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拼的不是爹媽,而是一種思維習慣

2020-02-15     爸媽精讀

作者:簡童(爸媽進化論主筆)

01

十字路口的選擇是你的跳板,還是你的悔恨?

小萌是一個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的學生,她的目標是做外交官,在一次年級摸底測試的考試種,小萌的排名在全年級中是倒數幾名,這個結果大大的挫敗了她的實現目標的決心。

原本以為英語很好的自己,實際的排名只是從後往前才能排上名次。

但是小萌接受了這個事實,迅速開啟了自己的1000天小樹林計劃,每天早上5點起床在師範大學的小樹林開始學習英語。

大三在一次全國英語比賽中獲得了第一,贏得了當年博鰲論壇實習生的名額,陪同國家領導人出席博鰲論壇,

自此她的人生開掛了。

熟悉這個故事的人,應該知道小萌就是時間效率精力管理專家——張萌,這個故事是她的1000天小樹林計劃。

面對如此慘烈的成績,你會怎麼做?看看下面的行為中有沒有你的影子。

有些人,想鴕鳥一樣選擇逃避,心底里不敢承認這個事實,行為上的表現是自暴自棄,放棄自己,淪為打遊戲,談戀愛一族,大學四年一晃而過,畢業時後悔莫及,但是時間不可追。

有些人,奮起直追,制定了目標,但是由於對自己的能力,時間,精力等判斷不足,比如學習英語的時間,正好與學生會的活動時間重疊,於是放棄了英語計劃,參加學生會的活動。

久而久之,提升英語的計劃就被束之高閣,又去追求其他的目標。

還有一些人,進入大學之初,根本就沒有目標。終於從嚴酷,緊張的高中逃離出來,唯一的目標就是玩,開啟了放飛自我的模式。

行為決定結果,思維決定行為。

為什麼我們和牛人的人生會有不同,差距是在一個一個看似普通的節點上拉開的。

我們在關鍵十字路口做出選的選擇,導致了人生不同的結果。

是什麼驅使牛人做出不悔的選擇,而我們總是悔不當初?

是什麼驅動牛人心無旁騖的實現制定的目標,我們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這些似曾相識的經歷是不是勾起了你的回憶,讓你陷入沉思。


02

牛人的思維密碼

一則上了熱搜的菲律賓立志廣告,講述菲律賓國立名校畢業的第一位阿埃塔人諾曼金恩的故事。

廣告通過諾曼金恩回憶的方式,講述了他能書寫這個傳奇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年幼時與媽媽一起挖菜發現自己的膚色真的與泥土的顏色一樣,於是他問媽媽:「是不是因為阿埃塔人的膚色與泥土一樣,大家才說我們很髒。」母親斬釘截鐵的回答:「心不幹凈的人才是真的髒。」

這個回答給年幼的,還沒形成是非觀的小諾曼金恩一個明確的指引,對髒這個定義有了明確的認知。

第二次,已經上學的諾曼金恩在放學的路上,被同學嘲笑,沒有穿新衣服,他很自卑,飛快的跑回了家,回去問媽媽:」我能不能有新的衣服。」

媽媽放下手中的活,看著她認真的說:」你是想用這些掩蓋自己的貧窮嗎?」面對孩子不置可否的低頭不語,母親又發出了引導性的提問:」你是敬佩過著輕鬆日子的人,還是經歷苦難的人?」

這位偉大的母親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採用的方式讓孩子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膚色,自己的貧窮,自己民族的傳統服飾,然後引導孩子做出自己的選擇。

她從沒有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而是在她心裡種下了一顆直面自己,接納自己,在此基礎上做出選擇和判斷的思維習慣的種子。

隨著孩子的長大,這個種子會逐漸長大,有一天形成自己的獨立思維的體系。

通過這種思維做出的決定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絕。

這樣的決定不會因為隱藏不完美,去做違背自己的內心的事情,在執行的過程中少了掙扎,淡了彷徨。

這樣的決定更堅定,能將所有的心力集中在制定的目標上;

這樣的決定是以自身為基礎,清楚自己的優勢,更懂得自己的劣勢,懂得調用優勢資源,避免或者鍛鍊短板,制定適合周密的目標實現路徑,不會半途而廢。


03

原生家庭,思維習慣的搖籃

華爾街英語的創始人Luigi T. Peccenin,曾經說過思維是由2大因素決定,一種是不可變的DNA,一種是可變的環境,可變的環境又包括原生家庭、學歷教育、自我成長和人脈資源。

