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10月16日發布《國務院關於核定並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國發〔2019〕22號)。根據通知,汝州市的東溝窯遺址、侯灣泰山廟、閻村遺址3處文保單位成功入選,由此,汝州市國保數量增至10處。
據了解,從去年8月開始,按照第八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申報的範圍要求及申報原則,我市遴選出具有代表意義的6處古遺址及古建築參加申報遴選工作。隨後對6處文物保護單位逐一予以田野調查、拍照、測繪,並邀請專業航拍人員展開信息化採集,同時開展室內整理、編輯申報文本。並根據申報文本編撰的難易程度,合理安排申報工作各個環節的時間進度,適時邀請老文物工作者把關文本及音像資料,還邀請相關專家業務指導,對申報文本審核把關,確保申報文本的質量。此次申報工作先後共採集數據資料38.1G,編輯文本4.2萬字,製作圖紙110張,拍攝高清照片154張。並及時將信息登錄到河南省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評審系統中。2019年2月14日—20日,河南省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專家評審會在省文物局會議室召開,我市參加申報的古遺址類三處及古建類三處順利通過專家組評審。
新入選的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東溝窯遺址。位於大峪鎮大峪村,是一處宋、元時期汝瓷窯址。該窯始燒於北宋初期,在北宋中、晚期達到了鼎盛,元代繼續燒造,元代後絕燒。窯址面積約83200平方米,文化層厚度約2米,遺物堆積豐富。該窯所燒青瓷的胎質為香灰胎或灰白胎,胎骨細膩、堅密。釉色以天藍為多見,也有少量的天青、粉青、蔥綠、茶葉末、月白。主要產品有敞口碗、淺腹盤、直口盂、茶托、酒器、花瓶、文具等,造型眾多、工藝極為精細。器皿胎質堅密,釉色以天青為主,器表施釉均勻、細膩瑩潤,有素靜淡雅、開片密布等特點。根據近年來的發掘材料並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20世紀50年代陳萬里先生提出的「鈞瓷繼汝窯而起」的觀點基本正確。東溝窯遺址為研究中國北宋、金、元不同時期,尤其是北宋晚期至金代的青釉瓷和鈞瓷的斷代提供了新的資料。1986年12月21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二)侯灣泰山廟。位於焦村鎮邢村侯灣自然村,由泰山廟及小安橋兩部分組成。現有建築組群東西62米,南北193米,面積11966平方米。泰山廟建築群現存三進院落,8座文物建築。另外,廟內現存有古碑十餘通。侯灣泰山廟建築群整體格局完整,正殿、拜殿和三官殿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特徵,金柱柱頭卷殺呈覆盆狀,有明顯斗幽;有襻間均帶斗拱,正殿後檐用重唇板瓦;該建築群多處建築手法沿襲早期河南地方手法特點,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侯灣泰山廟正殿兩側山牆較好地保存了明代中後期較大規模的兩組原始壁畫,壁畫色彩簡潔,線條流暢,人物形象、車馬、儀仗幡旗勾勒的栩栩如生,展現出泰山神威靈顯赫巡遊天下,啟蹕與迴鑾的浩大場面。同時保存有明、清時期壁畫和彩繪的古建築群在河南地區較為少見。侯灣泰山廟南側小安橋的上、下游各置龍首、龍尾,滿身龍鱗。拱券縱聯砌置,券臉石上雕刻有紋飾圖案,雕工精細,刀法嫻熟,遒勁有力,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侯灣泰山廟及南側的小安橋同時於2016年1月22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三)閻村遺址。位於紙坊鎮黃澗河西岸台地上。遺址面積約29萬平方米,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的大型村落遺址。1978年配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時,發現一批陶器,其部分有彩繪圖案,後經專家學者研究認定,其中鸛魚石斧彩陶缸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是中國目前為止保存最好的一幅原始圖畫,被國務院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覽的文物之一,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閻村遺址因處在所有出土「伊川缸」遺址的中心,加上又出土了繪有「鸛魚石斧圖」的「伊川缸」,故嚴文明先生將其命名為「閻村類型」。近年來隨著一些新考古材料的發現,進一步證明閻村類型的命名是合理的。閻村類型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階段一個十分突出的地方類型,把它從仰韶文化其他類型中劃分出來,是仰韶文化研究的又一成果。1986年12月21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汝州原有的(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風穴寺暨塔林。
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法行寺塔。
2006年5月1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汝州文廟。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張公巷窯址。
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嚴和店窯址。
2013年3月5日 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煤山遺址。
2013年3月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李樓遺址。
2013年3月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汝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陳凝 通訊員 戴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