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多年前,人稱為神的斷案高手,曾禮讚襄城‖老家許昌
文‖竇永革
此人初任代州太守時,有秀才江槔和鄰人爭奪住屋,幾乎發生毆鬥。江槔暗中殺死族人江孜等兩人,把屍體藏匿起來,準備誣害鄰人。鄰人知情後因而不敢和他毆鬥,便把住屋給了江槔,江槔就將屍體埋在房子裡。
數年後,江槔的哥哥江楫誤殺了妻子,江槔於是唆使江楫妻子的家人去告江楫,同時誣陷江楫殺死江孜等兩人。江楫被拷打而死,沒有後代,就由弟弟江槃繼承職位。
訟案呈上專管刑獄的監司,交付此人再審查。此人問江槔:「江孜等屍體在哪裡?」
江槔說:「江楫殺死江孜後,把屍體埋在房子裡,不知道確實的地點在何處。」
此人問:「江楫為什麼要殺死江孜?」
江槔慌張地回答:「為我和鄰人爭住屋。」
此人問道:「你和江楫住同一幢屋子嗎?」
江槔回答:「不住一起。」
此人說:「他為你去爭住屋,殺人後把屍體埋在自己房子裡,有這種道理嗎?」又問差役說:「在江槔的房子搜查過屍體沒有?」差役回答:「還沒有。」(小程序)
於是此人命人搜查江槔的房子,果然在地下挖到兩具屍體,刀刃砍傷的痕跡還很清楚,江槔才不得不認罪。州人都說:「十年的冤獄,如今才洗清。」
此人是高叔嗣。
高叔嗣(1502—1537),明代官員、詩人,字子業,自號蘇門山人,明河南祥符(今河南開封)人。生於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卒於世宗嘉靖十六年。
少時,受知於李夢陽,與兄仲嗣並有才名。十六歲所作《申情賦》數萬言,見者無不驚嘆。年十八,舉於鄉。嘉靖二年(1523)進士,授工部主事,改吏部。歷稽勛郎中,出為山西左參政。後遷湖廣按察使,卒於任上。著作有詩文合集《蘇門集》。
高叔嗣善斷疑案,是一名斷案高手。嘉靖十二年(1533),他出任山西左參政,期間斷疑獄十二事,人稱為神。
《智囊全集》是馮夢龍初編於明代天啟六年(1626)的歷代智囊故事集,全書共收錄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歷代智囊故事1200餘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書中所表現的人物,都在運用智慧和謀略創造歷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
在該書第三部《察智》中,記錄有高叔嗣斷案的神奇故事,表現出了他的聰明才智。除了文首所講,現再列一例。
州中的大族吳世傑,誣害族人吳世江強姦竊盜,逼供拷打,吳世江幸而經過數年不死。高叔嗣重新審查訟案的記錄,問吳世傑道:「竊盜的贓物有布裙一條、穀物數斛。吳世江有房子和田地,家境富裕,為什麼要當竊賊?」
吳世傑說:「是要劫色。」
高叔嗣叫來姦婦問道:「竊賊怎麼對你?」
姦婦回答:「強姦。」
高叔嗣又問:「什麼時候?」
姦婦回答:「半夜。」
高叔嗣又問:「半夜強姦,你怎麼知道竊賊是誰?」
姦婦回答:「是吳世傑告訴我竊賊名字的。」吳世傑這才不得不承認誣告殺人罪。
高叔嗣不僅是一位清官,而且是明代中期的著名詩人,是正德、嘉靖年間中原詩壇和中原文人的傑出代表。在當時的明代詩壇,他享有較高的評價,奠定了其在明代詩壇和文壇上的地位,並且影響深遠。
他的詩歌較少描寫外界客觀事物,偏重於抒發主觀情思,即使有一些景物描寫,也是為了渲染、烘托他的感情活動。他詩歌的主要內容是為自己高材遭忌、身羸多病、客居他鄉和友朋貶謫而嗟嘆悲歌。
他二十歲後寫的《被言後作》就有「守官郎署」「若臨高墜」的傷心之辭。以後的作品中更是多有「憔悴宛篤,令人心折」「我生豈斷梗,逐處任飄淪」一類的淒涼之語。他也常常以己度人,對一些朋友被貶謫深表同情,嘆息「憐君方遷戍」「已矣復誰陳」等。
高叔嗣詩歌寫得淡雅清曠。他年輕時雖受知於李夢陽,但他卻並不效學李夢陽詩風。蔡汝楠稱其詩為「本朝第一」,顯然是過譽。不過他的詩曾受到當時的廣泛注意,所表達的情緒及表達的方式,在封建時代也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沈德潛評其詩「沖淡得韋蘇州體」,陳束序其《蘇門集》,謂「有應物之沖澹,兼曲江之沈雄,體王、孟之清適,具高、岑之悲壯。」