這裡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可變的環境中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我們思維習慣形成的搖籃。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在進入社會後走了很多彎路,跌入的很多坑,都是我們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代價。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不能真正認識自己,不敢承認自己的不足。

牛人早在孩提時代就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

時間差和認知差是不同人生軌跡的根本原因。

造成這種差距的就是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培養和影響。

試想一下,諾曼金恩對母親的提問,你的父母會怎麼回答呢?每個人心中都會有答案。

誠然作為父母的我們也許給不了孩子雄厚的經濟實力與強大的人脈資源,

但是希望孩子人生旅途平坦順利,仍是我們心中對孩子最樸素的願望。

我們不求孩子大富大貴,但是仍然希望它能夠早日進入自己的人生跑道,開啟屬於自己的人生。

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我們不妨學習下諾曼金恩的母親。

首先,我們需要學會適時溝通及協調配合的溝通這兩種有效溝通。

所謂適時溝通,是接受對方發出的信息,自己能夠理解,最後做出恰當反饋的過程。

具體到親子關係中來說,交流的每個瞬間,父母能立即感受並理解孩子發出的信號,並及時地做出回應。

為了達到適時溝通,父母要用心傾聽,而不要只專注於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即便不能立即明白孩子的意思,也要知道孩子在表達有某種需求的願望。

比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不想收拾玩具,不想睡覺,不想寫作業,遇到這些情況,大多數父母的反應是這個孩子一點也不聽話,之前跟他說過的,現在又忘了。

其實這個時候是引導孩子發現真正自己的關鍵時刻,也是讓孩子能夠認識自己的關鍵時刻。

父母應該引導孩子說出真實的想法。

比如想要一個玩具,可以問孩子問什麼想要這個玩具?

孩子的回答可能是其他小夥伴有。

這是可以進一步引導,這個玩具是因為小夥伴有,自己才想要,還是自己真的喜歡這個玩具?

孩子的回答可能是因為小夥伴有自己也想要,或者自己真的喜歡這個玩具。

從這些回答中,我們可以判斷出孩子是在攀比,還是真對這個玩具感興趣。

比如不想收拾玩具,可以問孩子為什麼不願意收拾呢?

孩子的回答可能是因為玩具太多太亂,收拾不了;也可能是著急想去玩下一個項目。

從這些回答中,我們可以判斷出,孩子是因為懼怕困難而不願干,還是因為沒有有始有終的意識而不願意去做等等。


04

面對孩子的問題,父母耐心的引導溝通,都是獲取這個問題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通過這個原因我們可以認識孩子,從而更精準的引導孩子,糾正孩子,在此基礎上將自己的人生經驗輸入給孩子。

其次,父母分析孩子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就需要去引導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問題,引導他做出合適的選擇。

比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是因為攀比,你會發現孩子有攀比心,作為過來人的父母知道攀比心的危害,他會讓孩子在攀比的過程中迷失自己,我們就要抓住個機會,引導孩子削減或者消除他的攀比心。

我們可以這樣做,媽媽可以給你買這個玩具,但是你要告訴媽媽獲得這個玩具後,你是真的因為擁有和其他小朋友一樣的玩具而快樂嗎?還是自己喜歡這個玩具?告訴媽媽你真實的想法哦。

通過這樣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內心,同時也告訴他自己真正快樂的源泉。

比如孩子不收拾玩具,是因為玩具太多太亂,很難下手。

這個時候就要引導孩子面對困難,首先不應逃避,要想辦法;再次告訴孩子要將困難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思維方法。

孩子不想收拾玩具,是因為著急想玩下一個項目。

這個時候就是告訴他最事情要有頭有尾,沒有結尾就不要開始另一個事情的觀念。

最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孩子也最願意模仿父母,當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時,我們在幫孩子梳理,解決問題的時候,應當反觀自己,反省自己,孩子的問題有時就是父母的問題。

我們陪伴孩子的時間只有短短的18年,或者更少。

在這短暫的時光中,孩子在這裡將會獲得影響他一生的思維習慣,這種習慣能影響他日後時路途平順,還是坎坷,我們不能陪伴孩子一生,就讓這中思維習慣代替我們守護孩子的一生。

讓它在孩子的關鍵時刻,幫助孩子做出不悔的選擇,跳過人生的大坑,伴隨孩子開啟屬於自己的人生。

共勉!

作者簡介:簡童,富書專欄作者,早起踐行者,時間管理踐行者,瑜伽達人,喜歡與自己死磕,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不斷完善自己,相信文字的力量;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5PiSnABjYh_GJGV4ek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