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念柱
他歷時三年零八個月,鐫刻了300餘首詩詞及經典文章「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計十餘萬字的碑刻作品,不計工錢,單石材成本也需六萬餘元。2010年9月9日,在趙莊鎮政府無償捐贈給湖南韶山紀念館。
鐫刻這些作品的老人名叫陳明忠,一直備受人們關注,時隔9年,我們再次帶著崇敬之心,來到這位老人的家。
陳明忠老人
陳明忠老人1950年出生於豐縣趙莊鎮彭莊村陳集自然村。其二哥陳明俊服役海軍某部任連長,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後轉業徐州泉台煤礦工作。1960年,將年邁的母親及剛上小學2年級的弟弟陳明忠接至礦上生活。
或許天資稟賦,陳明忠從小對文藝就有所偏愛。1967年徐州泉台礦中初中畢業,1969年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回到故鄉陳集村務農。當時各大隊都有文藝宣傳隊,陳明忠老人回到故鄉,其文藝特長有了用武之地。
白天,他除了和社員們一起下地勞作外,其餘時間便自己編寫、指導文藝宣傳隊的節目排練,其時陳集村文藝宣傳隊名聲響遍趙莊大地,因此陳集村文藝宣傳隊多次代表趙莊鎮參加縣文藝匯演,每次成績都名列前茅。
1970年陳明忠入伍山東炮八師服役,帶兵的領導到他的文藝特長,三個月的新兵訓練結束後,便把他調到師部文藝宣傳隊。
陳明忠到了師部文藝宣傳隊,虛心向老隊員學習業務,業餘時間潛心鑽研,加之一手好字,對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無怨無悔的工作態度,很快成了文藝宣傳隊的骨幹力量,得到領導認可,戰士好評,多次獲部隊嘉獎。
陳明忠的兵營歲月留影
1975年服役期滿轉業到徐州礦務局工作,一年後調到省煤礦公司工會做宣傳工作,2005年退休。
剛退休的陳明忠內心一時有種落寞感,閒暇時常想,我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從小沐浴在黨的陽光雨露中,做了幾十年的宣傳工作,現在按國家規定年齡退休了,但退休不能退崗,退休不能褪色,我要繼續宣傳正能量。
怎麼宣傳,用什麼方式宣傳,一時困擾著陳明忠老人。思慮再三,最後決定利用自己一技之長,一手好字,鐫刻偉人毛澤東的詩詞,表達對黨的熱愛之情。
於是,他向湖南韶山紀念館去信說明意願,湖南韶山紀念館又向北京有關部門作了彙報,後紀念館回函同意陳明忠老人的想法,並給出具體內容:領袖公開發表的詩詞及老人家的經典著作「老三篇」。
陳明忠接函便開始進行鐫刻的前期準備工作,首先選取梧桐、洋槐等樹木作材質,試做成品之後,其效果不佳且保存價值不能達到理想的狀態,於是改用石刻。
事實上,當時他對石刻可說是門外漢,一切都要從頭學起,可這些難不住他,陳明忠買了全套手工的、電動的一系列雕刻工具,到山東嘉祥考察學習,然後,自己買些石材在家練習,單單去嘉祥學習就有四、五次。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自己認為可以達到標準了,去函邀請韶山紀念館來人察看,是否達到他們要求的藝術標準,得到肯定後,陳明忠從此開始了每天長達10個小時、歷時三年零八個月的鐫刻工作,1300多個日日夜夜,白天鐫刻,夜裡思考布局,風雨無阻。
鐫刻中的陳明忠
一塊石板一百四、五十斤,晴天在院內,雨天挪到屋裡;夏天太熱在樹蔭下,夫妻倆年屆花甲,倒倒騰騰。暑天陳明忠老人汗流浹背,冬天手上凍瘡潰爛,其妻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寒冬臘月只能倒杯熱水讓老伴暖暖手,三伏天只能用紙巾給老伴檫檫臉頰的汗水,夫妻二人一顆忠心矢志不渝,日月可鑑。
那時,陳明忠退休工資才幾百元,每塊石材要六七百元,加上自己責任田的全部收入拿來投資,資金還是不足,只好在親朋圈裡東挪西借。
這裡,有段讓常人難以理解的故事:一次,陳明忠當時手頭拮据,剛從朋友處籌措到一筆資金,準備全身心投入鐫刻工作,碰巧他的孫子有病需住院治療,兒子找到陳明忠說明來意,陳明忠心懷內疚地說:我這工作反正不能停,孩子的病要看,錢你自己想想辦法吧。
這是怎樣的一顆赤子之心啊,歷時三年零八個月,陳明忠老人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代表老百姓為偉人樹碑立傳!
2010年9月9日,陳明忠老人在趙莊鎮政府,向前來的韶山紀念館的陽國利館長及郭湘蓓領導,辦理了碑刻交接儀式,無償捐贈了10萬餘字的84塊碑刻,韶山紀念館為陳明忠老人頒發了收藏證書。
陳明忠和妻子李秀芝在湖南韶山合影
韶山紀念館為陳明忠老人頒發了收藏證書
陳明忠老人坦言:這些年,有人經常問我無償捐贈碑刻的目的,我只想說:「毛主席的詩詞和他的光輝形象應該世代紀念,我要把它刻在石頭上,就是要人民永遠紀念他。另外,我不想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