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真好看

2021-05-21   三聲

原標題:「媽媽」們真好看

以「模特培訓」為敘事邏輯展開的《媽媽,你真好看》,選擇以「時尚」為節目表征,意圖喚醒50+觀眾關於「美」的共通點。
媽媽們不再囿於廚房,而是開始走向T台,完成對自我與新生活的探尋。在「追逐新生」的敘事框架下,「陪伴」成為節目的立意核心。女兒全程陪伴母親的綜藝設置,將代際情感進行直觀展現;女兒和母親的「彼此圓夢」,成為《媽媽,你真好看》的獨特看點。
實際上,愛與陪伴永遠不變。

作者|楊睿琦

大螢幕上依次閃過一位又一位少女的照片,女孩巧笑倩兮,笑容明媚。台下坐著的則是同樣青春無敵的女孩,只是照片里的是媽媽,台下坐著的,是女兒。

這是《媽媽,你真好看》的舞台,二十對母女在模特劉雯、演員胡兵的帶領下,進行超模訓練,最終選出十位「超模媽媽」,進行大秀演出。

「媽媽們」不是一陣風潮。在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含1-8號公報)》中,數據顯示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13.50%。

這也是《三聲》未來將持續關注銀髮經濟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認為,中老年群體有能力也樂於成為某些領域的消費主體。在這其中,我們以最為熟悉的文娛商業報道作為開端,對湖南衛視《媽媽,你真好看》的四位媽媽進行了專訪。

綜藝是真實生活的「放大鏡」。通過節目,我們希望觀察到媽媽們的生活狀態、行為方式以及消費習慣,來更加體系化地理解「泛銀髮族」。

以「模特培訓」為敘事邏輯展開的《媽媽,你真好看》,選擇以「時尚」為節目表征,意圖喚醒50+觀眾關於「美」的共通點,正如胡兵在節目中所說,「時尚是一種態度,它是對身邊事物發生變化的一個敏銳的感覺。」

而在「追逐新生」的敘事框架下,「陪伴」成為節目的立意核心。節目監製夏青認為,「只有在相處過程中,孩子才會發現,媽媽老了,她們需要關注。」女兒全程陪伴母親的綜藝設置,將代際情感進行直觀展現,女兒和母親的「彼此圓夢」,成為《媽媽,你真好看》的獨特看點。

正如在追逐美的旅程中,愛與陪伴永遠不變。

01|芳華

「從少女到媽媽」

台上的女人一身黑衣,oversize短夾克簡潔利落,強調幾何感的廓形長褲低調惹眼,大背頭上架著時下最流行的貓眼墨鏡,眼線上挑,嘴唇暗紅,前一秒還是不苟言笑的面龐,這一秒卻掛著無比燦爛快樂的笑容。

台上的她剛剛拿下了這場「硬照大賽」的最高分,而台下一邊抹眼淚,一邊說「這張照片看起來既陌生,又覺得特別驕傲」的,是她的女兒李斯丹妮。

「娟妹兒」是鍾梓娟的外號。來到《媽媽,你真好看》之前,「娟妹兒」鍾愛各種絲巾、紗裙、旗袍,「有時候我上街,有的小女生還要回頭看看我,我還是蠻自信的。」

而在這場主題為「顛覆自我」的硬照比拼中,鍾梓娟第一次穿上李斯丹妮「酷、颯、A」風格的衣服,「老肯定是自然規律,但我們還是想留住青春,不想老」,鍾梓娟這樣認為。

而在時間這條單向線上,當風格的界限被打破,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此發生,即「美」可以通過習得而進行不斷外延,從而豐富「美」的定義與內涵。

「其實都是美的,只是千姿百態的美。」羅雅萍對《三聲》說。作為演員劉芸的媽媽,62歲的「小羅姐」羅雅萍,一度成為參賽媽媽們心中關於「美」的代名詞。

除卻數十年如一日的嚴格身材管理,羅雅萍認為「心態」更為重要,「你自己感覺自己沒有老,不管你什麼年齡段,你真的就不會老。不要把自己認為老了,我這也幹不了,那也幹不了,那你就真的老了。」