高叔嗣著有詩文合集《蘇門集》,包括詩四卷、文四卷,共收錄有他的詩歌324首、散文60篇,其詩與文均有一定的成就。然而相比較而言,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從藝術上來看,其詩歌創作的水平明顯高於散文創作。
高叔嗣本人亦是以詩名而著稱於世的。《蘇門集》前四卷《考功稿》《讀書園稿》《晉陽稿》《入楚稿》均為詩卷,且此四卷前均附有序言,以交代詩作的創作緣由。
《蘇門集》卷四收錄有《入楚稿》《遺稿》共詩93首,其中《入楚稿》14首。《入楚稿》詩前有序:「高君自山西左參政轉遷湖廣按察使,去住所得凡十三首,為《入楚稿》。」
需要說明的是,序中所說「得凡十三首」,因其中《陽曲灣作二首》實為14首。
嘉靖十六年(1537),高叔嗣由山西左參政轉任湖廣按察使,由晉入楚。二月二日至尉氏,經許州、襄城、葉縣南下赴任。作有《二月二日至尉氏》《許州城南道行酬左君舜齊招隱之句》《襄縣城東即事》《龍泉鎮作》等詩作。
在《襄縣城東即事》中,他寫道:
春晴汝岸曲,夜雨襄祠東。
日出冥濛霧,天垂斷續虹。
關梁臨水閉,馳道與山通。
旦夕龍輿度,千城望幸中。
「襄縣」是襄城縣的口語稱呼,即俗稱。「襄祠」即周襄王祠。「關梁」泛指水陸交通必經之處,這些地方往往設防戍守或設卡徵稅。「龍輿」指由龍拉的車輿或天子的車輿,也指高大軒敞的車輿。
這首詩的前兩句描寫了襄城縣城東春天的美麗景色:春日陽光明媚,普照彎彎曲曲的汝河兩岸,但到了夜晚,雨水卻來到了周襄王祠。第二天早晨太陽出來時,天空仍是霧蒙蒙一片,甚至要將太陽照射所形成的彩虹壓斷。後兩句描寫了襄城重要的交通地理優勢:關口和橋樑雖被汝水隔斷,道路通到山中,但儘管如此,早晚都有車輿通過,奔向很多城市。
詩中提到的「周襄王祠」,建造在周襄王避難所居行宮的故基上。襄城春秋時屬鄭,名「氾」,稱「氾邑」。
公元前636年,鄭侯與周王室發生矛盾,鄭文公囚禁了王室使臣伯服。周襄王令大夫頹叔、桃子導引狄族軍隊進攻鄭國,答應事成後立狄女隗氏為後。
狄人受到鼓舞,攻入鄭國別都櫟,取得勝利。周襄王立隗氏為後不久,發現隗氏與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叔帶關係曖昧,一怒之下就把隗氏廢掉了。秋天,頹叔、桃子害怕狄人遷怒於己,就與叔帶勾結起來,煽動狄師伐周,攻入京都洛陽。
周襄王倉惶出逃,避難於鄭國氾邑。冬天,鄭文公帶著孔將祖、石甲父、侯宜多三位大夫按照周朝禮制,來到氾邑問候周襄王及其從屬官員,檢視供天子起居的設施和使用的器具,為周襄王修建了行宮。周襄王在氾居住到次年夏四月,在晉軍的幫助下重返洛陽王城。
公元前540年,楚靈王將汝水以北、櫟以南的鄭國領土納入楚國版圖,以氾邑緊臨汝水,進退不便,而在氾邑城池西北一里築新城,以周襄王曾居於氾,而定名襄城。
後人在周襄王避難所居行宮故基上建造周襄王祠一座。周襄王祠東有高台,稱楚陽台。
西漢劉向《說苑》載:「襄城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帶玉劍,履縞舄,立於汝水之上。大夫擁鍾懸錘,執桴號令,呼誰渡王者於是也。楚大夫莊辛過而說之,遂造托而拜謁,起立曰:『臣願把君之手,其可乎?』」楚陽台為楚大夫莊辛會襄城君之所,「陽台暮雨」為明代襄城八景之一。
而今,兩千多年過去了,周襄王祠、楚陽台早已不在。但細讀高叔嗣的《襄縣城東即事》一詩,詩人所描繪的襄城城東如夢如幻的景色總能浮現在眼前,且久久不去,給我們留下了諸多美好的記憶。
2019年3月1日完稿
【作者簡介】竇永革,男,漢族,1967年4月生,河南省襄城縣人,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學歷,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許昌市作家協會理事、襄城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襄城縣詩詞學會秘書長、襄城縣地方史志辦公室副主任。從事業餘創作20多年,發表各類文學作品200餘篇,作品散見於全國各類報刊,出版有散文集《漂浮在汝水上的心靈》,部分作品被轉載收錄、獲獎評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部分來自網絡,部分來自「老家許昌」原創圖片庫,圖片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