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湖 導 讀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中國政府設立的紀念日,以國家公祭的方式,祭奠在南京大屠殺中死亡的30多萬同胞。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決議的通過,使得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上升為國家層面,表明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今年的12月13日,是第6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過去五年的每一個12月13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抗戰老兵、倖存的慰安婦、各地代表,都會趕到南京。
在曾遭遇浩劫的古城南京、在浸潤著同胞血淚的白山黑水間、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等抗戰紀念場所,人們高唱國歌,國歌聲畢,低首肅立,共同悼念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殺戮的死難同胞、抗戰將士、民族英雄及國際友人。
2018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資料圖片)
今年,受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邀請,岳陽90歲高齡的彭竹英老人在家屬的陪同下於11日前往南京,參加12日的紫金草行動「歷史公開課」,悼念南京大屠殺殉難同胞。
彭竹英老人於1929年7月出生在岳陽城區,是侵華日軍「慰安婦」制度的受害者,也是細菌戰的受害者。1938年日軍在岳陽使用細菌武器,導致9歲的彭竹英雙目失明。1944年5月,日軍開始進攻衡陽,彭竹英被日軍從家門口帶走,那一年,她15歲。
雖然當時她已雙目失明,但日軍並沒有放過她。在慰安所里,每天多名日軍對她進行蹂躪。大約一個月後,日軍從據點撤退,附近百姓發現了她,將她送回了家。
這次受邀去南京參加公祭活動,是彭竹英老人第一次出遠門,她祈禱世界和平,不要再有戰爭。
日本全面侵華八年間,先後有20萬中國女性被迫充當日軍「慰安婦」,大部分女性被殘害致死或無法承受屈辱而自殺,只有一小部分倖存下來。2019年3月6日,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國大陸登記在冊的二戰侵華日軍「慰安婦」制度受害倖存者,僅剩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