在羅雅萍的認知中,拋卻外在時間節點的控制,「美」在人們心中應該擁有另一條跑道,在這條跑道上的每一段里程,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更為獨特的美麗風景。

以「模特訓練」為底層邏輯的《媽媽,你真好看》中,另一位「媽媽中的天花板」則是演員李穎。除卻「慕容雲海媽媽」這一經典螢屏形象,1985年出道的李穎,早年間以模特身份活躍於大眾面前,是大眾心中的「初代國模」。

時隔32年,再次以模特身份站上舞台,李穎感到的更多的是「緊張、忐忑和不安」,「我覺得(觀眾)是挑剔、挑選,而不是重新欣賞」,李穎向《三聲》說道。初舞台亮相前,李穎在幕布後面「擺定點pose」,雙腿一直緊張地發抖,「我覺得再不拉開這個幕我都快倒下了。」

而在節目後期的走秀環節中,曾經的「國模」李穎得到了KOL的「一分」評價,「我當時還想呢,KOL是什麼?後來問女兒們才知道。」李穎坦言,當時內心確實「有一點點受打擊」,但很快「接受」,「我一直把年輕人的觀點和視角看得非常重,我覺得這是值得我們這個年齡段媽媽們去學習的。」

「接受」是李穎提及最多的關鍵詞,早年的模特經歷為李穎進行強大「賦能」,在李穎的表述中,不管是女兒在節目中為其打造的誇張妝容,還是早年間的「奇裝異服」,李穎統統都可以「接受」。

「我在學校里就是特立獨行的奇裝異服倡導者,我一直穿很奇怪的衣服,老師會說你這身衣服明天不要穿來,我內心第一反應就是,你不讓我穿,我可以不穿。你兩年後也會穿我今天穿過的衣服。」

外在對新鮮事物的廣闊「接受」,其內里是李穎對約定俗成事物的反抗與叛逆,而這也轉化為更堅固而牢靠的支撐力,使李穎關於「媽媽」與「美」的理解更為深刻。

「每個媽媽幾乎都一樣,而且媽媽們說的話都一樣,永遠都在談婆婆、孩子、老公。我不要成為這樣的媽媽,我不是拒絕年齡,而是拒絕這樣一種狀態,我不喜歡。」李穎對《三聲》這樣強調。

02|觀鏡

「女兒是媽媽的一面鏡子」

「正式介紹一下我媽,姓名羅雅萍,年齡62,身高162,體重46,愛好:旅行、管劉芸」,劉芸在微博上這樣寫道。

「小羅姐」數十年如一日的嚴格自我身材管理,被完整地復刻在劉芸成長路徑中。羅雅萍認為,「身材管理」是身為演員的劉芸所必須堅持的「工作技能」,而除卻這一考量,羅雅萍更多的出發點則來自身為母親的「本能」。

「我會常常盯著她,做媽媽嘛,總是盯著盯著。」羅雅萍說道,劉芸鍾愛辛辣刺激的「上頭食物」,而只要羅雅萍在劉芸身邊,就會「盯著」她,「我會說『可以了劉芸,差不多夠了。』,她也還聽話,就放棄了。」

長時間的嚴格管理使得行為變成習慣,母女間的深切情感通過習慣得以深化與連接,在這種由情感為支撐的聯繫中,劉芸所維持的不僅僅是作為演員必備的身形條件,而是得到女兒內心深處認同與依賴的「母愛」。

另一種鏡像投射來自鍾梓娟意圖在李斯丹妮身上進行的「審美復刻」,喜歡「淑女甜美」風格的鐘梓娟,自小給李斯丹妮留起了及腰的長髮,「我還給她扎小辮子,還有前面的胚胚毛,曲曲的那種。」,鍾梓娟對《三聲》說道,衣服裙子也都是鍾梓娟喜愛的「背帶裙」、「花花裙」。

「當時她比較小,很被動,媽媽說怎麼穿就怎麼穿。」,而當李斯丹妮逐漸長大,鍾梓娟的「審美復刻」開始遇到瓶頸,「她有她的個性了。」

不同於母親鍾梓娟,李斯丹妮更喜歡「酷、颯、A」的著裝風格,雖然這並不在鍾梓娟的審美範圍內,但她選擇「中和「接受」」。

「我也是一個比較開明的媽媽,你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你穿起來好看,我肯定還是支持,我也不會去反對,但我們有時候在商場買衣服,我還是要給她建議的。」

