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胡編亂造出來的書法理論給坑了

2020-03-03     瀚墨雲橋

書法自從成為一門學問開始,便有了理論作為指導。歷代書法家從書法的形式、內涵角度出發總結了書法的技法、審美等等理論知識,為學習書法的人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不過有些胡編亂造出來的論調,潛移默化地誘使人們誤入歧途,產生了學習書法的副作用。

背後抽筆

學習書法的人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執筆的問題,有人說握筆一定要用力,而且還繪聲繪色地流傳著一則故事。

據說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書法,王羲之從王獻之背後使勁抽取毛筆,由於王獻之握筆很用力所以王羲之都沒能抽走。至今很多人教小孩書法仍舊用這則故事加以鼓勵,於是孩童們使出吃奶的力氣奮筆疾書,「力透紙背」的效果得到了大人們的稱頌。

王獻之《中秋帖》

當有人問啟功先生這個問題時,他回答:「這種說法可笑,如果緊握筆管,腕「死」了,臂也就「死」了,全部僵化,何來用筆的靈動呢!」書法講究控筆的能力,就是要很明確的掌控筆鋒的走向,但是這種掌控能力並不是靠緊緊握住毛筆就能得到的,而是應該根據筆毫的性能和行筆的走勢,張弛有度,靈活的控制毛筆。如果一味地緊握筆管,那麼下筆必然笨拙,完全不會有靈動、優雅態勢。

臨帖不如讀帖

臨帖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書法的方式,將字帖置於案前,首先要觀察字的形態、結構,領會其精神後再下筆臨寫。臨帖可以掌握字體間架結構的特點,快速從入門到提高。臨的字帖越多,越廣泛,基礎打的就會越牢固,可以說臨帖是不可替代的。

何紹基臨《禮器碑》局部

讀帖不必下筆,只是在閒暇之餘手捧書帖,仔細欣賞名家名作,從書法的線條中領會行筆的提頓、快慢,線條飛揚的神采。讀帖是一種靈魂的溝通,只要領會了用筆的精神就達到了目的。

何紹基臨《張遷碑》局部

有人提出「臨帖不如讀帖」強調讀帖的重要性,甚至更有甚者說:「臨帖十遍,不如精讀一遍」,把讀帖的作用過分誇張,以至於忽視了臨帖的作用。

何紹基臨《張黑女墓誌》局部

臨帖和讀帖是學習書法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環節,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依存。書法是一種實踐的藝術行為,必須依靠大量的書寫練習,才能夠獲得進步。即使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就,放棄練習一段時間,水平肯定有所降低。所以臨帖不僅是基本功,更是畢生都要做的功課。

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是集各體書法大成的書法家,但他直到晚年仍舊把臨帖當做每日必修課。如果沒有如此的毅力,恐怕難以成就他的地位。有的人誤信臨帖不如讀帖,以為讀帖就能提升自己的境界,進行囫圇吞棗式的臨帖,沒有深刻的學習自然不會收穫豐碩的果實。

圓錐寫方筆

《張猛龍碑》拓片局部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讚譽魏碑有「十美」,近現代不少名家也專攻魏碑書法。魏碑以其險峻、古樸的風格,近年來為廣大書法愛好者追捧,各種大賽和展覽上也能見到令人驚艷之作。但是魏碑也正是因為它特有的形態,很容易使人陷入誤區。

魏碑是南北朝時期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的統稱,書家先將文字書寫於紙上,再由工匠傳拓到石頭上進行鑿刻。魏碑書法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見稜見角的方筆,於是就有了「圓錐寫方筆」的說法,意思是用圓錐形的毛筆去書寫鋼刀刻出的方筆效果。

弘一法師臨《張猛龍碑》

一般認為,魏碑的原始墨跡並非是方筆,應該是圓潤的,至少不是鑿刻後的「鋒利」,這種稜角分明的效果是刻工為了省事而採取的方式。方、圓之爭我們暫且不論,刻工的水平肯定是無法超越原始書法家的,因此學習魏碑決不能一味地追求方筆效果。

啟功先生曾經說:「透過刀鋒看筆鋒」,就是不要學習魏碑的筆觸,而要領會其對於間架結構的處理,掌握靈魂和意趣,做到學習的是書法家而不是工匠的刻工。

于右任書法

那麼如何才能寫好魏碑書法呢?近代大書法家于右任一直練習魏碑,後攻草書,他把草書的用筆融入魏碑,形成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的起筆、收筆和轉折處沒有刻意追求方筆效果,而是把草書的蒼勁和魏碑的古樸融為一爐,巧妙的規避了方圓之爭,而又創造了新的風格,無疑是大家風範。

學習書法要遵循先賢的經驗,也要吸取教訓避免重蹈古人覆轍,對於已有的理論、觀點,我們不應隨便懷疑否定,但也不能輕易盲從,要通過自己親身實踐去檢驗。有些理論放之四海而皆準,有的只適用於少數人群,有的只在某個階段才有效果,時過境遷則會變質腐朽。只有用慧眼去甄別,才能把優秀的書法理論為我所用,取得書法學習的進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4oUTHEBrZ4kL1ViCM1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