審美理想、個性氣質、理論識見、學問修養的總體體現。
正是他長期以來堅持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不斷轉換和創造,才使他的工筆與寫意的花鳥畫在法度規範中抒情,在規矩中見方圓,在限制中求舒放,用以尋求生命與藝術相掩映的美學境界。
毋庸置疑,王少桓花鳥畫的顯著特點是他得之自然不拘舊法的象外之意,那種妙合自然的筆情墨趣,以及將意象的生機活力、精神內涵融於一體的生命圖景所溢出的格調和品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