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半年全國27省份GDP:16省份正增長,11省份負增長

2020-07-22     山川網

原標題:2020上半年全國27省份GDP:16省份正增長,11省份負增長

山川網:截至7月22日發稿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至少有27個省份發布了各自的2020年上半年經濟數據。從各省份上半年GDP實際增速來看,目前已經發布相關數據的27省份中,有16個省份已保持正增長,還有11個省份仍處於負增長。

根據國家統計局此前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4566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

那麼具體到各省份,上半年基本經濟運行情況如何呢?一起來看——

27省份中,上半年GDP增速實現正增長的16個省份分別為:江蘇、浙江、四川、福建、湖南、安徽、江西、雲南、重慶、廣西、貴州、新疆、甘肅、寧夏、青海、西藏。

其中,上半年GDP增速最快的是西藏,數據為5.1%;緊隨其後的是新疆,數據為3.3%。作為地處中國最西部腹地的二省,由於地理、人流、產業結構多重因素影響,經濟活動受此次疫情影響相對最輕。

27省份中,上半年GDP增速仍處在負增長的11個省份分別為:廣東、山東、河南、湖北、北京、陝西、山西、內蒙古、天津、吉林、海南。

其中,受新冠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湖北省,上半年GDP增速為-19.3%。不過湖北省二季度經濟復甦效果同樣顯著,上半年GDP增速降幅相較於一季度大幅收窄了19.9個百分點(一季度湖北省GDP增速為-39.2%)。

當我們了解了上述的2020年上半年全國27個省份的基礎經濟數據時,我們該如何判斷上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對於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影響的強弱呢?

在目前我所能看到的絕大多數財經相關媒體中,基本都是採用上半年各省份的GDP實際增速進行對比從而獲得結果的。但是這樣的方式存在一個問題,即疫情發生之前,各省份的經濟增速本就差別明顯,直接採用上半年經濟增速進行比較,很難確定究竟是疫情顯著影響了地區經濟發展還是地區經濟發展本身即相對較慢。

為此,我們將上述27個省份的2019年上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GDP增速分別列出,進而對比對比兩者之間究竟發生了幾個百分點的變化。

需要說明的是,在當前的中國經濟所處時期下,該數據正常情況下即是應該逐年下降的。因為中國經濟總量已經達到較高的規模,歷年的經濟增速本身就在降低。比如過去三年間的中國整體GDP增速:2017年6.9%,2018年6.6%,2019年6.1%,呈現出穩步下降的趨勢。

通過上述表格我們大致可以發現以下幾個情況:

首先是中國的西部腹地,各自的經濟發展受本輪的新冠疫情影響普遍較小。和2019年上半年相比,新疆、西藏、甘肅、青海、寧夏等省份不僅2020年上半年依舊保持了正增長的狀態。同時比較起來,GDP增速下降的百分點明顯較少。比如新疆,只下降了2個多百分點。

其次經濟大省江蘇和山東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現事實上優於大家的直觀印象。如果只單純參考2020年上半年兩省GDP增速0.9%和-0.2%的話,那麼很多朋友可能只會視作中規中矩。特別是山東,2020年上半年甚至還沒能扭負為正。

但是如果充分結合對應省份2019年經濟增速的表現,那麼江蘇和山東在此輪疫情中的經濟表現,就頗為突出了。作為經濟大省,蘇魯兩省GDP增速下降百分點情況僅遜色於中國西部腹地整體經濟體量較小的一些省份,這樣的疫情管理表現我認為是合格的。

再次是如何判斷哪些省份是在此次疫情中經濟發展受影響明顯偏重的呢?我認為可以對比同期的中國整體GDP增速下降百分點數進行觀察。相比2019年上半年全國6.3%的GDP增速,2020年上半年全國-1.6%的增速,下滑了7.9個半分點。

那麼,在該數據上比同期全國下降幅度還要嚴峻的省份,我們可以認為是在本輪疫情受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比如海南、河南、雲南、天津、山西、廣東、內蒙古、北京、湖北等省份。

這裡最為嚴重的湖北自然是不必多說,雖然二季度湖北省經濟相較於一季度有大幅的回升,但是如果對比2019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仍能讓大家十分清醒地認識到此輪疫情對湖北經濟影響之深。

其餘的幾個省份,與各自的產業結構和人口結構都有較大的關係。比如較為高度依賴旅遊娛樂業的地區,在疫情來臨後自然經濟受損會更加嚴重。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進出口貿易產業作為地區經濟支柱型產業的地區,受疫情期間人口流動限制,同樣會階段性受損嚴重。

在中國的經濟大省陣營中,此次受疫情影響最大的當屬廣東省。根據此前廣東省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廣東省第二產業同比下降6.2%,進出口同比下降7.1%。顯而易見,疫情對於外貿大省廣東的影響更為明顯。

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現階段的中國區域經濟格局本身即較為複雜。不少地區目前經濟正處於相對艱難的轉型期,新舊產業尚未完成轉換,部分地區過去的經濟增長過度依賴資源、負債或數據調整。那麼在疫情危機來臨之後,同樣會深受影響。

那麼對應地區如何更好地提振復甦經濟?我認為過去幾個月內,全國各地有非常多很好的相關政策和措施,是值得大家學習和參考。除了廣為大家所知的廣撒消費券之外,我認為因地制宜,更有針對性的措施會更加有效。

比如,早在6月初時,山東省推出的截至今年年底,對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免除一切稅費的措施。再比如說就在今天,福州市宣布推出從8月1日至10月31日的法定節假日和休息日(共31天),開展免費乘坐地鐵和公交車的相關活動。

提振經濟的方式有很多種,一定要因地而異,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模仿,照搬照抄。比如廣撒消費券這樣的形式,我個人認為其最適合的顯然就是杭州這樣的地區收入水平本身較高,地區財政收入情況本身樂觀,當地居民消費意識與消費能力本身較強的地區進行。如果不具備上述客觀條件的地區也有樣學樣,那麼有可能反而會加重地區財政負擔,且不能起到應有的刺激消費作用。

關於2020年下半年,我們有理由對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保持理性的樂觀態度。一方面國內疫情已經有效得到了控制,同時非常多經濟利好政策密集性出台,使我們看到了中國經濟逆勢增長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區域之間的巨大差異以及國外疫情持續肆虐及反全球化浪潮的再次抬頭。中國的製造業和進出口行業,在今年下半年還將面臨巨大的壓力,沒有理由放鬆警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3kEeXMBiuFnsJQV2Cs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