鍾梓娟的「建議」在尊重李斯丹妮審美的基礎上,依舊保留了自己的審美內核。「倒不是說你非得要穿粉色的花花裙,但你可以嘗試一點其他顏色的裙子,比如黑的、灰的,走起路來帶風,穿上去也是很酷的。」

面對「娟妹兒」的「建議」,李斯丹妮毫不意外地給出了「李斯丹妮式」的反應,「她笑一笑而已,也沒有說『這個我不喜歡』,她也不反對。」

「在這叫喊聲里 / 烏雲聽出了憤怒的力量 / 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呂靜沒有想到,一首《海燕》的詩朗誦竟然將自己送上了微博熱搜,還讓自己收穫了「海燕姐」的稱號,而在這之前,人們更多稱呼她的是「吳昕媽媽」。

初舞台的「出圈」,完全是呂靜自己的決定,甚至直到臨上台前,吳昕都不知道媽媽到底準備了什麼節目。「吳昕問我,『媽,你到底準備什麼了?』,我說『我朗誦《海燕》』,她說『啊』。」呂靜向《三聲》描述。

這並不是呂靜第一次「單獨行動」,在呂靜的敘述中,生活中的大多數事「自己能做到的儘量自己去做」,一方面,「這個事儘量能不麻煩孩子就不麻煩孩子」是身為母親的呂靜的直接想法;而另一方面,成為不被時間所影響的「獨立」個體,則是呂靜所希望的理想生活狀態。

前段時間,呂靜「連著好幾天頭有點迷糊」,於是獨自一人打車去了醫院,找醫生「開了點藥」就回來了。吳昕知道後很著急,「你看人家爸媽有什麼事,或者哪不舒服了人家都說。你哪不舒服也不說,有什麼毛病也不說。」

而呂靜的回答則是,「自己能辦到的事我就想自己辦,自己解決就行了。你跟我到醫院去,也是這麼個檢查法,然後你還得惦記。」

而讓呂靜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獨立」潛移默化下開始對吳昕產生影響,和自己一模一樣獨立、剛強、自主的吳昕在鏡子的另一端慢慢呈現。

吳昕上初中的時候,呂靜遭遇了東北「下崗潮」,這讓她措手不及。「那麼多年我們一直都是早八晚五地上班,又沒想過自己要做什麼,從來都沒想過。」,突如其來的劇變讓一向「剛強」的呂靜沒繃住,在地上蹲著哭了起來,而這一幕恰好被當時還小的吳昕看見。

而還在上初中的吳昕卻出乎意料地給出了「呂靜式」的反應,「她當時什麼也沒說,一句話也沒講」。直至多年之後,吳昕才坦言,自己當時看著媽媽蹲在地上哭的背影,真的很難受。

「我當時在心裡想,我必須要努力,讓我們家條件變好,就是要爭氣吧。」吳昕說道。

呂靜的「剛強」、「獨立」在幼時的吳昕心中生根,逐漸成長為更為堅實、厚重的力量支撐其經歷生活的磨練,而在呂靜、吳昕的相對「獨立」背後,隱藏的是「中國式」母女間,對彼此的深沉關懷。

03|彼岸

「女兒和媽媽「達成和解」」

「不管我們這個團隊能不能贏,我先讓我媽高興了再說。」劉芸一邊對鏡頭笑著,一邊一點一點為羅雅萍鋪好紅地毯。

在這期主題為「顛覆自我」的改造環節中,劉芸放棄了大刀闊斧的時髦方案,選擇了為媽媽羅雅萍重新做一套婚紗,完成媽媽當年的「婚紗夢」。

為了借到這套婚紗,劉芸在上海找了三天。借到之後立刻根據羅雅萍的身材開始調整,進行戶外拍攝。「我覺得那個陽光撒下來,我看著我媽就像天使一樣。」

對於羅雅萍來說,小時候的劉芸與現在的劉芸「真的很不一樣」,小時候的劉芸性格大大咧咧,「她都會用大拇指去挖鼻子的」,現在的劉芸除了在生活上把大家小家打理的井井有條之外,對於羅雅萍來說,更像是完成了一場母女身份的「互換」。

「我發現我現在真的變小了」,羅雅萍笑著說,「劉芸之前就和我說,『媽你就負責貌美如花,我來負責賺錢養家』。」

在羅雅萍口中,劉芸是「朋友圈裡出了名」的孝順。十五歲出國演出,劉芸第一次拿到工資就「全給我們買名牌禮物」,給自己的則是一個招財貓,還有一塊巧克力。

而當時間在彼此身上生長,給劉芸帶來的是初為人母的成熟與強大,給羅雅萍帶來的則是一層厚厚包裹的歲月外殼,從前性格活潑的羅雅萍,隨著年歲漸長,步調開始漸漸放緩,「我曾經在家裡一個月不出門。」

劉芸則想讓羅雅萍「走出去」,她開始帶著媽媽參加朋友聚會,「一開始我還不習慣,你們小丫頭的聚會叫媽媽幹嘛,現在就更了解她們年輕人現在的生活狀態、交流方式,對我來說也是很大的突破。」,羅雅萍坦言,自己從前喜歡「在路邊為別人鼓掌」,現在因為劉芸的陪伴,「我重新找回了自信」。

「包括上這個節目,我說你陪我,我就去。我現在離不開她,有這麼一個女兒陪著我,是我一生的幸福,也是我一生的寄託」,羅雅萍向《三聲》講述。

而在鍾梓娟眼裡,李斯丹妮的成長則需要自己的不斷「敲打」和「磨練」。鍾梓娟評價自己「話多、情緒化、性格急」,而女兒李斯丹妮則是「沉穩、冷靜」,在母女的日常相處中,鍾梓娟更喜歡細膩體貼的表達方式,而李斯丹妮「粗線條」的行事方式,經常惹得鍾梓娟「惱火」不已。

「是的,過年期間,我把李斯丹妮拉黑了。」,因為李斯丹妮沒有理自己的幾條長語音,並且說了句,「媽媽,你可以不說那麼多了,不要說了。」,鍾梓娟徹底被「激怒」,從而「拉黑」李斯丹妮,並兩次掛斷李斯丹妮的「求和電話」。

「最後她給我發了一封簡訊解釋當時的狀況,她說媽媽對不起,真是我錯了,我應該多理解你一些。」,鍾梓娟語氣中並沒有「勝利」的喜悅與開心,相反,更多的則是作為母親的歉意與理解。

「丹妮表現愛的方式和我們不太一樣,我就喜歡那種細膩一點的,我有時候會跟她說,你可不可以在這個方面稍微細心一點。"鍾梓娟這樣說道。

5月8號,李斯丹妮罕見地在微博上發布長文,「我向鍾梓娟女士保證:家裡永遠你做主,你生氣的時候永遠哄你,不管在不在你身邊,要一直想著你。包容你,愛你,最大的耐心都給你。以上保證儘量做到,我和爸爸互相監督。」,配圖中的鐘梓娟穿著婚紗,拿著捧花,緊緊摟著小時候的李斯丹妮。

這是李斯丹妮第一次在大型社交平台上為鍾梓娟寫下「保證書」,這令鍾梓娟感到震驚,「她(李斯丹妮)真的不善於表達這些,這次真的突然感覺到心裡很暖,她為我做的這種改變,這就是我想要的,她真的長大了。」

而對於呂靜來說,真正意識到吳昕的成長,是來自於一封信。

小時候經常寫信的,是呂靜。和所有家長一樣,呂靜極為看重吳昕的文化課,「三四年級的時候,藝校挑人也選上了她,但那時候我都沒讓她去,我說必須要有文化基礎,要學好。」,在上高中之前,呂靜「幾乎沒讓吳昕跟同學全天出去玩過」,而當有同學來家裡找吳昕玩時,呂靜也有自己的「獨家方法」,「玩一會兒行,玩時間長了我都會找個理由(讓她接著去學習)。」

在準備中考的那段時間,吳昕開始「越來越坐不住」,看著這樣的吳昕,呂靜「沒跟她說任何話,就給她寫了一封信」。內容大致是要努力學習,為自己贏得更優秀的生活環境云云,但呂靜總是要說一句,「現在媽媽的想法你可能不理解,但將來你總會知道。」

在呂靜的回憶中,吳昕對媽媽的不理解同大多數小孩一樣,不喜歡媽媽總管著自己學習,也不喜歡媽媽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粘豆包兒」,儘管那是因為身為母親的呂靜怕孩子在冬天被凍著。在媽媽的世界裡,孩子永遠都缺那一件衣服。

而吳昕在長大後給呂靜的那封信里,則這樣寫道,「媽媽這麼多年真的特別辛苦,感謝媽媽對我的培養,我會努力工作。」

收到信的那一刻,呂靜覺得「特別欣慰」,「我第一反應是孩子長大了,知道媽媽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她好,孩子能表達她的時候,她確實是長大了。」

04|新生

「多彩人生正開始」

還沒到北京,鍾梓娟已經開始四處搜羅「京城網紅美食」。去全國各地旅遊,以及到各地的「網紅餐廳」打卡,是鍾梓娟的獨特愛好。「我喜歡美食、喜歡拍照,親戚朋友說哪一道菜比較好,我也會坐地鐵和我的姐妹團去品嘗。」鍾梓娟向《三聲》說道。

鍾梓娟的「姐妹團」多半是退休後認識的好朋友,她們有的來自鍾梓娟加入的歌舞團,有的則是「周末休閒徒步團」成員,「徒步、喝茶、打麻將」構成了鍾梓娟的業餘生活,「丹妮在北京忙工作,她爸爸早出晚歸,很多小姐妹就約到我,大家一起出去玩,吃個串串,吃個肥腸粉都是很開心的事情。」

這是屬於鍾梓娟的嶄新生活,在這段時間裡,年齡不再是行為的桎梏,而成為新生活的堅實階梯,年輕人鍾愛的生活方式與新鮮事物,同樣也可以成為鍾梓娟的「心頭好」。

打卡網紅景點的照片和視頻,鍾梓娟會發布在抖音和朋友圈,「有時候丹妮看到了,就會在底下評論一句,『好巴適哦媽媽』。」,鍾梓娟笑著對《三聲》說。

而對於重回T台的李穎來說,這種「嶄新生活」,則代表著一種「奇妙的緊張」。過去十餘年間,「慕容雲海媽媽」取代了「李穎」成為了她的新名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李穎一直在「被定義」,因為「慕容雲海媽媽」的成功,眾多「媽媽」角色紛至沓來,「媽媽專業戶」的名號也一度被冠在李穎頭上,可她並不喜歡。

「我從來就不是什麼媽媽專業戶,這是一個很滑稽的稱號,很多人最終都要成為媽媽,她僅僅只是可以扮演媽媽這樣的角色嗎?每個女人都有很大的空間,只是有沒有這樣的機會給你去施展、有沒有這樣的舞台給你,所以有的時候這是很不公平的。」

對於外界給她以及其他中年女演員的「媽媽專業戶」評價,李穎只覺得「可惜」。「我想演那種時尚女魔頭,服裝設計師或者珠寶設計師,但是我很早就被變成媽媽,而且是霸道女總裁式的媽媽,我覺得好單一,好可惜。」

大多數對當代女性的評價與定義,李穎覺得這是一種「浮於表面的單薄」,「我們這個時代不需要黃臉婆,每個女人對自己的美應該有自己的定義,我們不需要做男人眼中的美女,而要做我們自己的大女主,我覺得這是我一直在追求的一種東西。」

作為一個「完全跳出規劃」的人,李穎選擇重新回到T台,除了以當下的時尚度檢驗自己的專業能力之外,這也是李穎的「叛逆」選擇,「我們沒有更年期,我們永遠在叛逆期。」,為什麼要從螢屏重返T台,接受後輩甚至是「孩子輩」評委的點評,李穎給出了這樣的回答,「我們要取悅自己而不是任何人。」

「媽媽們」的選擇就是最好的答案,就像《媽媽你真好看》主題曲中所唱的那樣,「無論唱歌跳舞T台,我的人生比你想的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